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7个条目

新聞規律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新聞規律

  新聞規律是指新聞工作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繫。從新聞內容上講,新聞要真、要新、要短、要活等,都是新聞規律的基本要求。

新聞規律的性質[1]

  新聞規律是規定新聞媒介功能和運行模式的一個基本因素。新聞規律具有普遍性,適用於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類新聞媒介。它並不因為某個國家或某一類新聞媒介的特殊性而喪失其影響力,就像馬克思曾說過的:“要使報紙完成自己的使命,必須承認它具有植物也具有的那種為我們所承認的東西,即承認它是有自己的內在規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90頁)

新聞規律的表現[1]

  新聞規律表現在三個層面上:

  (一)眾所周知,新聞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是真實,二是迅速。這一點已得到中外血人和報人的共同認可。但是,看來人民對它的重要性以及影響力卻估計不足。在我們看來,真實、迅速是新聞最為基本、最為核心的規律。

  新聞為什麼必須真實和迅速?這不是某個人的規定,而是處於人類求生存、求發展的需要。人類是聚眾而居的生物,每一個群體(部落)必須以集體的力量來面對來自自然界和其它群體的挑戰。為此,他們必須及時地瞭解周圍世界的變動,以便及時作出決策,採取行動。一切正確決策的前提是情況報告(我們可以稱為新聞或消息,亦可稱作信息)必須是真實的,全面的;採取恰當行為的前提是情況報告必須真實和及時。

  從原始人到現代人,經歷了數百萬年,人類傳播新聞的手段(新聞運載工具)日趨豐富、複雜,新聞的真實、迅速的特點並沒有改變而改變的僅僅是人民對新聞真實、迅速要求的程度不同而已。

  從原始人到現代人,經歷了數千數萬年,人類社會越來越複雜,人類感知、認識外界,協調內部的方式、手段越來越多樣,不同的方式形成不同的學科,各有其自身特點。它們經過時間的積澱,數代人、數十代人的努力,在量上和質上變得豐厚充盈和精粹深刻。唯獨新聞,本性不變,依然以真實、迅速作為區別於其它學科的最為明顯、最為獨特的標識,向人們傳遞世界的最新變化。

  在現代社會,新聞真實、迅速的要求決定了新聞工作的方向,塑造了新聞媒介以及新聞工作者的品格,決定了媒介的形式和技術的採用。

  人類社會的新聞傳播工具,經歷了口頭新聞、書信新聞、新聞書、新聞周刊、日報、電臺、電視臺這樣一個演變過程,或者說,從人體器官媒介到印刷媒介再到電子媒介的過程。人類對於傳播工具的選擇歸根到底是由新聞的特性決定的。因為,印刷媒介比起口頭新聞來,新聞傳播具有了廣泛性和保真度,千百萬讀者可在幾乎相同的時間內獲得相同的新聞。在印刷媒介中,新聞周刊比新聞書快,日報又比周刊快;而電子媒介的傳播速度則大大快於印刷媒介,此外聲音和畫面還比文字更具有真實感。而在電子媒介中,電視比電臺廣播更顯著的長處是有現場的畫面,更具真實感,“適者生存”,進化論的這以著名論斷恰好也是新聞選擇傳播工具演進過程的描述。一切適合新聞特性的傳播工具被人們採用並且可以經久不衰。就以報紙為例,1663年德國的《萊比錫新聞》是世界上最早的,它一開始就是兩面印刷的散頁,三百多年過去了,報紙的內容天天在變,但報紙的外觀――散裝活頁卻至今不變,而且世界上任何國家的任何報紙都是如此。不同的僅僅是版面的多少而已。為什麼人們不去改變它?不是不想變,而是無法改變,因為報紙的散裝活頁能夠印得快(省去了書本、雜誌的裝訂時間)、讀得快(讀者一下子就可以看到一個版面上所有的新聞內容,省去了翻閱的時間)。可見,是新聞迅捷的要求塑造了報紙的外貌。

  在現代社會,新聞媒介處於激烈的競爭之中,競爭的目的當然是爭取受眾。那麼,新聞媒介靠什麼來吸引受眾?就新聞而言,歸根結底是依靠真實和迅捷。任何一種媒介,只要受眾認為這家媒介在隱瞞事實、歪曲事實,它就會被受眾遺棄,縱然它還存在著,也不過是徒具形式而已。而在新聞報道的速度上,新聞媒介之間的競爭是以分、秒甚至零點幾秒來計算的,就像奧運會中的百米競賽。美國三大廣播公司,1995年全年上萬條重要新聞的報道,在報道時間上累計總和相差不到一分鐘。這是何等殘酷的競爭,這正是新聞特性的表現。〕真實和迅速的要求還決定了對新聞工作者素質的幾本要求。無論是什麼樣社會體制下的新聞從業人員,無論從事何種媒介的傳播工作,對他們的素質有一個共同要求:首先必須誠實,公正和嚴謹,其次必須有敏銳的反應和判斷能力,這一切都是從保證新聞的真實和迅速出發的。

  (二)口頭新聞、書信新聞的內容只需能引起雙方興趣就可以了,但報紙、電臺、電視臺的情況就不同了,它們的生存基礎在於必須擁有一定數量的受眾(讀者、聽眾、觀眾);受眾數量的多寡直接關係到大眾傳媒的生死存亡。而且,這一定數量的受眾又是匿名的、分散的,來自不同的階級、階層,具有不同的文化教育、社會地位,不同的年齡、職業,等等。這樣,大眾傳媒所傳播的新聞除了必須真實、迅速意外,還伴隨局部一個新的要求:即引起一定數量受眾的共同興趣。

  什麼樣的新聞才能引起一定數量受眾的興趣?這就是新聞價值問題。新聞價值就是事實本身所具有的引起一定數量受眾感興趣,也可稱作受眾關註的素質。中外學者以及新聞從業人員曾對新聞價值加以具體化,時效性、接近性、重要性、顯著性、趣味性(人情味)是中外基本認可的五個方面。

  新聞價值,也就是新聞的第二規律。已故的王中教授把新聞的一般要求,即新聞必須真實、新鮮作為新聞第一課題;把新聞的特殊要求即新聞價值作為新聞第二課題。

  這裡必須區分兩個概念:新聞價值和新聞的價值。80年代初期,在討論新聞價值時,這兩個概念就被攪在一起,把新聞價值這以非常明晰的概念弄得一片混亂。其實,這兩個名詞只有一字之差,但在內涵上卻相去甚遠,決不能混為一談。新聞價值是一個新聞學的專有名詞,它解決的是新聞報道能否引起一定數量受眾興趣的問題;而新聞的價值卻是一個包括著許多內涵的日常用語。具體地說,包括這新聞在政治上、經濟上(商業的)、社會上等等的影響和作用,主要涉及代新聞的寫作效果問題。有人不懂這兩者的區別,把新聞價值和新聞作品的價值混為一談,結果把政治標準、道德標準等等統統塞進新聞價值的內涵中,幾乎要把一個新聞價值概念等同於全部新聞學。因此,區別這兩個概念對進行新聞學術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三)毫無疑問,媒介是由人操縱的,新聞是由人來採訪、報道、編輯的。人是社會的人,是有自身利益和自我意識的人,不管處於自覺或是自發(顯意識、潛意識),都將對新聞報道產生影響,存在著可能以主觀意志來曲解或代替客觀事實的危險。為解決上述問題,新聞界提出了“客觀性”這一概念以確保新聞的全面、真實,同時也保證不同的意見得以公平地呈現。

  客觀性的要點是要求記者以不偏不倚的態度選擇材料;把記者、編輯的觀點(意見)和事實分開;新聞只報道事實,評論才發表意見。

  客觀性要求興起於19世紀30年代,是伴隨著便士報運動而產生、並逐步在新聞界普及。便士報運動意味著新聞戰勝言論成為報紙主角,從而需要對新聞報道的質量有一個衡量標準;同時,便士報運動也意味著商業法則引進新聞事業。通用性是商業的基本法則之一,為使新聞報道能滿足不同的政治立場、不同職業、不同階層的受眾對信息的需求,以客觀的態度提供新聞,是新聞通用性的極好保證,得到最大多數受眾的歡迎。所以客觀性原則被迅速推廣開來。無論是通俗化的大眾報紙還是嚴肅的高級報紙,是商業性報紙還是政治性報紙,都認可這一原則。至於能否在實踐中貫徹,另當別論。至少,在此後近一個世紀的時間內外,它沒有收到任何挑戰,人們都堅信,客觀性是可以做到的,新聞報紙能夠像鏡子似的完全摹寫現實;任何媒介都聲稱,它們的報道是客觀的,即使是謊言通篇的報刊,都不敢否定客觀性要求。但是,在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客觀性原則受到懷疑。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學者新聞從業人員都得出一個相同的結論:絕對的客觀性是做不到的。然而,相同的結論卻引起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一種態度是:既然絕對客觀性是做不到的,那麼,堅持新聞報道的客觀性就是虛偽的,只有公開地表達自己的傾向性才是真誠的,也是現實可行的。這種態度的極端表現就是60年代後期在美國異軍突起的新新聞主義浪潮。另一種態度就是:認識到主觀傾向不可避免,那就更應有意識地避免主觀意識的干擾;認識到決定客觀性做不到,那就把客觀性當作一種追求的目標,一種理想境界去努力地接近它。

  時至今日,對客觀性的理解和對客觀性要求儘管尚有不少爭論,但是,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當然也包括中國在內,都把客觀性要求(儘管文字表達上有所不同)寫在職業道德準則或新聞報道的規則里。可以說,客觀性要求畢竟是對新聞的一條基本要求。客觀性,這是新聞的第三條規律。

  在中國,客觀性原則是新聞學術界爭論已久的老話題。在嚴肅的學術討論中,有兩個問題始終困擾著爭論雙方。一是無產階級新聞工作者的立場與新聞報道的客觀性之間是否有矛盾。其實,這兩者怎麼能產生對立呢?新聞報道的客觀性,究其根本就是尊重事實,維護真實。無產階級發展的歷史進程是符合歷史發展的規律的,它無須歪曲事實,隱瞞真相。越是如實地報道現實,越符合無產階級的利益,這是革命導師們的諄諄教誨。無產階級的階級性、立場都保證了我們應該而且必須做到報道的客觀性。二是客觀性原則和用事實說話的關係。有不少文章把“用事實說話”當作新聞規律。其實,用事實說話是一種宣傳手段。說話即說理,在新聞工作者中,用事實說話,就是用新鮮的事實來說明一定的道理。胡喬木在《人人要學會寫新聞》一文中完整地表述了這一概念:“從文字上看去,說話的人,只是客觀地、忠實地、朴實地敘述他所見所聞的事實。但是,因為每個敘述中總是根據著一定的觀點,接受事實的讀者也就會接受敘述中的觀點。”這裡有一個問題,為什麼用事實說話的新聞,必須要做到從文字上看去,只是客觀地敘述事實呢?胡喬木在後來的幾次講話中作過補充說:新聞總是要客觀地報道事實的。這就從間接說明瞭:客觀性是新聞工作不能違背的一條規律,即使是用事實說話,以新聞作宣傳,也必須符合客觀性的原則。

  新聞要真實、迅速;(大眾傳媒)新聞要有新聞價值;新聞要客觀。在我們看來。這就是新聞的三個基本規律,或者說新聞報道的三個基本要求。其它的要求都是從這三條規律中衍生出來的。

  世界不同的國家對新聞工作者有許多特殊要求,這些特殊要求是從這三條規律出髮結合各國國情而產生的。這些特殊要求絕不能違背以上三大基本規律;一切違背三條規律的特殊要求儘管可能在一段時間內奏效,但決不可能長久。

參考文獻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桑.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新聞規律"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