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歐洲單一市場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欧盟单一市场)

歐洲單一市場(European Single Market)

目錄

什麼是歐洲單一市場

  歐洲單一市場是指在歐盟內實現沒有內部邊界的一個區域,在這個區域內保證商品、人員、服務資本的自由流動。在歐共體內部建立單一市場, 實現商品、服務、人員和資本像在一個國家內部一樣的自由流動,是1957 年《羅馬條約》6個簽字國即歐共體創始國( 法國、義大利、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和當時的西德) 創立歐共體的主要目標之一。[1]

歐洲單一市場的形成與發展[2]

  在2013年1月1日歐盟即將迎來單一市場設立20周年之際,歐盟委員會通過了名為《單一市場法案二期》的議案供立法機構審批。經過20年的艱苦努力,歐盟單一市場建設已經取得長足的進步,並給歐洲人帶來越來越多的便捷與實惠。

  歐盟單一市場的設想最早可追溯到19世紀的德國。當時的德國經濟學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提出“關稅同盟”的設想,在德意志全境廢除關稅,打破貿易壁壘。經過他的不懈努力,德意志在1843年建立了全德關稅同盟,1835年開始建立全國統一鐵路網,實現交通統一。而德國也從此由一群各自分割的封建邦國逐步走向統一,並超越英國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二戰後歐洲的單一市場的理念伴隨著“歐洲聯盟”的思想一起成長。1957年法國、西德、義大利與荷比盧三國在羅馬簽訂了《羅馬條約》,明確提出要消除“商品、人員、服務和資本”的自由流動障礙。1986年歐共體各成員國政府首腦簽署了《單一歐洲法案》,明確提出了要在1992年12月31日前建成內部市場,該“內部市場應包括一個沒有內部邊界的區域,在此區域內,商品、人員、服務資本的自由流通應予以保證”。這就是著名的歐洲1992計劃(EC-92)。1993年1月1日,歐盟單一市場正式在當時的歐盟12個成員國啟動。

  單一市場成立20年來,確實給歐洲經濟與歐洲市民帶來不小的實惠。歐盟成員國內部貿易額從1992年的8000億歐元上升到2010年的2.54萬億歐元。歐洲單一市場國家以占世界7%的人口創造了世界20%的貿易量

  從居民的角度上看,過去10年間歐洲範圍內的電話費下降了70%,機票價格下降了40%,甚至於能買到只有幾歐元的機票(稅費除外)。歐洲範圍內的公路鐵路更加開放,交通更加便利,單一市場也給歐盟的公民提供了選擇在任何一個成員國居住、學習、工作、退休的可能。

  此次歐委會推出的《單一市場法案二期》將提出12項優先行動方案,主要集中於4大增長領域:內部網路、人員及商業跨境流動、數字經濟、加強凝聚力和消費者保護。而這12項優先行動方案有許多也是對促進歐盟疲弱的經濟、剋服歐債危機非常緊迫與重要的舉措,如幫助中小企業融資、促進單一市場內部的勞動力流動稅收制度變革等。

  有意思的是,歐盟的《單一市場法案》(一期)正是在歐債危機的大背景下於2011年4月誕生的。從中也可以看出,歐盟領導層一方面希望藉助市場一體化建設來對抗危機,另一方面也希望藉助危機來加深歐盟各個層面的一體化建設。

歐盟單一市場的經濟效應[3]

  根據歐盟委員會和一般經濟理論的解釋,單一市場的實施預期有三方面的經濟效應。第一是資源配量效應。由於市場的擴大、競爭的加劇,資源的配置使生產效率將得到提高,這是短期靜態的效應;第二是增長效應。通過生產要素更快的積累、要素和商品更自由的流動、以及科學技術方面更好的合作,促進中長期的經濟增長。這是長期動態效應;第三是產業重置效應。由於資源在歐盟範圍內的更優配置,以及商品和要素的更自由流動,產業在歐盟範圍內也會在地理上重新定位。由於產業的地理區位變動會影響到就業和收入,因此這也是一種收入分配效應

歐洲單一市場的研究綜述[4]

  從1957年共同市場(Common Market)目標的提出到2007年單一市場(Single Market)政策的調整,歐洲經濟一體化已經走過了整整半個世紀。由於單一市場政策是歐盟政策的重心,加之政策具有外部性(Policy Externalities),也就是一方的政策會影響到另一方,單一市場政策也因此一直是歐盟內外學者的重點研究對象。

  1957年簽署的標誌歐洲共同體成立的《羅馬條約》首次提出共同體的目標就是要建立共同市場(第2條款)。但隨著關貿總協定對關稅的大幅降低,國際範圍內以非關稅壁壘措施為貿易保護手段的新貿易保護主義猖獗,加上70年代的經濟危機,使得共同市場“從未真正變成現實”嘲,甚至被戲稱為“非共同市場”(Uncommon Market)。1986年歐共體各成員國政府首腦簽署了《單一歐洲法案》,明確提出了要在1992年12月31日前建成內部市場,該“內部市場應包括一個沒有內部邊界的區域,在此區域內,商品、人員、服務和資本的自由流通應予以保證”。這就是著名的歐洲1992計劃(EC-92)。進人21世紀後。歐洲市場一體化的步伐放緩,直到2007年,歐盟依然認為“內部市場不完善(Not Complete)”,完善內部市場應是一個穩步漸進的過程。

  因此,國內外對歐洲單一市場的研究也大致經歷了之前以歐洲1992計劃為研究對象和目前以2007年政策調整為研究內容的兩大階段。

  一、圍繞歐洲1992計劃的研究——對內影響為主,對外影響為輔

  國際上對歐洲1992計劃以及相關政策的影響研究從時間上可以分為事前和事後兩個時間段;從研究主體上可以分為共同體的內部研究與外部研究兩個角度;從研究對象上可以區分為對內影響與對外影響兩個方面;從研究方法上可以分為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兩種方式。國內的研究相對國際上而言要稍晚些,主要始於歐洲單一市場建成之後,但更多的是對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對我國的影響及相關對策研究。

  (一)國際研究綜述

  1.1992年內部市場建成之前——僅限於對內影響研究

  1992年內部市場建成之前,研究的重點是預測歐洲1992計劃對共同體內部的影響,研究的結果普遍認為這種影響是正面和積極的。“就單一市場計劃的啟動而言,經濟一體化理論或者研究成果沒有起到任何重要作用”,相反,起作用的是歐共體內部的研究成果。1986年歐共體執委會副主席科克菲爾德勛爵發起,歐共體進行了一次有史以來影響最大的研究:對這個世界上最大貿易集團內部的非關稅壁壘進行了研究。為此,歐共體在經濟暨財政事務總署(Directorate—General for Economic and Fi—nancial)內,專門成立了由義大利經濟學家Paolo Cecchini任主席的“非歐洲代價”項目委員會(Committee 0f the‘Costs of non—Europe’project)。接下來的近十年時間里,歐洲有關經濟一體化理論和學術研究成果均出自該委員會成員。他們前後共發表了13個基礎報告,這些報告的集大成者,也是最具影響力的當推“1992經濟學”。在該報告中,委員會成員依據一般均衡分析,將微觀信息註入巨集觀動態模型,創建了“混合模擬(Hybrid Simuhtion)模型”,又稱為切克奇尼模型。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1988年委員會向公眾發佈了簡本“1992年歐洲的挑戰”,史稱“切克奇尼報告”(Cecchini Report)。報告對20世紀90年代歐共體內部市場進行了剖析,研究了沒有形成統一市場的代價(Cost af Non—Europe),並展望了1992年計劃可能帶來的預期收益。與任何官方報告類似,該報告對單一歐洲市場帶來的收益是絕對肯定的。其他的經濟理論和實證研究也同樣證明1992計劃會帶來長期收益。

  2.臨近1992年之際——由對內向對外影響研究擴展

  當1992年臨近時,研究範圍開始由對內影響向對外影響擴展,研究結果表明無論是對內和對外的影響都是堪憂的。隨著1 992年的臨近,歐洲1992計劃開始引起共同體內外的不安。這種不安來自兩個相反的方向口]:一方面共同體內部的一些人擔心完成單一市場的利益,將會被強大的第三國競爭對手乘機獲取,另一方面,共同體的一些貿易伙伴則擔心完成單一市場的措施將會不利於第三國。這兩方面的擔憂均體現在具體的學術研究之中。

  1990年代初,一些學者們開始從不同角度研究單一市場對歐共體及其成員國的影響;例如,預測單一市場對英國而言是弊大於利;研究歐共體內部市場建成後對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國家的影響情況;認為切克奇尼報告沒有考慮到社會成本問題,於是他們以汽車的氧氮化合物(NOx)排放為例,研究了歐洲共同市場對環境的影響,提出在共同體範圍內製定相關共同標準的必要性;預測單一市場的實現可能會使歐洲的工業更加向相對發達的工業中心地區集中,從而導致國家和地區之間收入分配和生活水平差距的擴大。

  與此同時,其他一些學者開始研究歐洲1992計劃對外,尤其是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包括對中國的影響。由於1985年《完成內部市場的白皮書》和1986年的《單一歐洲法案》中很少提及到對外政策方面,1992年切克奇尼的報告也沒有考慮外部情況,因此,單一市場的對外政策常常被戲稱為“缺失的成分”(Missing Element)。此時發展中國家的態度也從原先對歐共體早期關稅同盟的“不關心”轉變到對單一市場的“擔心”,這種擔心也被預測結果所驗證:歐共體可能採取的對外政策將會影響發展中國家製成品對歐洲的出口;歐洲的發展將會對歐洲向拉丁美洲的直接投資產生負面影響;共同體內部壁壘消除和可能出現的新壁壘對歐洲以外。尤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出口將產生影響;假定切克奇尼增長預估是正確的,歐洲1 992計劃將會對亞洲的發展產生影響;歐洲1992計劃會對發展中國家帶來不利影響,呼籲應該採取行動,遏制通過諸如更高的技術標準等致使保護主義越演越烈;歐洲1992計劃對不同的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將不同,而歐洲單一市場的貿易轉移效益將給中國的出口帶來很大的影響。

  總之,人們在承認1 992年底歐洲單一市場的建成是全球化時代區域經濟一體化先驅的同時,更擔心會創造出弗蘭肯斯坦的怪物(Frankenstein’s Monster)。到1992年底歐共體大市場建成之際,國際上很多人士稱之為“堡壘”,美國和日本作為歐共體最大的貿易伙伴,更是指責歐共體保護共同體市場。為此,關貿總協定不得不專門進行了調研,但是最終的結論認為“這種指責沒有根據”。

  3.1992年內部市場建成之後——內外影響研究向微觀視角拓展

  1992年單一市場建成之後,共同體內外的研究視野逐漸拓寬,在繼續內外影響研究的基礎上,開始由巨集觀向微觀轉移;研究方法開始由過去的理論研究為主,轉向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合。

  首先,歐共體機構和學者開始對歐洲單一市場效應進行全面評估。1993年,歐委會的初步研究結果表明,實際情況與當年切克奇尼模型和報告中的情況並不一樣。1996年,應歐洲理事會的要求,歐委會啟動了包括38個獨立研究的系列研究計劃,研究得出的主要結果是單一市場計劃並沒有啟動如切克奇尼工作小組模型所期待的巨集觀歷程,並沒有發生所謂的一體化驅動的“良性迴圈”(Virtuous Circle)。這樣的研究後來也得到了學者們研究結果的驗證。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社會研究所(Max—Planck—Institute for the Study 0f Societies)的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Patrick Ziltener博士專門研究了歐洲單一市場計劃的經濟效應,他得出的結論是一體化計劃的確改變了這個區域本身,但改變的方式並不是如一體化理論所預計的那樣。

  其次,歐共體內外學者的研究開始由對共同體的總體影響,轉向對成員國和具體貿易模式的影響研究。例如,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的Smith和Wanke預測了單一歐洲市場對其成員國可能帶來的不同影響,通過確定“敏感”產業,比較各成員國不同產業的業績。他們認為,一個成員要從單一市場獲得收益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該成員國對單一市場的支持度。曼切斯特大學經濟系的MariusBrulhart和曼切斯特城市大學經濟系的Robert J.R.Elliott從產業內貿易模式推斷產業是如何適應歐洲單一市場的,得出結論認為,與早期歐洲一體化相比,臨近1992單一市場建成之際,產業調整模式並沒有太大的變化。西班牙卡斯帝里亞·拉曼查大學的Roberto Ezcurra專門考察了單一市場建成之後歐盟內部產業集中的情況,結果表明1992至1999年間多數產業的集中度提高了。

  最重要的是,更多的學者和研究機構開始重點研究歐洲單一市場對外部,包括對中國的影響,因為,以技術標準和法規為例,儘管歐共體有關技術法規和標準的政策對第三國進口的影響的基本原則是非歧視性的,但是在新的歐洲技術法規和標準制定的過程中,法規制定者的腦中也一定有阻礙外來競爭的目的。後來的實證研究證明瞭這種擔心的必要性。例如,美國賓西法尼亞州立大學的David Hayward在其博士論文中利用建立的歐共體-92區域影響模型推測,“歐盟的新法規不時地可能對美國的產品形成新的技術壁壘”。密歇根州立大學經濟系的著名教授Mordechai E.Kreinin與時為布蘭迪斯大學(Brandeis University)副教授的Michael G.Plumrner運用進口增長與引力模型研究了歐共體一92指令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指令對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和中國的出口產生了負面影響,但沒有發現對亞洲其他的新興經濟體(Emerging Economies)的負面影響。德國基爾大學經濟研究所(Kiel Institute for WorldEconomy,IfW)的Langhammer和Schweickert教授研究了歐洲一體化對亞洲國家的啟示。他們通過研究預測,隨著更多成員國加入歐洲貨幣聯盟,歐盟一體化對第三國貿易的影響程度將增加。由於歐、美、日對亞洲國家出口貿易模式的相似,以及亞洲與歐洲對工業化國家出口模式的重疊,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歐盟急於將歐洲國家,包括東南亞國家聯盟納入自由貿易協定的原因。隨著歐盟東擴,學者們也開始關註歐洲單一市場對候選國的影響。例如,Paul Brenton等根據歐盟新方法和舊方法在不同部門的應用,推測歐盟技術性貿易壁壘對候選國的影響程度是不同的;Hagemejer和Michalek則專門研究了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波蘭和其他中東歐即將加入歐盟的國家的影響情況。Machkovd和Lukd研究了歐洲共同市場對當時將入盟的捷克企業的影響。上述研究表明,從中期而言,低價不能作為候選國中小企業的首選競爭工具,企業必須重視營銷,否則人盟後這些企業在歐盟內部的出口反而會受到負面影響。

  (二)國內研究綜述

  國內的研究相對國際上而言要稍晚些,主要始於歐洲單一市場建成之後,但更多的是對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對我國的影響及相關對策研究。其中的一個例外就是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尹翔碩教授的研究:他專門對上文中提到的克魯格曼預測單一市場可能導致國家和地區間收入分配和生活水平差距擴大的失效緣由進行瞭解釋。

  1.20世紀——對政策本身及其影響和對策研究

  國內早期的研究既有對政策本身的研究,也有對政策的影響及其對策的研究。一方面,學者們開始對政策本身進行研究(歐洲統一大市場的研究;歐洲一體化的評述;歐洲經貨聯盟和單一市場的關係及其影響;歐洲經濟政策的協調研究)。同時研究歐洲統一市場對外部經濟,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對發展中國家商品出口的影響;對發展中國家貿易和投資的影響;對外部經濟的影響)。另一方面,學者們開始關註歐洲單一市場形成後的中歐經貿合作問題(中國現行經濟體制過渡性的理解易成障礙;歐盟對華投資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約。

  至於對我國的影響與對策研究方面,有一般影響與對策研究;標準化方面的對策研究;也有就歐洲貨幣聯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研究;或者歐元對中歐經貿關係的影響研究以及對中歐政治文化關係的影響研究。

  2.21世紀——以借鑒研究為主

  近年來出現了經驗借鑒方面的研究:如何借鑒歐洲經驗,培育和發展我國市場體;如何借鑒歐盟經濟一體化經驗,加強區域的合作與協同發展以及如何借鑒歐洲經濟一體化的成功經驗,加快推進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如何借鑒歐洲經濟一體化過程中法律趨於一致的方法,實施中國內地、香港、澳門更緊密的經貿關係;歐盟區域政策及其對泛珠三角經濟合作的啟示;歐盟區域一體化經驗對我國區域政策的啟示。

  綜上所述,歐洲1992計劃不僅被證明確實對歐共體/歐盟帶來了積極作用,而且被證明對其外部世界,尤其對中國帶來了負面影響。隨著全球化的挑戰和內部擴大的壓力,歐盟於2007年啟動了對單一市場政策的調整。歐盟內外的研究視線開始轉向對2007年政策調整的研究。

  二、針對2007政策調整的研究——外部壓力為主,內部擴大為輔

  正如2006年4月5日《金融時報》所報道的那樣,歐盟單一市場陷入了困境,歐委會估計僅因相互承認原則應用不當每年給歐盟帶來的貿易機會的損失就高達1.5億歐元。因此,為了進一步挖掘單一市場的潛力,歐盟啟動了對單一市場政策的大規模調整。歐盟單一市場政策調整仍將圍繞“四大自由”,最先啟動的正是會給我國出口帶來重大影響的商品單一市場政策的調整。從2002年對“新方法”評估開始,到2007年歐委會議案的出台,歷經5年之久。經過網上咨詢、理事會決議和提議草案的3個月咨詢期,歐委會最終於2007年2月14日提出了以促進歐盟內部成員國間商品貿易為目的的一攬子新措施,包括一則隨附通告和四條新議案。歐委會在隨附通告中,解釋了一攬子新措施的目標:在保障商品市場準入的同時,確保產品的高質量和安全性。同時對發佈的四條新議案做了簡單的介紹:提議制定相互承認條例;制定條例規定有關產品營銷的認可與市場監管要求;出台決定製定產品營銷的共同法律框架;出臺汽車註冊解釋通告口”。根據歐盟立法程式的要求,前三個立法提案均需啟動共同決策程式(Co—Decision Procedure),賦予了歐洲議會更大的影響力。2008年2月21日,歐洲議會已經通過了歐委會以上的這些提案。

  由於此輪調整剛剛啟動不久,因此,目前,關於歐盟單一市場政策調整的研究主要集中於隸屬歐委會的機構和相關智庫,也陸續有一些大學和研究機構將歐盟政策及其調整納入到他們的研究視野。就研究動向而言,歐盟單一市場政策調整與全球經濟的關係、基於政策調整的歐盟與新興經濟體的關係兩大主題是相關研究的焦點。

  歐盟政策調整與全球經濟關係的研究,集中體現在相關報告和具體政策建議之中。隸屬歐委會的歐洲政策咨議局(BEPA)和經濟暨財政事務總署的專家分別於2006年和2007年撰寫報告呼籲,“單一市場計劃的重心應該由消除內部邊境,轉向如何使歐洲能夠與世界抗爭”;“單一市場政策應該考慮全球背景”。2007年1月布魯塞爾經濟智囊團Bruegel和歐委會的內部市場總署在“未來單一市場的經濟政策”研討會上,一致認為單一市場政策應該與對外政策聯繫起來。這樣的研究動向更體現在具體的政策建議上。歐委會在2007年10月為成員國首腦峰會準備的文件中,明確提出從單一市場獲取最大利益的目標之一就是使“歐洲標準能有助於形成國際標準”。這樣的觀點也得到了學術界的認同: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的Fabienne Ikkovitz與歐委會的專家Adfiaan Dierx認為單一市場政策調整的目標之一就是要將歐盟“規則和標準向世界出口”。

  基於政策調整的歐盟與新興經濟體的關係主要集中在對中國的研究上。2006年,歐洲政策咨議局的專家報告特別強調“中國在歐盟政策議程中的突出地位”。2007年,經濟暨財政事務總署專家經過研究認為,“中國不僅在低附加值,而且在高附加值的製成品領域對歐盟形成競爭”。作為歐盟主要智囊團的歐洲政策研究中心(CEPR)的主席Daniel Gros在今年1月的政策報告中更指出“中國自身的經濟實力足以對全球經濟(包括歐盟經濟)產生強大的影響”。由此可見,就歐盟而言,中國以及中國因素在歐盟單一市場政策調整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此外,歐盟內部開始對單一市場政策調整的影響進行預評估。2007年2月歐委會工作人員發表了對政策調整議案的影響評估報告。報告剖析了目前單一市場政策存在的問題,分析了新動議可能給經濟、社會和環境帶來的影響,結論認為:歐委會提出的議案將是單一市場政策的未來戰略基石。

  儘管由於歐盟啟動此輪單一市場政策調整不久,歐盟內外對政策調整的研究還很有限,但是從以上的這些研究足以看出歐盟進行調整的動因不僅是迫於內部擴大的壓力,而且更重要的是歐盟面臨的全球化,尤其是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給其帶來的挑戰。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方福前.歐洲經貨聯盟與單一市場.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1999年第2期.
  2. 崇大海.歐盟“單一市場”將邁進新紀元.經濟參考報,2012-10-15.
  3. 尹翔碩.歐洲單一市場對歐盟成員國貿易流動和產業區位的影響.歐洲,2001年第2期.
  4. 陳淑梅.歐洲單一市場研究綜述.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6期.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Gaoshan2013,Mis铭,LuyinT.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歐洲單一市場"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