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6个条目

農業自然資源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農業自然資源

  農業自然資源是指自然界可被利用於農業生產的物質和能量來源。一般包括各種氣象要素和水、土地、生物等自然物。[1]

農業自然資源的基本特性[1]

  1.地域性

  不同區域農業自然資源分佈和組合特征均有一定差異,發展農業生產必須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

  2.整體性

  各種農業自然資源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約,構成統一的整體。發展農業生產必須按照資源優化組合和生態平衡的要求,合理開發利用農業資源

  3.動態平衡性

  各種農業自然資源及其組合是不斷發展演變的,由平衡到打破平衡,再形成新的平衡。

  4.更新、再生性

  土壤肥力的恢復、氣候的季節更迭、水分的迴圈補給和生物繁衍等,這些只要人類在保護培育的基礎上開發利用得當,則具有更新、再生性。

  5.數量有限性和潛力無限性

  農業自然資源的蘊藏量和能利用量是有限的,人類利用自然資源的能力、利用範圍也是有限的,但是由於農業自然資源具有可更新、再生性,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可以尋找新的資源和擴大資源利用範圍,不斷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生產能力

農業自然資源利用的原則[2]

  1.因地制宜的原則

  農業自然資源的經濟利用價值,不僅取決於它的數量、質量,而且取決於它的時空分佈和組合特點。因此,要求查明不同地區自然資源的性質和特點,以及農業生物的生態特性,結合社會經濟條件,評價其對農業生產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分析研究並確定其利用方向,採取不同的利用方式與措施。

  2.利用與保護相結合的原則

  保護是為了更好地利用,就是保護已有自然或人工的生態平衡,尤其是土地資源、水資源和生物資源。為了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自然資源,必須制定有關法規,做到資源的利用和保護有法可依,保護資源的不斷更新,永續利用。

  3.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要結合的原則

  所謂經濟效益即以儘可能少的資源消耗,生產出儘可能多的供人類消費的財富和使用價值;而生態效益是指從生態學角度衡量利用自然資源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利用各種自然資源進行生產和改造自然資源,都要使生態系統向著良性迴圈的方向發展。

  4.處理好局部和全面的關係

  在對局部地區的資源開發利用時,要考慮到對較大地區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全局觀點還表現在綜合利用方面,一般地說,行政區劃應當服從資源區劃,只有以資源區劃為基礎,才能處理好局部與全局的關係。

  5.處理好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係

  人類的生活消耗是無限的,對自然資源的需求也是無限的,如何處理好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顯得日益重要。對於條件好的資源要加以科學管理和培育,使其更新速度加快,滿足農業生產的需求;對於條件差的要加以改造,發揮其更新潛力和利用價值;對於不可更新的資源要著眼於節約利用和發揮其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資源生產出更多的產品。

農業自然資源的管理[2]

  1.行政手段

  政府或其主管部門行使行政權力,加強對各類資源的管理,協調各類農業自然資原開發利用保護過程中的矛盾,理順相互之間的關係。

  2.規劃和計劃管理

  國家有步驟地開展和完善以協調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相互關係為宗旨的綜合規劃,同時逐步把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納入各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用以指導區域內各行業的規劃和各項開發建設工作。

  3.經濟管理

  努力建立諸如資源的資產管理、核算、消耗補償等制度,合理調整資源產品價值,以價格杠桿促進農業自然資源的管理和保護。

  4.法律管理

  要積極制定必要的綜合性法律,從總體上規範各類專項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和管理,從完善法制和嚴格執法兩方面,使農業自然資源管理真正走上法律管理的軌道。

  5.科學管理

  要充分利用人類對農業自然資源的科學研究成果,以及大範圍和遠距離監測通訊手段,加強對資源的巨集觀研究,探索強化農業自然資源管理的理論基礎,加強對資源的動態監測和資源信息系統的建設,為管理決策提供服務。

  6.分區管理

  自然區域與行政區劃的範圍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農業自然資源的分區管理應是二者相結合。

農業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1]

  1.保護好土地資源、提高土地利用率

  土地資源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因此要保護好土地資源。尤其要保護好耕地,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用儘可能少的耕地,生產出儘可能多的農產品,滿足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在發展節地農業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時,還必須運用行政、經濟、法律等手段做好耕地的保護工作,實現耕地總量的動態平衡。

  2.提高農業用水效率的途徑

  水資源是農業發展的基礎資源,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之一。合理擬定農業種植結構,在基本滿足某一區域範圍內對糧食、經濟作物的市場需求前提下的“適水型”農業種植結構。同時開發既節水又高產的施肥、培肥技術。節水農業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眾多方面,如農業、水利、科技、氣象、城建、環保、宣傳、計劃等部門,所以必須建立水資源統一管理體制。同時充分發揮農民的節水積極性,大力發展節水農業,採用先進的輸水、節水技術推行合理的灌溉制度,積極培育耐旱新品種,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儘量減少作物對灌溉用水的需要。

  3.充分利用氣候的差異性優勢

  我國氣候資源豐富,具有發展不同作物生產的氣候生態條件。因此.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要綜合考慮氣候、土壤、耕地和灌溉等條件,建立不同類型的優質生產基地。根據本地氣候資源優勢選擇適宜品種,同時各地必須立足當地氣候特點,採取與本區域氣候特點相適應的配套栽培技術措施,如適宜播種期、播種量、施肥期、施肥量及施藥、灌溉、排水等田間管理措施。

  4.保護和利用好農業生物資源

  開發農業生物資源,不要只註意其利用價值,忽略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意義。一定要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加強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堅持保護第一、開發第二的原則,做到開發促保護,切實加強原地保護(指在生物的原產地開展對生物及其棲息地的保護)和遷地保護(依靠遷地基因庫方法對動植物遺傳資源進行保護)工作。

  5.加強對農業資源綜合管理的法制建設

  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等法律制定相關的農業資源法規、管理條例,進一步建立農業資源利用評價、有償使用、資源開發申報和審批等管理制度。加強農業資源信息管理體系建設,及時監測耕地、草地、漁業水域等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的變化情況。加強對農業後備資源的開發利用監督,為農業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創造條件。

  6.加強宣傳教育

  加強對農業自然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宣傳教育,增進人們對農業自然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意識,提高人們節約、合理開發、保護自然資源的自覺性,從而實現農業自然資源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楊菊,鄧世剛.農業自然資源利用的原則及可持續利用研究(A).農技服務.2008,4
  2. 2.0 2.1 孫欣.淺議農業自然資源的利用與管理(A).現代農業科技.2005,10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Lin.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農業自然資源"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