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壟斷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數據壟斷是指重要數據被控制在少數人手中,並被不合理的分配與享用。 數據壟斷是相對數據民主而言的。數據壟斷實質上是全息化重構的背後是巨集觀和微觀數據從生命安全、財產安全到商業機密的信息化結構過程。
進入21世紀以來,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陸續掀起一場數據民主化運動,強烈要求政府機構及相關部門將有關公共數據上傳至其門戶網站。之後,英國首相卡梅倫支持這項運動,提出數據權是公民擁有的一項基本權利,逐漸公開相關公共商業數據。
數據壟斷的困境[1]
首先,數據的可接近性並不就使得其使用合乎倫理。大數據為監測和預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極大的方便,然而個人隱私也隨之暴露在無形的“第三隻眼”之下。無論是電子商務、搜索引擎還是微博等互聯網服務商都對用戶行為數據進行了挖掘和分析,以獲得商業利益,這一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威脅到普通人的隱私。以往人們認為網路的匿名化可以避免個人信息的泄露,然而大數據時代里,數據的交叉檢驗會使得匿名化失效。許多數據在收集時並非具有目的性,但隨著技術的快速進步,這些數據最終被開發出新的用途,而個人並不知情。不僅如此,運用大數據還可能預測並控制人類的潛在行為,在缺乏有效倫理機制下有可能造成對公平、自由、尊嚴等人性價值的踐踏。
其次,越大的數據並非總是越好的數據。對數據的盲目依賴會導致思維和決策的僵化。當越來越多的事物被量化,人們也更加容易陷入只看重數據的誤區里。關於數據在何時何地有意義的爭議,已經不再局限於“標準化考試是否能夠衡量學生素質”之類的討論,而是拓展到更加廣闊的領域。另一方面,如果企業甚至政府在決策過程中濫用數據資料或者出現分析失誤,將會嚴重損害民眾的安全和利益。如何避免成為數據的奴隸,已經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
第三,大數據的有限接入產生新的壟斷和數位溝。面對大數據,誰能接入?為何目的?在何種情境下?受到怎樣的限制?數據大量積累的同時,卻也出現了數據壟斷的困境。一些企業或國家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而拒絕信息的流動,這不僅浪費了數據資源,而且會阻礙創新的實現。與互聯網時代的數位溝問題一樣,大數據的應用同樣存在著接入和技能的雙重鴻溝。對於數據的挖掘和使用主要限於那些具有電腦開發和使用背景的專業人士,這也就意味著誰將占據優勢、誰會敗下陣來,以及由此而來的面對“誰更有權力”的拷問。
數據壟斷產生的社會問題[2]
數據壟斷在實踐應用上仍然會產生一些社會問題,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安全性問題加劇。先進的大數據技術雖然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但公民和組織的個人數據的隱私卻也非常容易赤裸裸地暴露在電子商務、搜索引擎以及微博等“第三隻眼”的監控之下,使得一些不法商戶急於從中發現商機,嚴重威脅到普通人的隱私權。技術的快速進步能夠使得這些數據最終被開發出新的用途。但是個人對此卻經常毫不知情。因此,運用大數據技術進行預測和控制人們潛在的經濟行為,會造成一些倫理和道德上的風險,損傷了公平、自由、尊嚴等人性價值。
第二,數據依賴症日益突出。數據壟斷極易出現對數據的盲目依賴,喪失理性的思維和決策能力。人們更加相信量化表現事物信息的事實,因而認為數據決定一切的規律是正確的。該論斷無疑會使得人們在海量的數據面前開始低頭,將邏輯思辨拋之腦後,在決策中更加依賴數據的力量。即使數據有些偏誤,也可以通過相應的技術手段進行調整,想當然地得出一些看似符合經濟規律的結論。一旦出現分析失誤,將會嚴重威脅民眾的切身利益。因此,如何避免成為數據的奴隸,已經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
第三,數據流動受限。數據壟斷規定了誰能接入、為何目的、在何種情境下、受到怎樣的限制等諸多前提性內容。其中,數據流動受限是數據壟斷的一個重大弊端。依照常理,合理、科學、有序的數據流動將有助於數據資源的優化配置和使用,推動大數據技術的創新。但是,部分企業或國家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而拒絕信息的交流與互動,這不僅浪費了數據資源,而且會阻礙創新的實現。
- ↑ 《數據壟斷的困境與隱憂》.人民論壇.2013年第14期
- ↑ 徐晉著.《大數據經濟學》.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06).14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