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43个条目

气候资源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气候资源

  气候资源通常指光、热、水、风、大气成分等,作为人类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主要自然资源,可被人类直接或间接的利用,或在一定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下为人类提供物质及能量。气候资源分为热量资源、光能资源、水分资源、风能资源和大气成分资源等。共具有普遍性、清洁性和可再生性,已被广泛应用于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在人类可持续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和作用。[1]

气候资源的基本属性[2]

  气候资源”概念的提出,其实已经包含了对气候资源基本属性的认定,即气候资源是一种自然资源。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法学研究界对气候资源还没有给予关注,研究者寥寥可数,还没有形成“气候资源”的意识。准确认识气候资源的基本属性对气候资源保护立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不仅决定气候资源是否可以接受法律手段的调整与规范,也决定对气候资源保护立法采用何种方式。气候资源是一种自然资源,这是因为它具有自然资源的3种基本属性,即自然性、社会性和价值性。

  (一)气候资源的自然性

  首先,气候资源分布于大气圈中,表现为自然物质和能量,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没有凝结抽象劳动,是非劳动产品。其次,气候资源具有整体性。气候资源是整个生态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它与其他自然资源互存相连,共同构成庞大、复杂、流动、互相影响和联系的生态体系,“在一定时间内,即使气候的微小变化也能引起生态系统成分的巨大变化”,“气候变化导致的气温和降水模式的改变是造成生态系统和人文系统脆弱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气候资源的社会性

  气候资源的社会性是围绕其开发利用活动呈现出来的,主要表现如下。

  1.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需要信息和技术的支持

  气候成为一种资源,其发展过程充分表明了气候资源与信息和技术的密切关系。以前,人们只懂得去适应气候条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人们懂得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气候资源信息的获得帮助人们在农业建筑交通旅游能源行业获取了丰厚的经济效益,不断研发的先进技术设备促使气候资源的潜能得到巨大发挥。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是最典型的例子。

  2.气候资源需要人们综合开发利用

  从其自身来看,光、热、水、风、空气等气候因子互相影响、互相制约构成一定地域不同的气候资源类型;另一方面,气候资源与河流、土壤、植被、生物等构成一个统一体。气候资源与土地资源依存,形成不同性质和地貌的土地,即“鱼米之乡不同于沙漠是由于降水量的不同,热带雨林不同于荒芜的冻原在于温度条件的不同”_8_。因此,在开发利用时,为了保持生态平衡、获得最优效益,往往需要综合利用。

  3.气候资源需要规模开发利用

  气候资源密度低、分布广,不论是农业气候资源、旅游气候资源还是气候能源(风能、太阳能)的开发利用都必须有相当的规模,才会获得持久的收益。

  4.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活动需要进行公共决策

  气候资源乃人类共有的财富,关系到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生存和发展,不适当的开发利用有可能招致生态灾难,因而决策应当相当谨慎,应当是公共决策。2006年我国政府正式将“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意味着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正式进入公共决策体系。

  5.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活动具有外部性特征

  外部性是指某个微观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对其他微观经济单位所产生的非市场性的影响。其中,对受影响者有利的外部性影响被称为外部经济性,对受影响者不利的外部性影响被称为外部不经济性。外部不经济性是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活动中难以克服和避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给他人增加成本的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等侵权行为。气候资源相对于传统化石能源而言是清洁能源,不会排放污染物,但是其他破坏资源、环境与生态的外部不经济性问题同样不可避免。譬如,大规模改变降水的分布,有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因为“空中水资源是大气环流的一个组成部分,特别是水汽输送通道上水汽含量的改变,不仅可能影响当地的天气气候条件,而且可能对下游地区产生巨大的影响”;应用风能发电时会出现占用土地、产生噪音等现象。当然,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中也会带来外部经济性,譬如,利用风能发电的风车往往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6.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活动影响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不同的气候资源造就了不同的国度,拥有并且合理开发利用优良气候资源的国度往往是富庶发达的,而气候资源贫瘠恶劣的国度往往是贫穷落后的。气候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严重破坏气候资源将导致不可逆转的灾难。历史上许多文明古国的消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三)气候资源的价值性

  自然资源是价值体,效用性、稀缺性是其价值的自然基础,市场交易是实现其价值的社会基础。气候资源同样具有以上3种特性。

  首先,气候资源具有效用性。所谓效用性就是为人们所需要。气候资源是地球上生命现象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工农业生产的自然物质和能源。气候资源为人们所需要的事实几乎无庸论证。

  其次,气候资源具有稀缺性。稀缺性是自然资源的固有特性,即自然资源相对人类的需要在数量上的不足。气候资源通常被当作恒定资源或非耗竭性资源,认为他们在自然中大量存在,无论如何使用其总量也不会减少且无污染或少污染,也就是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然而,人类利用恒定资源的经济技术水平有限,开发利用量也极为有限”。“对各种可更新资源,如太阳能、潮汐能、风能,已估算过它们的最大自然能量潜力,得出的可得性数字显示出非常美好的前景。但这种估计并无多少实际意义,现实中的可得性取决于人类把这些潜力转换为实际能源的能力,取决于人类是否愿意承担这样做的代价和成本,包括对环境退化的代价”。因此,与人类对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无限大的需求相比,由于受认识水平、科技能力和成本投入等条件的限制,气候资源实际可开发使用量其实是很有限的,是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的需求的。另外,当代和未来急剧增长的人口与一定的气候资源之间存在的消耗与供给的矛盾,气候资源在地域、时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变异性、不可储存性等自然特性与人类对它普遍需求的矛盾,气候资源破坏严重与人们对优质气候资源需求增多之间的矛盾以及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市场主体之间争夺产权的矛盾等。凡此种种都促使气候资源稀缺性表现得更为明显和现实。

  至于气候资源是否能够交易,从目前《可再生能源法》来看,国家已经明确规定要推动可再生能源市场的建立和发展,该文件中规定的可再生能源就包括了风能、太阳能。事实上,风力发电经营特许权交易正在中国市场上扩展。可以预见,将来还会有更多的气候资源逐步进入交易市场。正如学者指出,随着人类经济体系在结构和功能上的日臻完善,许多原来被认为没有价值和价格且在经济过程中不起主要作用的物品或服务现在变得越来越重要,如空气、阳光等。同时,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加剧使得这些资源具备了“稀缺性”,价值的交换和转移也就成为可能。

气候资源的特有属性[2]

  气候资源除具有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外,还具有自己的独特属性。

  1.结构复杂性

  气候资源由多种气候要素构成,每个气候要素都可以有多种性质不同的统计量。这种特性要求在对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前要进行专业的气候资源普查与评估。

  2.低密性与非储性

  气候资源密度低,意味着在利用上或者要有较长时间的聚集过程;或者需要成本很高的设备才能加以利用。而气候资源非储性则意味着人类若不开发利用,它们就会随着岁月而流失。

  3.地理区域性

  气候资源在区域差异上表现非常显著。气候资源虽然无处不在,但各地可利用的因子和量值明显不同。在纬度、高度、海陆分布、地势地貌等局地下垫面特征的综合影响下,既显示大范围的区域性差异,又有小区域内的不平衡。

  4.相对稳定性和绝对波动性

  虽然从总体上来看,气候资源一般随季节的变化表现出周期性的节律,寒来暑往、昼夜更替,具有相对稳定的周期性;但是,受天文、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它并非一成不变的循环,经常表现出波动、变化,甚至小气候异常。

  5.数值非线性

  气候资源并非多多益善,气候要素只在一定数值范围内才能成为资源,超过或不足均有可能成为灾害。譬如,对农业生产来说,温度、降水都有一定的范围,若温度过低、热量不足,就会发生冷害;温度过高,则发生热害;降水过少,发生旱灾;过多,则为涝灾。另外,对一种活动是资源,对另一种活动就有可能是灾害。因此,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无序无度的开发利用有可能招致严重的自然灾难,造成重大的社会问题。“气候资源受到人工影响而发生变化,甚至是严重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往往是不自觉的”。气候资源一旦失去原有的平衡,往往导致气候灾难和生态危机。“从全球来说,预计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越来越多的聚集将使21世纪上半叶全球的平均气温上升到人类历史中的最高点,这将根本影响全球气候状况,并将影响生态系统、农业、水资源和海平面高度”。

  6.量的恒定性与质的可变性

  气候资源尽管年年循环,周而复始,数的总量不会减少,不过受自然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它的质量状况却很容易发生变化。人类活动不仅可以破坏气候资源,譬如,污染大气、排放温室气体、破坏臭氧层等等;也可以通过科学技术优化调控已经损害的气候资源。

  7.全球一体性

  全球气候资源其实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地区之间的气候资源问题有可能互相影响,地区的问题会导致全球的问题。全球气候资源问题一旦发生,将无一地区可以幸免。

我国气候资源的特点[1]

  1.光能资源丰富、光合生产潜力大

  我国处于北半球欧亚大陆的东部,光能资源比较丰富。青藏高原、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等西北地区属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均在1700kw·h/m2。以上,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4。其中西藏地区太阳辐射量最大,达到2330kw·h/m2。东北大部、黄河中下游以南地区年太阳总辐射12001500kw·h/m2,均是我国太阳能可利用地区。四川盆地和贵州一带位最低值区,仅有1050kw·h/m2

  2.热量带多,亚热带和温带面积大

  我国是世界上热量带最多的国家,热量资源可观。其中东部农业区面积较大,亚热带和中、南温带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42.5%,>10℃的积温海南岛可达9000℃,热量匮乏的黑龙江北部仍能达到2000℃左右。也就是说,热量较低的最北地区也可耕种一季作物,而华南地区则可全年种植。

  3.水分资源

  降水是极为重要的气候资源,是地面上一切水资源的源头。我国各地降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西北沙漠地区年降水量不足50mm,而东南多雨地区年降水量可超过2000ram;我国山区和高原地带有着丰富的降水资源,尤其在南方山区,充沛的降水使其具有良好的发展山区经济的潜力。

  4.风能资源

  风是大气中热力与动力作用的产物,输送着空气中的热量、水分及烟、尘等。我国年平均风速的分布特点为:北方风大、南方风小;沿海风大、内陆风小;平原风大,山地风小;高原风大,盆地风小。新疆北部、甘肃北部、内蒙古和沿海岛屿、滨湖地区是我国风能资源丰富区域,年有效风能密度200—300w/m2或以上。

气候资源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1]

  加强社会经济与生态相结合,依靠科技进步、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使生产生态、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气候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对生物群落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经常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保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使用合理的气候指标和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才能获得较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并防御气候灾害。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把其应用于农业、能源、交通、建筑等对气候较为敏感的领域,对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减缓能源压力

  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对能源的大量消耗基础上的,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世界能源消耗总量增长了69%。据相关部门预测,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已接近枯竭,同时,化学类能源消耗、工业生产等排放的污染物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气候资源作为无限制的清洁能源,因此,积极、合理的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已成为人类应对能源危机、缓解传统能源造成的环保压力的有效手段之一,主要体现在对太阳能、风能等的开发利用上。

  太阳能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气候学家、电力工程专家经过长期研究得出评估:若在世界上1/4的沙漠上铺满太阳能电池,即可解决全球的用电问题。可见我国太阳能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可作为西部大开发经济发展的战略手段。

  2.利用气候资源发展特色农业

  气候中光、热、水、空气等物质和能量,是农业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区域种植制度及作物结构。由于我国各地区气候资源分布不均,各地在进行农业生产及规划时,必须遵重气候的客观规律,依照作物的气候适应性,因地制宜,并充分利用本地自然资源优势,以获得稳定产量和优良品质。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发展,在合理、充分利用气候资源的基础上,挖掘农业气候资源潜力,加大区域光照、热量、水分等资源的开发利用率,结合气候资源的开发和生态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及旅游农业,建立有气候特色的地方优质农产品品牌,做到既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又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其他行业的关系

  气候是旅游业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资源,气候本身的美和特殊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特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都是旅游的重要目标,充分评价和开发气候资源,是开展旅游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国气候资源丰富,同时气象灾害也较为频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气候资源变化更加剧烈。因此,要增强全社会的气候资源意识,拓宽气候资源利用领域,提高气候资源利用率,减少人类活动对气候资源的破坏,努力实现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1.0 1.1 1.2 董章杭.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A).安徽农学通报.2011,22
  2. 2.0 2.1 杨惜春.气候资源的法律概念及其属性探讨(A).气象与环境学报.2007,1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Lin.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气候资源"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