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旅游資源保護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旅游資源保護

  旅游資源保護是指維護資源的固有價值,使之不受破壞和污染,保持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的原有特色,對已遭損壞的旅游資源進行治理

  旅游資源保護包括保護旅游資源所形成的景物、景觀、環境和意境。其中,景物就是奇松異石、林木植被等自然風景,以及古今人為的活動物體、歷史文物等。景觀就是與景物並存的“畫面”,包括襯托景物的其他次要的景物。環境就是景物存在的空間環境。意境指的是環境氣氛,即環境給人的感受。

  旅游資源旅游開發的必備條件之一,是構成旅游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旅游資源,也就沒有旅游業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而旅游資源是脆弱的,常常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有些是可以在一定時間後自行修複,有些則會造成無法輓回的損失,減弱和毀損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保護旅游資源就是保護旅游業的發展。

  旅游資源涵蓋的範圍十分廣泛,既包括自然界賦予的自然旅游資源,也包括人類活動所創造的人文旅游資源。其中,前者是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因素,後者則是重要的文化遺產。保護旅游資源對實現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旅游地文化的保護起到決定性的作用。[1]

旅游資源保護的內容[2]

  1.保護旅游資源的真實性

  所謂真實性,就是指旅游資源的“原汁原味”。從認識層面上講,對旅游資源的保護最高級的應該是“原封不動的保護”,其次是“可以利用的保護”。但是要進行旅游活動,就不可能“原封不動的保護”,因此,從實踐的角度來說,旅游資源的真實性在不經意間已經被打破了。如前文提到的泰山索道問題,就是嚴重地破壞了泰山這一寶貴旅游資源的真實性,最終導致一系列的負面效應。

  2.保護旅游資源的完整性

  所謂完整性,是指旅游資源範圍上的完整性和內容上的完整性。例如,北京的明十三陵作為中國陵墓文化的一組典型代表,它們具有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以及相應地體現在地理位置上的相互關聯性。最簡單地理解,十三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作為一個組團,13處缺一不可。又如泰山,其文化價值體現在佛教、道教、封禪及世代歌詠、吟誦文化的“同為一體”。結合登山線路格局的變換,對泰山的封禪祭祀包括“醞釀、登天和抵達仙境”三個階段,突出了文化遺產伴隨實物而來的概念上的完整性。同樣是前文提到的泰山索道問題,索道縮短了游客登山的時間和路線,卻破壞了泰山文化的完整性。

旅游資源保護的原則[3]

  要對旅游資源進行保護,首先要明確破壞旅游資源的因素。從巨集觀上來看,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自然環境變化所帶來的破壞;人為因素所帶來的破壞。因此,保護旅游資源不僅要保護好旅游資源本身,而且還要保護好旅游資源所依托的生態環境。與此同時,要做好旅游資源的保護工作還應該遵循以下3點原則。

  (一)開發與保護“雙贏”原則

  旅游資源保護與開發二者是相輔相成,有機聯繫在一起的矛盾統一體,二者不能割裂開來。旅游資源保護得好才具有開發價值,而開發利用又能推動和促進保護工作的開展。旅游資源保護是關係人類長遠利益與發展的大事,但是人們往往從眼前的經濟利益出發,著眼於短期目標,為了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而置保護於不顧,沒有經過科學的規劃和設計盲目開發旅游資源,對旅游資源的永續利用和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威脅。旅游資源開發絕對不對環境造成影響是困難的,但可以把這種影響降低到最低程度。本著開發與保護“雙贏”的原則,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

  (二)經濟、社會與環境效益“三增”原則

  人們在積極發展經濟為自身謀取利益的過程中,“經濟需求的無限性和生態供給的有限性的矛盾”日益突出,這就要求能夠最有效地利用旅游資源,來獲得最大化的經濟利益。但這種最有效的利用超過了資源的承載力,就會使旅游資源生態系統的功能下降,其運行與維持的能力也會逐漸下降。據調查,我國22%的自然保護區由於開展旅游而造成保護對象受損害,11%出現旅游資源退化。因此,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不能只片面地追求經濟效益,要從人類社會長遠發展的角度出發,協調好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之間的關係。景區建設、環境建設與生態建設的同步規劃、同步實施與同步發展,能夠做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三兼顧、三統一。

  (三)合理規劃,綜合決策,協調發展的原則

  在發展旅游,開發利用旅游資源的過程中,應統籌考慮旅游地人口、社會、經濟、環境和資源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充分考慮環境與資源對旅游業發展的承載能力,嚴格限制旅游景區(點)的游客容量,科學合理地制定旅游可持續發展規劃,使旅游設施的佈局和游客流量的設計建立在環境和資源可承受的能力之內;加強旅游景點建設的環境論證,促進人工設施與自然環境、區內環境與周邊環境的和諧統一。與此同時,在制定區域環境保護規劃時,應考慮旅游區的特殊功能,保證旅游區的環境質量;應採取法律、行政和經濟等強有力手段,消除外部因素對旅游區環境與資源的污染和破壞,從而保障旅游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旅游資源保護的措施[3]

  旅游資源的保護是相對於旅游資源的開發提出來的,它不僅包括旅游資源本身的保護,還涉及周圍環境的保護。因此,旅游資源保護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資源保護

  旅游業的發展,依賴於“大自然的恩賜和社會的遺產”。因此必須對旅游資源本身進行保護。

  (1)要完善執法管理體制,建立健全旅游資源保護的法律、法規,及時糾正旅游活動中破壞旅游資源的種種不正當行為,杜絕“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難究”的現象,真正將旅游資源保護工作落到實處。

  (2)要重視運用各種科技手段保護旅游資源,同時加強對旅游活動的管理和引導。對於那些會導致旅游資源受到威脅的旅游活動,應給予一定的限制;對於某些旅游景區在某些時段內的超負荷運轉,應採取有效的措旋對游客進行疏導、分流或限制;對游客的旅游行為,要加強管理並建立獎懲制度

  (3)要認真做好旅游資源的修複和養護工作,對於某些自然旅游資源,由於生態環境有較強的依賴性,必須搞好生態建設;對於一些文物古跡和歷史建築,可以採用整修複原、修lEItH舊和仿古重修的方法使其重新“複活”;對於那些出露於地表的歷史文物古跡,應採用科技手段減緩其風化過程。

  (二)生態環境保護

  環境是開展旅游活動的依托和氛圍,旅游業的發展不斷塑造並影響著環境。環境保護工作刻不容緩。

  (1)要加強環境保護的宣傳,提高公民環保意識,積極倡導環保旅游。

  (2)要採取預防為主、防治結合與綜合治理的原則,做到防患於未然,對已形成的環境污染和破壞進行積極治理。

  (三)社會文化保護

  旅游業發展在給旅游地的社會、經濟和文化帶來繁榮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為了避免這種尷尬的局面發生,應該加強對旅游地社會文化的保護。

  (1)要加強民族自豪感教育,復興傳統文化,保持自身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2)要引導旅游地居民正確對待外來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有選擇地吸收先進文化,不能盲目崇拜,全盤接受吸收腐朽文化、頹廢文化等。

  (3)可以制定本土文化保護區,避免外來文化的衝擊。如通過劃清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之間的界限,從而把旅游對本土文化的衝擊降低到最低程度。

旅游資源保護與開發的關係[4]

  旅游資源的開發和保護是可持續發展在旅游業的集中體現,也是旅游與環境關係的必要前提。開發和保護關係貫穿在旅游業的整個發展過程中,並隨著旅游業的蓬勃發展而日益顯出其重要性。

  從某種意義上講,開發既是一種保護又是一種破壞。旅游資源開發將改善、美化資源環境;旅游收益也為資源保護創造了經濟條件。但另一方面伴隨旅游開發而帶來的環境污染、游人的不文明活動及行為、外來文化的衝擊等都會對旅游資源造成破壞。旅游資源開發和保護既相互聯繫又相互矛盾,兩者是辯證的矛盾統一體,併在辯證聯繫中共同改善旅游資源與環境的關係,推動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相互聯繫、相互依存

  1.保護是開發和發展的前提,保護是為了更好地開發

  旅游資源是旅游者進行旅游活動的基礎和前提條件,一旦破壞殆盡,旅游業將失去依存的條件,也就無開發可言。因此,保護是開發的前提,是當前的迫切任務。中國旅游資源非常豐富,其中不少是國家級乃至世界級的。這些資源,就目前的技術條件,要很好地全部進行開發可能還存在一定難度。因此,先進行保護是上策。而有些資源,還存在如何開發的爭議,並涉及開發後的環境、社會、經濟及可持續發展問題,可以先予以保護而後開發。此外,資源的保護還貫穿在開發的整個過程中,這是由開髮帶來的負面效應所決定的。

  2.開發是保護的必要體現,是旅游業發展的基礎

  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資源保護歸根到底是為了更好的發展。因此,旅游資源必須經過開發利用,才能招徠游客,發揮其功能和效益,也才具有現實的經濟意義和社會意義;資源保護的必要性只有通過開發才能得以體現。開發是旅游業發展的先導,是旅游資源價值的充分體現。

  3.開發本身意味著保護

  一般地,合理的科學的旅游資源開發,或對資源加以整修而非令其“自生自滅”,以延長其生命周期,對資源環境進行改善,美化增加其可進入性,或對歷史遺跡進行發掘修複、保護,或對人文旅游資源如民俗進行資料搜集和整理,重現其光芒。同時,資源開發促進旅游發展帶來的旅游收益的一部分可以通過各種形式返回資源地,用於資源環境的改造、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在這個意義上,開發意味著保護。我國現已確定大批文物保護單位,修葺歷史遺跡,建立博物館體系,挖掘整理文化遺產,基本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旅游文化圈。這些措施,就是對人文旅游資源的第一道保護網。

  (二)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相互矛盾

  1.從某種程度上看,開發也是一種破壞

  雖然旅游資源的破壞並不僅僅是開發所造成的,還有其他社會、文化等方面的深層原因,但開發所造成的破壞是顯而易見的,這與資源保護背道而馳。首先,旅游資源的開發不可避免地會造成某種破壞。旅游資源開發需要對資源地進行的適度建設是以局部範圍的破壞為前提的。可以說,沒有破壞也就沒有開發,破壞和開發在一定程度上是共生的。由於旅游業是一個新興的產業,目前普遍存在粗放型開發模式,使得積極的開發也會帶來破壞。例如,西安秦始皇兵馬俑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因技術條件限制,兵馬俑一號坑的彩陶已逐漸褪色,失去了往日的光澤。當然,盲目的、掠奪式的開發造成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生態失衡更是對資源的嚴重破壞。其次,從人為角度看,旅游資源的開發也會產生極大的破壞作用。因管理不善,資源地游客涌入量往往超過其承載力,從而給資源本身造成致命的損壞。例如,北京故宮很多地磚已被踏破磨平,地面下陷,增加了保護、修複工作的難度。目前國內旅游景點並不對游客量進行限制,而是來者不拒。可見旅游承載力(旅游環境容量)理論應用的迫切性。另外,旅游開髮帶來眾多游客,也造成對資源的破壞。游客的大量涌入,產生巨大的污染源,破壞了資源環境,最後,由於旅游資源(尤其是人文旅游資源)所具有的文化性,開發從而帶來外來文化的衝擊也可能是對旅游資源的毀滅性打擊。儘管旅游者與資源所在地的交流和影響以及兩種文化之間的作用是相互的、雙向的,但事實上,外來文化、外來旅游者對資源所在地(旅游地)的衝擊和影響遠大於他們所接受到的資源地的影響。

  2.過量的保護妨礙開發

  因開發造成破壞,為“防患於未然”,易導致片面強調保護,從而忽視了對資源的開發。過量的保護而沒有對資源的開發,就不能體現出資源本身所具有的價值,旅游業也就得不到發展。曾經有阿拉伯商人要投資興建清凈寺,但因部分學者強調應保持清凈寺的“原汁原味”而“泡湯”。這裡姑且不論其對與錯,但過分強調保護也就失去了開發的機會,阻礙了發展。

參考文獻

  1. 後東升,樊麗麗.旅游學概論.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8
  2. 臧良運.旅游學概論.電子工業出版社,2009.01
  3. 3.0 3.1 張超廣.旅游學概論.冶金工業出版社,2008.7
  4. 李雲霞,李潔,董立昆.旅游學概論:理論與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0.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HEHE林,连晓雾,方小莉.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旅游資源保護"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