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旅游资源保护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旅游资源保护

  旅游资源保护是指维护资源的固有价值,使之不受破坏和污染,保持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原有特色,对已遭损坏的旅游资源进行治理

  旅游资源保护包括保护旅游资源所形成的景物、景观、环境和意境。其中,景物就是奇松异石、林木植被等自然风景,以及古今人为的活动物体、历史文物等。景观就是与景物并存的“画面”,包括衬托景物的其他次要的景物。环境就是景物存在的空间环境。意境指的是环境气氛,即环境给人的感受。

  旅游资源旅游开发的必备条件之一,是构成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旅游资源,也就没有旅游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旅游资源是脆弱的,常常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些是可以在一定时间后自行修复,有些则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减弱和毁损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保护旅游资源就是保护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资源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既包括自然界赋予的自然旅游资源,也包括人类活动所创造的人文旅游资源。其中,前者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因素,后者则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旅游资源对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旅游地文化的保护起到决定性的作用。[1]

旅游资源保护的内容[2]

  1.保护旅游资源的真实性

  所谓真实性,就是指旅游资源的“原汁原味”。从认识层面上讲,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最高级的应该是“原封不动的保护”,其次是“可以利用的保护”。但是要进行旅游活动,就不可能“原封不动的保护”,因此,从实践的角度来说,旅游资源的真实性在不经意间已经被打破了。如前文提到的泰山索道问题,就是严重地破坏了泰山这一宝贵旅游资源的真实性,最终导致一系列的负面效应。

  2.保护旅游资源的完整性

  所谓完整性,是指旅游资源范围上的完整性和内容上的完整性。例如,北京的明十三陵作为中国陵墓文化的一组典型代表,它们具有文化概念上的完整性,以及相应地体现在地理位置上的相互关联性。最简单地理解,十三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作为一个组团,13处缺一不可。又如泰山,其文化价值体现在佛教、道教、封禅及世代歌咏、吟诵文化的“同为一体”。结合登山线路格局的变换,对泰山的封禅祭祀包括“酝酿、登天和抵达仙境”三个阶段,突出了文化遗产伴随实物而来的概念上的完整性。同样是前文提到的泰山索道问题,索道缩短了游客登山的时间和路线,却破坏了泰山文化的完整性。

旅游资源保护的原则[3]

  要对旅游资源进行保护,首先要明确破坏旅游资源的因素。从宏观上来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自然环境变化所带来的破坏;人为因素所带来的破坏。因此,保护旅游资源不仅要保护好旅游资源本身,而且还要保护好旅游资源所依托的生态环境。与此同时,要做好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还应该遵循以下3点原则。

  (一)开发与保护“双赢”原则

  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二者是相辅相成,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矛盾统一体,二者不能割裂开来。旅游资源保护得好才具有开发价值,而开发利用又能推动和促进保护工作的开展。旅游资源保护是关系人类长远利益与发展的大事,但是人们往往从眼前的经济利益出发,着眼于短期目标,为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置保护于不顾,没有经过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盲目开发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旅游资源开发绝对不对环境造成影响是困难的,但可以把这种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本着开发与保护“双赢”的原则,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二)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三增”原则

  人们在积极发展经济为自身谋取利益的过程中,“经济需求的无限性和生态供给的有限性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就要求能够最有效地利用旅游资源,来获得最大化的经济利益。但这种最有效的利用超过了资源的承载力,就会使旅游资源生态系统的功能下降,其运行与维持的能力也会逐渐下降。据调查,我国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受损害,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因此,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不能只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要从人类社会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协调好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景区建设、环境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同步规划、同步实施与同步发展,能够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三兼顾、三统一。

  (三)合理规划,综合决策,协调发展的原则

  在发展旅游,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应统筹考虑旅游地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充分考虑环境与资源对旅游业发展的承载能力,严格限制旅游景区(点)的游客容量,科学合理地制定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使旅游设施的布局和游客流量的设计建立在环境和资源可承受的能力之内;加强旅游景点建设的环境论证,促进人工设施与自然环境、区内环境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与此同时,在制定区域环境保护规划时,应考虑旅游区的特殊功能,保证旅游区的环境质量;应采取法律、行政和经济等强有力手段,消除外部因素对旅游区环境与资源的污染和破坏,从而保障旅游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旅游资源保护的措施[3]

  旅游资源的保护是相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来的,它不仅包括旅游资源本身的保护,还涉及周围环境的保护。因此,旅游资源保护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源保护

  旅游业的发展,依赖于“大自然的恩赐和社会的遗产”。因此必须对旅游资源本身进行保护。

  (1)要完善执法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旅游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及时纠正旅游活动中破坏旅游资源的种种不正当行为,杜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难究”的现象,真正将旅游资源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2)要重视运用各种科技手段保护旅游资源,同时加强对旅游活动的管理和引导。对于那些会导致旅游资源受到威胁的旅游活动,应给予一定的限制;对于某些旅游景区在某些时段内的超负荷运转,应采取有效的措旋对游客进行疏导、分流或限制;对游客的旅游行为,要加强管理并建立奖惩制度

  (3)要认真做好旅游资源的修复和养护工作,对于某些自然旅游资源,由于生态环境有较强的依赖性,必须搞好生态建设;对于一些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可以采用整修复原、修lEItH旧和仿古重修的方法使其重新“复活”;对于那些出露于地表的历史文物古迹,应采用科技手段减缓其风化过程。

  (二)生态环境保护

  环境是开展旅游活动的依托和氛围,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塑造并影响着环境。环境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1)要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提高公民环保意识,积极倡导环保旅游。

  (2)要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与综合治理的原则,做到防患于未然,对已形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进行积极治理。

  (三)社会文化保护

  旅游业发展在给旅游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带来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了避免这种尴尬的局面发生,应该加强对旅游地社会文化的保护。

  (1)要加强民族自豪感教育,复兴传统文化,保持自身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2)要引导旅游地居民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选择地吸收先进文化,不能盲目崇拜,全盘接受吸收腐朽文化、颓废文化等。

  (3)可以制定本土文化保护区,避免外来文化的冲击。如通过划清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之间的界限,从而把旅游对本土文化的冲击降低到最低程度。

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关系[4]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是可持续发展在旅游业的集中体现,也是旅游与环境关系的必要前提。开发和保护关系贯穿在旅游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并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而日益显出其重要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开发既是一种保护又是一种破坏。旅游资源开发将改善、美化资源环境;旅游收益也为资源保护创造了经济条件。但另一方面伴随旅游开发而带来的环境污染、游人的不文明活动及行为、外来文化的冲击等都会对旅游资源造成破坏。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两者是辩证的矛盾统一体,并在辩证联系中共同改善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关系,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1.保护是开发和发展的前提,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开发

  旅游资源是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一旦破坏殆尽,旅游业将失去依存的条件,也就无开发可言。因此,保护是开发的前提,是当前的迫切任务。中国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其中不少是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这些资源,就目前的技术条件,要很好地全部进行开发可能还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先进行保护是上策。而有些资源,还存在如何开发的争议,并涉及开发后的环境、社会、经济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可以先予以保护而后开发。此外,资源的保护还贯穿在开发的整个过程中,这是由开发带来的负面效应所决定的。

  2.开发是保护的必要体现,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资源保护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因此,旅游资源必须经过开发利用,才能招徕游客,发挥其功能和效益,也才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资源保护的必要性只有通过开发才能得以体现。开发是旅游业发展的先导,是旅游资源价值的充分体现。

  3.开发本身意味着保护

  一般地,合理的科学的旅游资源开发,或对资源加以整修而非令其“自生自灭”,以延长其生命周期,对资源环境进行改善,美化增加其可进入性,或对历史遗迹进行发掘修复、保护,或对人文旅游资源如民俗进行资料搜集和整理,重现其光芒。同时,资源开发促进旅游发展带来的旅游收益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返回资源地,用于资源环境的改造、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在这个意义上,开发意味着保护。我国现已确定大批文物保护单位,修葺历史遗迹,建立博物馆体系,挖掘整理文化遗产,基本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旅游文化圈。这些措施,就是对人文旅游资源的第一道保护网。

  (二)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相互矛盾

  1.从某种程度上看,开发也是一种破坏

  虽然旅游资源的破坏并不仅仅是开发所造成的,还有其他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深层原因,但开发所造成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这与资源保护背道而驰。首先,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某种破坏。旅游资源开发需要对资源地进行的适度建设是以局部范围的破坏为前提的。可以说,没有破坏也就没有开发,破坏和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是共生的。由于旅游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目前普遍存在粗放型开发模式,使得积极的开发也会带来破坏。例如,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技术条件限制,兵马俑一号坑的彩陶已逐渐褪色,失去了往日的光泽。当然,盲目的、掠夺式的开发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更是对资源的严重破坏。其次,从人为角度看,旅游资源的开发也会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因管理不善,资源地游客涌入量往往超过其承载力,从而给资源本身造成致命的损坏。例如,北京故宫很多地砖已被踏破磨平,地面下陷,增加了保护、修复工作的难度。目前国内旅游景点并不对游客量进行限制,而是来者不拒。可见旅游承载力(旅游环境容量)理论应用的迫切性。另外,旅游开发带来众多游客,也造成对资源的破坏。游客的大量涌入,产生巨大的污染源,破坏了资源环境,最后,由于旅游资源(尤其是人文旅游资源)所具有的文化性,开发从而带来外来文化的冲击也可能是对旅游资源的毁灭性打击。尽管旅游者与资源所在地的交流和影响以及两种文化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双向的,但事实上,外来文化、外来旅游者对资源所在地(旅游地)的冲击和影响远大于他们所接受到的资源地的影响。

  2.过量的保护妨碍开发

  因开发造成破坏,为“防患于未然”,易导致片面强调保护,从而忽视了对资源的开发。过量的保护而没有对资源的开发,就不能体现出资源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旅游业也就得不到发展。曾经有阿拉伯商人要投资兴建清净寺,但因部分学者强调应保持清净寺的“原汁原味”而“泡汤”。这里姑且不论其对与错,但过分强调保护也就失去了开发的机会,阻碍了发展。

参考文献

  1. 后东升,樊丽丽.旅游学概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8
  2. 臧良运.旅游学概论.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01
  3. 3.0 3.1 张超广.旅游学概论.冶金工业出版社,2008.7
  4. 李云霞,李洁,董立昆.旅游学概论:理论与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0.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2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HEHE林,连晓雾,方小莉.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旅游资源保护"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