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6个条目

新聞敏感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新闻嗅觉)

新聞敏感(News Sensitivity)

目錄

什麼是新聞敏感

  新聞敏感又稱“新聞嗅覺”、“新聞鼻”,是指新聞工作者發現和判斷有價值新聞的能力。新聞敏感具備較強新聞敏感的記者能對新聞的價值和表現形式、報道的時機、報道的效果做出最佳的判斷,它是衡量新聞工作者水平高低的標誌,是新聞從業人員必備的素質

新聞敏感的類型特點[1]

  新聞敏感的特點可以歸為以下四類:

  1、閃現型新聞敏感

  這種形式的新聞敏感是在無意中碰上的新聞信號立即與頭腦中潛伏信息相認證,從而識別其新聞性一這種新聞敏感具有偶然性、敏捷性,從記者主觀上看,並不是有意識地去尋找這件新聞,而是正在專心採訪另一件新聞事實。這時,突然出現了機遇,獵物自己撞到槍口上來了,想不到的新聞事實出現在眼前: 新聞信號的產生很突然,瞬間即逝。所以 兌,要求記者必須具有較強的新聞敏感, 瞬間內進行思維判斷 如果有新聞價值就進行採訪報道,沒有就放棄。

  閃現型新聞敏感從錶面上看好像是一種比較孤立地認識客觀事物的現象。其實並非如此,記者頭腦中貯存著大量的信息和問題,這些問題同時帶有一些假設性的信息答案,處於一種潛意識中,不遇上火花,就不會點亮,似平地驚雷,強烈地刺激記者的神經系統, 引起機敏感的思維活動,與頭腦中的潛伏信號發生碰撞,產生火花,即在剎那間印證。閃現型新聞敏感並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種敏感之所以能夠閃現,看似無意的收穫,實質是長期留心積累的產物,看是無源卻有源,道是無意卻有意。

  2、開掘型新聞敏感

  這種形式的新聞敏感是以客觀事物的淺層次為起點。思緒沿著一定的順序步步深入,層層挖掘。遇上新聞信息迅速即識別。這種形式的新聞敏感要求記者具有很深的分析、判斷能力,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當你掌握一件或若幹件事實的現象之後,這些事實都很生動,但是卻提煉不出新的問題,在這個時候就必須拿出分析能力對事實作出層層分析,抓住本質。例如:1980年, 原國務院的一位負責同志在國家經委召開的佈置第四季度生產會議上,做了重要講話。按常規辦事,這種內部講話是不作公開報道的。參加這個會議的新華社記者, 開始也覺得這位負責同志的講話“沒有突出的內容”,不准備報道,可是,新華社編輯部一位領導同志聽了記者的彙報後馬上指出,負責同志在講話中表揚濟南對兩家飯館實行停業整頓一事是件大新聞。同時認為,該負責同志提出解決燃料不足的辦法是擇優供應。也是一條好新聞。於是記者就此寫了兩條重要的短新問, 發表後在全國引起強烈的反響,收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同是一起事件, 有無新聞敏感的人看法截然不同。另一種情況是從一大堆平凡無奇的事實中尋找不平凡的特殊之處, 這就需要記者有很強的判斷能力,思路沿著事物的層次步步深入,進行分析判斷,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從而發現新奇的東西。

  這種開掘型新聞敏感也適用於當前改進會議報道的有關精神 當前,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改進會議和領導同志活動新聞報道意見》、中宣部《關於進一步改進會議和領導同志活動新聞報道的實施辦法》的出台,更要求記者同志要具有開掘型新聞敏感, 善於在會議中捕捉新聞,即要體現領導的活動,會議的主要內容,更要使新聞再現亮點,把筆觸放在基層身上, 放在群眾身上,跳出會議寫新聞,沒有新聞敏感就會“泡”在會議里,寫不出優秀的新聞稿件,當然,也會使記者在改進會議報道中落伍,不適應當前新聞改革的需要,不能發揮有效的新聞宣傳作用。可見這種敏感性是何等重要。

  3、發散新聞敏感

  這種形式的新聞敏感,以一件事或一個問題為起點。追蹤新聞的思緒沿著某種脈絡發散開來。這種思維方式是用眼前出現的信息和頭腦中貯存的信息,啟動思維,這主要藉助於想象、聯想,向著不同的方向,有目的地去捕捉新聞信號。1995年秋季的一天,著名戰士作家高玉寶應邀到鞍山市為中、小學生做革命傳統教育報告。有線電視臺的記者採訪高玉寶時發現了一條重要線索, 高玉寶送給記者的名片與眾不同,上面印有《我要讀書》的小漫畫(漫畫的內容是: 一個正值讀書年齡的小女孩在街邊擺攤賣茶蛋,滿臉是淚,手捧一本書,書名為《高玉寶》,漫畫下麵是高玉寶寫的一首詩:“看了此畫淚滿腮, 我那童年別再來,無知無識怎建國,當以全心育英才。”)記者馬上意識到名片的故事非同尋常,在採訪高玉寶個人事跡的同時。也獲得有關名片的信息。高玉寶解釋說,想通過這種特殊的方式,表達他對社會不良現象的看法。於是記者以一名片為契機。引發出當時極具現實意義的話題:《讀書真的無用嗎?——由高玉寶的名片所想到的》,發表後在觀眾中引起強烈的反響。

  4、頓悟型新聞敏感

  這種形式的新聞敏感是在遇上新聞信息的當時沒有立即識別出它的新聞性,過後在另一個信號的啟發下頓然醒悟, 這種思路回折形式形成的敏感叫新聞敏感。它是在長期苦苦思索之後,突然獲得的一種“頓悟”,是在某一信號引發下識別新聞的神經由抑制變為興奮,由遲鈍變為敏感。記者在觀察生活時,在構思立意時,對於某個問題,某個形象,冥思苦想得不到解決。突然在一個偶然的時機,思想閘門被啟示所沖開,讓人激動不已,這種靈感的產生源於多思多疑。

新聞敏感的內生與外化[2]

新聞敏感的內生

  新聞敏感並不是任何人都具備的,它跟一個人內功的修煉程度有很大關係。一個人審美情趣、思想品德越高、對世界的認識程度越高,可能發現的有意義的新聞就越多,就能更多地從普通事件中挖掘出不同常人的視角。這種內功的修煉就是新聞內生於“心”的內涵。它幫助我們認識到新聞敏感不能憑空而出,尊重事實是新聞敏感性的生命,同時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要有創新意識,並且一個人的新聞敏感跟他是否“心”系國運民生有很大聯繫。

  1.新聞敏感內生於“心”,“心”基於“實性”

  實性是新聞的生命,只有把握這一原則,新聞敏感才有“根基”。新聞的“實性”是什麼,新聞的實性不僅是要客觀報道新聞事件,也要反映新聞事件內在的規律性和思想性,這:才是新聞的“實性”。在新聞寫作中,我們既要保證報道的客觀性,又要避免浮光掠影地報道新聞,這就要求新聞記者在採訪報道中不僅要做到報道事實的準確,也要註重報道對象是否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即它的思想性和規律性是否也具有“實性”。把握了這一報道的尺度,就要力求報道的全面、深刻,並體現報道主體的思想和規律性的東西,這樣的報道才不是零碎的、現象的、錶面的,這樣的報道才能體現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揭示報道對象內在的“質”的東西。新聞從業人員基於這樣的“實性”認識,才能沉入基層,創作出表現這個時代發展脈搏的精品之作,民生之作。這樣的作品也才更能體現我們黨的新聞路線、方向,群眾也歡迎。

  2.新聞敏感內生於“心”,“心”聯“新”

  “心”與“新”是聯繫在一起的,有了“心”才有“新”的嘗試。敏感表現在新聞報道中就:黽要註重新聞的“新”,即新聞的“立意新”、“角度新”、“表現形式的新”。新聞記者要有這“三新”的真功夫,就要多接觸、廣瀏覽、多觀察、多創造,多沉人基層、多思考,要有“心”、用“心”。多接觸是指多接觸人,廣瀏覽是指多瀏覽信息,多觀察指多觀察我們的生活現象,多創造是指勤跑、勤動筆,多沉入基層,是指記者要到工廠、農村等一線,多體察民情、民生,多思考就是多對看到的、想到的、觀察到的消化為自己的東西,轉化為內心的沉澱。如:果一名記者經常這樣做了,他才能更容易發現新聞。新聞報道“立意新”是基於一個人對事物的深入思考,而這種思考要有源頭活水,這源頭活水就:是建立在平時接觸、瀏覽、觀察等的基礎上的。在這些基礎上,思考得越深入、越透徹,新聞報道的思想性越強,思想性強了,採寫出來的新聞才能避:免老生常談,談出新意。“角度新”自然也跟我們記者接觸、瀏覽、觀察分不開,俗話說見的多了視野也就開闊了。生活是一本書,視野開闊了,記者再戴上“有色眼鏡”,或者站在不同的方位對見到的東西進行表述,就能實現新聞的“角度新”了。一件事情實際上有很多的報道角度,例如一次事故,我們可以關註事故的救援,也可以關註事故當中的人,還可以關註事故發生的現場概況,切人點不一樣,新聞視角就不一樣。我們關註事故當中的人,表現的視角又可以有很多,在電視作品的創造中,可以去表現人的內心,通過表現他內心的活動,恐懼也好、失望也罷,總之能反映出人對生命的渴望、對生活的熱愛等主題。或者關註事故當中的群體,捕捉其中的感人場面,這可以是為素不相識的人伸出的援手,也可以是共同承擔生命之重,突破生命的極限,共同應對生命在困厄之中的挑戰。“新聞表現形式的新”就在於我們的記者在廣聞博見的基礎上,找到最合適的、最能體現“新”意的報道類型。是用現場新聞還是人物特寫、通訊消息、消息加評論?這取決於記者是否有心、用心,如果用心去組合,這種表現形式可以是現場新聞加人物特寫,現場新聞是對新聞報道面上的描述,人物特寫就深入到點上的敘述了,這種點面結合的新聞表現形式就能創造出1+1>2的新聞效果。

  新聞敏感強的記者是新聞出“新”的記者,他具有“審時度勢”的洞察力,“一針見血”的判斷力和“沙裡淘金”的挖掘力。在新聞採訪中能迅速判斷新聞事件的價值意義所在,抓住群眾喜歡看、樂意看並且感興趣的東西,實現新聞作品的角度“新”,思想高度的“新”,表現形式的“新”。

  3.新聞敏感內生於“心”,“心”系國運民生

  新聞敏感內生於“心”。“心”系國運民情,我們的新聞報道才有厚重感,才有現實的指導意義和推進社會進步、改善民生的價值。2009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造成了很多企業破產,生產性過剩,反映在農村就是農民消費意識減弱了。從農村瞭解到,農民消費意識減弱了,是怕錢會變得不值錢了,所以他們省,他們寧願把錢存進銀行,或者在城市、農村購買房產。實際上,這是一個全國性的問題——農民對貨幣保值增值的需要。而這一時間,黨和政府為應對金融危機帶來的危害,一再鼓勵消費,出台擴大內需的政策。可以說當時的輿論基調已經很明朗,但是引導農民轉變消費觀念並不容易。這時,在浙江省雲和縣的一次金融工作例會上,銀行正在積極推進農村信貸業務,他們甚至派出了一些工作人員深入農村宣傳信貸業務。於是,一篇《雲和聘請理財師為農民理財》的新聞在浙江日報經濟版頭條刊發,還配上了浙江日報的評論,沒多久,人民日報也轉載了浙江日報的這篇報道,使“聘請理財師為農民理財”一時間成為國內一些地方政府效仿的工作模式。憑著新聞敏感,不是一般地報道銀行到農民宣傳信貸業務,而是從引導農民進行生產性投資消費出發,選取了“聘請理財師為農民理財”這一嶄新的角度,使小消息產生了大影響。而能有這樣的新聞敏感,正是因為想到了農民所想,從為農村的流動資金尋找更好的出路、獲得更好的投資配比這樣的出發點,寫出了這篇新聞稿件。另一方面,既然擴大內需、活躍農村消費市場是當時的輿論基調,那麼怎樣去活?《雲和聘請理財師為農民理財》講的是幫助農民實現投資的效益最大化,農民口袋裡的錢能生錢了,這樣即使在金融危機下也會捨得消費的,這就“活”了。

新聞敏感的外化

  新聞敏感的外化,講的是新聞敏感的表現形式,即作品涉及的文字、圖像、聲音等外在表現形式,這也是可以體現一名記者的新聞敏感性的。

  1.新聞敏感的外化:文字、聲畫語言表現新聞敏感

  電視新聞能讓觀眾身臨其境,但這種身臨其境的效果主要靠的就是記者對現場畫面的捕捉或者“導演”,還有就是對同期聲的捕捉,而不是靠記者的文字描述。換句話說,電視新聞記者在新聞現場用攝像機表現或展示其新聞敏感,比報紙和廣播記者難得多。因為現場是即時的,轉瞬即失的,如果報紙或者廣播記者現場沒有採訪到位,可以通過電話採訪措施加以補救,但是電視新聞不行,電視新聞主要就是靠畫面記錄新聞現場,表現新聞事件的內核,電視新聞記者沒有拍到、採訪到表現主題的畫面,現場聲和同期聲事後是沒法補救的,如果用文字彌補這一缺失,就容易出現聲畫兩張皮的不和諧現象,從而失去了作為電視新聞的優勢。

  就電視新聞而言,聲畫的運用體現著一名記者的新聞敏感。(1)以電視新聞記者的“推、拉、搖、移”的鏡頭感為例,這些鏡頭是新聞敏感的外化,體現了新聞記者的新聞敏感。有不少人認為電視新聞記者要少用或者不用“推、拉、搖、移”的鏡頭,認為這些鏡頭占用的時間長,長度是一般的固定的鏡頭的幾倍,用較長的信息量表現主題,不免有冗長拖沓之嫌。雖然這種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推、拉、搖、移”是否合適主要在於運用的合理不合理,表現的畫面有沒有美感,在於畫面表現力是否豐富,是否有目的、有內涵,這正是攝像員的新聞敏感性所要求的。在一些優秀的電視記錄片中,我們經常看到一些運動的鏡頭,特別是拍攝動物世界的電視畫面,就有很多是運用了“推、拉、搖、移”的鏡頭,這些鏡頭的運用增強了故事性和真實感,使畫面看起來更逼真,也更唯美,而且我們往往能從這些運動的鏡頭中體會到攝影師們的意圖。總之,包括“推、拉、搖、移”在內的鏡頭,主要還是依賴於新聞記者的靈活選取。(2)特寫鏡頭和同期聲也是新聞敏感的外化。特寫鏡頭和同期聲是電視新聞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是深化新聞主題、表達電視作品情感的主要渠道,也是新聞從業人員新聞敏感的外化。用電視新聞界流行的話說,就是拍攝畫面要成組,每組畫面由不同的景別組成,其中特寫鏡頭捕捉得好不好,最能體現新聞記者的功底。而同期聲雖然在一篇電視新聞中運用的次數不會很多,但是精彩的同期聲往往是點睛之筆,對深化電視作品的主題、表達作品外的意味有著突出的作用。

  2.新聞敏感的外化:文圖觀點的表達體現新聞敏感

  新聞敏感外在於形,還在於觀點新,能平中見奇,抓住特點,寫他人所未寫。新聞作品能不能表達出獨特而新穎的觀點,體現著記者新聞素養的高低,新聞敏感的強弱。要寫好新聞,記者一定要有深刻的思想,對社會人生的洞察一定要優於常人,能在平常的事件中發現新聞,通過文字、圖像、同期聲這類外在的形式表現新聞,這種表現可以是融人了新聞記者情感、思想的表現,也可以是對事實真相客觀公正的再現。但是好的新聞作品一定要有表達,當然這種表達要符合客觀規律、符合群眾需要、符合社會進步,是一種在符合客觀事實基礎上的更高層面上的真實,情感思想上的真實。以《雲和為“亞健康”農民制定康復計劃》的稿件為例,2008年8月,一年一度的農民體檢在農村大張旗鼓地進行,筆者趕往雲和縣沙鋪鄉採訪。農民經過體檢後,有病的得到了醫治。但是記者發現一些農民得的是風濕、精神障礙等疾病,這些在醫學上有一個稱呼叫“亞健康”。這些農民的健康,政府也應該引起重視,但政府重視了嗎?記者隨後瞭解到,實際上當地鄉黨委政府確實在做著村幹部結對幫扶的工作,其中就包括與百姓交心,疏導他們的情緒。而且該鄉還在當月買了一些體育健身器材供農民鍛煉所用。政府的這些努力幫助農民避免了亞健康進一步朝惡性方向發展。於是建立在新聞事件真實的基礎上,筆者寫成《雲和為“亞健康”農民制定康復計劃》的新聞稿件,提出政府對農民健康的關註點還要向預防階段延伸,關註農民的“亞健康”問題,這也是政府親民、愛民的切實舉措。這篇稿件次日在麗水日報頭版頭條發表,併在浙江日報發表,獲得了當年的浙江省縣市區域報一等獎。這就是一篇在觀點表達上獲得成功的新聞案例,這種觀點的表達有深度,推動了政府的工作,百姓也受惠。

新聞敏感是內生與外化的統一

  1.新聞敏感是新聞敏感的內生與外化的結合

  只有把新聞敏感的內生與外化結合在一起的新聞工作者才是有新聞敏感的新聞工作者,才能寫出優秀的新聞作品。

  新聞工作是政治性很強的工作,面對大千世界的新聞事實,哪些有利於政府部門的決策,哪些是來自基層的聲音,哪些代表了社會文明的進步,沒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新聞敏感是分辨不出來的。新聞敏感強的記者必須要具備“兩個吃透”的能力。一是要吃透“上面”,就是要把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吃透,消化於心,當這些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存之於心的時候,我們就知道該報道什麼、不該報道什麼、要怎樣報道是符合黨和政府的方針路線的。二是要吃透“下麵”,就是要瞭解民情、民意,讓報道符合百姓的心聲,代表社會各個階層的呼聲,報道來自基層的聲音。當這些都“吃:透”的時候,就要藉助新聞的外化形式進行表現了,而表現的好壞就又跟新聞敏感聯繫在了一起。當新聞記者藉助圖像、同期聲、文字等表現形式的時候,這些表現形式越具有感染力、越具有思想的深度就越間接說明瞭記者新聞敏感的強弱。新聞記者也只有做到了新聞敏感內生與外化的統一,吃透“上面”和“下麵”,運用好文字、圖像、聲音等新聞敏感表現的載體,創造出來的新聞作品才更具有生命力,更經得起時間的檢驗,這樣的作品才算的上是有靈魂的作品。

  2.實現新聞敏感內生與外化的結合需要記者具備多方面的素質

  新聞記者需要具備多方面的素質。一般來說,新聞記者知識面要廣、視野要開闊,文字功底要好,從事電視新聞的記者還要能運用攝像機拍出好的圖像,採到優質的同期聲。在信息化飛速發展的時代,新聞記者還要能熟練運用多媒體技術等高科技手段,要有一雙篩選信息的眼睛,對紛繁複雜的信息進行“無用化”刪除。並且,新聞記者要“勤”,勤於交朋友、勤於觀察、勤於下基層,勤於創造。天才來自勤奮,“勤者”才能“多能”。新聞工作者還要有“心”,他的心的跳動要與時代同步,與祖國的前途命運同步,與人民一起呼吸。這樣,新聞記者思考的維度才會寬,思考的深度才會廣,選擇表達的方式才會獨特,無論是新聞角度的選擇,還是新聞畫面視角的切人才都會與眾不同,才能實現新聞敏感性的內生性和外在性在實踐工作中“無縫對接”,從而創造出更多的新聞精品。

參考文獻

  1. 周瑞傑.淺析新聞敏感的特點[J].記者搖籃,2003(12)
  2. 練彥.新聞敏感的內生與外化[J].麗水學院學報,2011(4)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8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桑,苏青荇.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新聞敏感"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