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數增強型基金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指數增強型基金並非純指數基金,是指基金在進行指數化投資的過程中,為試圖獲得超越指數的投資回報,在被動跟蹤指數的基礎上,加入增強型的積極投資手段,對投資組合進行適當調整,力求在控制風險的同時獲取積極的市場收益。
指數增強型基金將大部分資產按照基準指數權重配置之外,對成份股進行一定程度的增、減持,或增持成份股以外的個股,其投資目標則是在緊密跟蹤基準指數的同時獲得高於基準的收益。
如:銀華-道•瓊斯88精選就是這樣一隻增強型指數基金由道•瓊斯中國指數中按照自由流通市值和交易流動性綜合排名的前88家上市公司構成,主要選擇基本面好、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價值型企業的股票,在控制與標的指數偏離風險的前提下,取得了超越標的指數的投資收益率。統計顯示,截至12月8日,道•瓊斯88精選基金成立以來已實現119.99%的累計凈值增長率,是累計凈值增長率最高的指數基金。
海外退休基金等機構投資者考察基金業績最重要的指標之一是信息比率,即基金的超額收益除以跟蹤誤差。這個指標考察的是基金承受偏離指數的風險時能增加多少超過指數的收益。
事實上,當基金的跟蹤誤差增加到一定程度後,超額收益的增加往往會越來越不明顯,也就是風險邊際效應越來越低。指數增強型基金相對於指數的跟蹤誤差一般在 0.5%-2.5%之間,處於風險邊際效應最佳的位置(新興市場尤其是目前國內的市場上一般指數增強型基金的偏離度會高於這個範圍)。
也就是說,如果跟蹤誤差低於0.5%,則超額收益不明顯;而當跟蹤誤差高於2.5%時,超額收益的增加可能會不顯著。由於指數增強型基金在風險、收益上的最佳匹配,在成熟市場越來越受到投資者的歡迎。
有兩種進行增強的方法,一是選擇股票投資進行增強的方法;在按目標指數結構進行部分資產分配(例如80%)的基礎上,將剩餘資產(例如20%)投向有升值潛力的個股、行業、板塊進行適當比例的增倉;
或者對沒有升值潛力的個股、行業、板塊進行適當比例的減倉。還可以在不同風格的股票上增減倉位以達到增強指數投資效果的目的。
另一種增強的方法是進行金融衍生產品的投資,例如買入看多的股票指數期貨,合約價值與基金的資產規模相當;由於股票指數期貨的杠桿作用,只需要較少的資金就可以複製股票指數的表現。剩餘的資金投資於固定收益證券或者貨幣市場工具,只要這部分投資的收益超過購買股票指數期貨的成本,就達到了增強指數投資的效果。
增強策略選擇增強型指數投資策略種類繁多,均是以利用某種資本市場的不完善形式發展起來。以資本市場類別劃分,大體可以歸為兩類———衍生交易策略和有價證券策略。
衍生交易策略可採取最古老的套利方式,既在指數成份股和該指數衍生合約之間進行轉換投資。以最為流行的標準普爾500指數增強型基金為例,當標準普爾500指數期貨價值相對於股票價值被低估,基金經理便將投資組合全部轉向期貨合約,當期貨價值被高估則轉回持有股票。
基金經理還可以在短期合約與長期合約價差接近的情況下審慎地將短期合約延展為長期合約來為投資組合增加額外價值。套利方式還可以運用期權來執行。例如,指數本身可以通過該指數買入和賣出期權方式進行複製,或通過使用期貨買入和賣出期權來複制期貨合約。
套利方式的風險來自於保證金、交易成本、以及股息和融資成本的不確定性。此外,頻繁地轉換頭寸和使用相對種類較少的股票代替指數也增加了套利方式的風險。
期貨加現金增強方式。期貨合約的杠桿效應使得一種被稱為“期貨加現金”的增強指數投資方式成為可能。仍以標準普爾500指數增強型基金為例,由於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只要求合約總額的37.5%以30天短期國債形式作為保證金,基金經理便可以將剩餘資金投資於風險更高的現金等價證券(如一年期國債或商業票據),希望獲得較高的收益來增加投資組合的回報。
此外,基金經理還可以將剩餘現金投資於資產抵押證券或長期債券。為降低利率風險,可以同時交易固定收入衍生品種。基金經理最終可獲得來自指數的回報和固定收入投資組合的回報。
這些方式主要面臨兩種風險。首先,基金經理無法完全對衝掉利率風險;其次,基金經理的操作可能會產生負的而非正的阿爾法值(收益)。
有價證券策略一些基金經理迴避選擇衍生交易,更傾向於從股票本身可能存在的不合理定價中牟利,其採取的策略大致可歸為三類:個股優化、行業/風格優化和混合型。
個股優化方式又有以下三種變體,儘管它們同樣投資於標的指數成份股,但權重不同。由於這些方法沒有完全以複製標的指數方式進行分散化投資,因此較純指數基金要面臨更高的非系統風險。
增持低估股票/減磅高估股票
運用該策略基金經理將降低價值被高估的股票在投資組合中的權重完全剔除,同時將剩餘股票進行重新優化來符合指數投資特征。基金經理還可以發掘價值可能被低估的股票並提升其權重。這一策略成敗與否在於基金經理能否準確認定哪些信息對預測個股未來阿爾法值將起到關鍵作用。
均值-方差
這一方法要求基金經理將個股的均值-方差優化模型應用到指數所有成份股。以標準普爾500指數增強型基金為例,基金經理首先計算出所有 500家股票預期回報率、標準差以及相關係數,然後啟用某些限制(如個股權重低於10%,不超過其在標的指數中權重的四倍等)進行優化運算。採用這一方法對歷史數據要求極高,尤其在構建方差/協方差模型過程中。由於個股方差和指數中其它股票相關性並不穩定,據此構建的優化投資組合不一定會在未來產生理想回報。
行業經理人制
標的指數中各個行業的專家負責提供權重建議,基金經理據此在可接受偏差程度內重新構建投資組合。這一策略能否達到增強效果依賴於行業經理們提供正的阿爾法值的能力。
行業(板塊)/風格優化。
當基金經理認為某些行業(板塊)或某種風格(成長型或價值型)股票價值被低估時便調高其在投資組合中的權重,被高估時則降低其權重。例如,當看好小市值成長股板塊時基金經理在相應增加其倉位的同時對剩餘股票重新進行優化運算構建仍保持指數特征的投資組合。
除進行基本分析外,基金經理還根據經驗和一些研究成果來確定增倉品種。如在每年一月份調高小市值股票權重,期望利用所謂的“一月效應”獲利;當成長型股票表現優於價值型股票時(或相反),實證表明這一趨勢通常會持續若幹年時間,基金經理便長期調高這類股票的權重;此外還有所謂的“輸家定律”,既近期表現不佳的股票通常在未來會有好的表現……
混合型策略。既同時考慮個股和行業(板塊)因素。例如,當基金經理傾向於低市凈率板塊的同時還挑選一些在公司層面上有題材的個股。
上述方法為國外指數增強型基金普遍採取的投資策略,很顯然,由於沒有衍生交易市場,以及缺少足夠歷史數據等限制,一些增強策略目前無法被國內基金採用或實際效果難以保證,基金經理只能將研究重點放在個股和板塊層面,在借鑒成熟市場經驗和實證研究成果的同時探索國內市場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