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數化投資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什麼是指數化投資[1]
指數化投資是指通過複製並跟蹤某個證券價格指數,或按照證券價格指數的編製規則構建投資組合而進行的投資,其目標是獲取與所跟蹤的指數相關聯的某一特定市場的基準收益率。使用指數化投資策略的管理人,並不試圖通過證券的基本面分析來尋找價值低估的股票以獲取超額收益,也不試圖通過預測股票市場的未來走勢來構造投資組合,而是以嚴格複製某個證券指數為投資目標。
指數化投資的起源[2]
指數化投資起源於“隨機漫步”的投資理論。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研究者們發現,市場中那些眾多所謂專家們精心挑選的組合投資的業績,並不比隨機選取一組股票的投資有更好的業績,主張隨機選擇企業股票作為投資組合的“隨機漫步”理論由此形成。
在研究者們觀察這一現象並探討其緣由和意義的過程中,以美國先鋒投資集團的創始人約翰·鮑格爾等為代表的基金管理人創造出跟蹤指數進行投資的方法,這種方法後來被人們稱為指數化投資方法。
伯頓·麥吉爾的實證研究發現,指數化基金的平均收益水平高於所有基金的收益水平,年均達3個百分點之差,其長期複利收益差距巨大。這表明,組合投資必然獲得投資收益,而且比所謂精選個股或頻繁交易的炒作有更好的投資收益。
我國證券市場的指數基金運行時間較短,但仍然表現出優於所有基金投資業績的結果和趨勢,這同樣表明,以組合投資的途徑投資上市公司既安全又穩定。
不過,指數化投資方法對普通投資者來說也存在適用難題。市場上發佈的大多數指數中所包含的企業數量較多,如滬深300指數是目前許多指數基金的標的對象,但選擇300家企業構建投資組合,顯然對一般投資人而言難以操作。
指數化投資的特點[1]
指數化投資的特點非常符合個人賬戶基金投資管理的需要。個人賬戶基金比常見的基金更加關註投資的安全性和長期保值增值。一方面,個人賬戶基金是國家社會保障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積累的資金是個人的“養命錢”,要保證未來的支付,因此投資的安全性要求非常高。另一方面,個人賬戶基金具有長期儲蓄的特點,個人從參加工作開始定期繳費到退休以後的支付,跨度長達20到30年,甚至40到50年的時間,會積累巨額的養老金資產,流動性要求也非常高。因此,個人賬戶基金投資的要務不是追求短期的快速上漲,而是保證流動性前提下的長期穩定增值。而指數化投資一方面通過高度分散化的投資組合規避了系統性風險,同時也傾向於較少的交易從而節約交易成本,因此長期看收益較主動投資策略更為穩定;另一方面複製指數意味著投資組合內要納入大量的證券,所以也可以容納巨額的長期投資資金,流動性較好。因此,指數化投資策略的基本特征決定了其比較符合個人賬戶基金投資的要求。指數型投資和積極主動型投資策略比較。
指數化投資的優點[1]
實踐證實,相對發掘個體證券價值,集中組合的積極主動投資策略而言,指數化投資策略有3個優勢:(1)風險較小。證券市場的風險通常可以劃分為系統性風險和非系統性風險兩大類。系統性風險即證券市場整體性波動帶來的風險,也就是指數波動的風險;非系統性風險是個股或個股所在行業和板塊波動帶來的風險。採用指數化方法投資,由於組合非常分散,可以基本消除非系統風險。相對於同時要承擔兩類風險的主動投資策略而言,指數化投資策略的風險大大降低。(2)運作費用較低。指數化投資過程中管理人的核心任務只是保證跟蹤誤差足夠小,而不需要投人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個體證券基本面分析,更不主張頻繁調整投資組合來“積極管理”,只有當指數的成分股發生調整時才進行相應的調整,所以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相對積極主動投資策略而言較低。而從長期投資的角度來看,足夠低的費用可以帶來可觀的複利收益。(3)流動性好。由於指數構建的時候會包含大量的同類標的證券,所以指數化投資組合也非常分散,可以避免主動投資策略中由於持股集中帶來的流動性風險。同時,指數化投資組合的主體多是大盤藍籌股,本身流動性較好。因此,在投資者出現巨額贖回時,指數基金也可以在不影響價格的前提下快速變賣所持證券。所以流動性非常好,可容納大量資金的進出。而主動型投資在資產達到一定規模以後,由於可選擇證券的限制和買賣過程中對市場的衝擊成本,通過主動選擇獲取超額收益的優勢也會逐漸減弱,往往退化成打著主動投資名義的指數投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