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1个条目

成渝經濟圈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成渝經濟圈

  成渝經濟圈是西部人口最為稠密、產業最為集中、城鎮密度最高的區域。以成渝高速公路為軸線,其北翼、中軸和南翼,分佈著成都、遂寧、南充、合川、簡陽、資陽、內江、永川、自貢、宜賓、瀘州、江津、重慶等城市,構成了成渝經濟圈形成和發展的城市群及交通網路載體。

成渝經濟圈的形成背景

  成渝兩市在經濟上具有很強的互補性。成都在科技、金融商貿文化教育方面優勢明顯,對成都平原地區的中小城市起著重要的輻射與帶動作用。重慶製造業基礎雄厚,工業水平較高,又是西南交通樞紐貿易口岸,向東可與武漢城市群相接,向南經過西南出海通道與南(寧)貴(陽)昆(明)經濟區緊密相連,成為西南地區連接華中、華南地區的樞紐。 成渝地區作為一個相對完整的地理區域早已存在,但作為一個經濟區域卻至今尚待進一步成長,成渝這一對雙子星城始終難以融合為一體。

  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成渝兩市並未憑藉地理相鄰、優勢互補、交通順暢的有利條件形成密切的分工合作關係,競爭遠大於合作,離散遠大於聚合。經濟上的分離使成渝兩市只能孤軍奮戰,彼此都喪失了很多發展機遇.與長三角、珠三角經濟圈相比,成渝經濟圈的特征和優勢不夠突出有其歷史、政治、經濟等多方面的原因。歷史淵源、人文差異、行政衝突往往成為人們議論的重點,然而另一個被人忽視的重要原因則在於其區域形成機制上的缺陷。

成渝經濟圈的形成機制

  經濟區域的形成機制源於兩方面:

  一、政府組織協調

  在跨行政區域的經濟區的形成過程中,政府組織、規劃、協調是必不可少的。因為行政區域的界線有可能導致行政要素和經濟要素的衝突,這種衝突只能通過政府之間的協調來化解。

  二、區域經濟之間的自組織的充分發育

  即通過經濟活動在大城市之間、大城市與中小城市及更為廣闊的經濟腹地之間的空間聚集與擴散,使中心城市與中小城鎮和經濟腹地之間不斷地進行物質與能量交換,實現結構調整、功能轉換和空間形態的變化,自我診斷、自我完善,以適應環境變化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實現要素的空間優化配置。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的形成更多地源於其不斷增強的區域經濟自組織功能。

  然而,成渝地區在形成上述兩種機制方面仍十分孱弱:

  一方面,成渝地區從未被高層政府設定為一個特定的規劃區而實施一系列特殊政策、必要的行政調控與統一規劃,以促進成渝經濟圈的形成和發展。

  另一方面,成渝兩市的空間互補作用能力弱,區域自組織機制沒有形成。雖然重慶、成都的城市規模、綜合經濟實力居西部前列,對中小城鎮及區域的輻射影響最大,但成渝兩市之間畢竟相隔300多公裡,兩市的影響力範圍也還遠未強大到在空間上相互重疊或呈連續分佈。成渝鐵路的建成通車實現了人口與物資在兩個城市之間的可移動性,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空間運輸成本,但時間成本仍然很高,500公裡的鐵路線要花10小時以上。成渝高速公路的建成雖然大大降低了兩地的空間距離(成渝高速公路全長340公裡)和時間成本(只需3至4小時),但公路運輸在準時性、全天候、便捷性、安全性、舒適性以及費用方面仍有許多不足,使其難以成為城際快速交通的主要運載工具。

  由於空間可達性尚不足以保證在成渝兩個中心城市之間形成一定的通勤流,進而沿成渝交通軸線形成密集的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因而成渝兩市以物質、人員、服務以及信息交換為特征的空間相互作用力十分薄弱。  

  還有,成渝交通軸沿線上城鎮數量雖多但規模較小、等級相近、綜合經濟實力較弱,在成渝兩市之間難以形成中介作用。空間距離較長、交通軸線的等級不高、軸線上點的規模偏小,導致成渝一線區域經濟活動的自組織能力弱。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速推進,大城市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中心地位與輻射帶動功能日益突出,以大城市為中心的城市密集區成為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最快、最富經濟活力和增長潛能的區域。

  著名學者於光遠認為,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加劇,未來國際競爭的主體既不是國家也不是企業,而是具有多種功能的大城市群或大城市圈。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大城市群經濟的飛速發展,充分體現出中心城市在區域經濟增長中的核心作用,顯示出城市與城市、城市與區域一體化協同發展所帶來的巨大的集聚效應規模效應,以及由此形成的經濟發展潛能。

成渝經濟圈的形成條件

  日前,國家發改委將川渝經濟區納入了國家“十一五”前期規劃,意味著成渝經濟圈首次進入了中央政府的視野,成渝兩市經濟的融合終於納入了政府的規劃,這為兩市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歷史性機遇,必將進一步推動成渝兩市的合作與發展。 成渝兩市要想提升自身的經濟實力和競爭能力,求得更大發展,就必須在經濟和社會文化活動上相互融合、共生互補,形成要素市場、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城市化進程以及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一體化發展。

  成渝經濟圈的形成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1)高層政府的規劃組織

  作為一個經濟區域,成渝經濟圈的空間範圍必然跨越現有的行政區域範圍,因此,成渝經濟圈的構建顯然不能離開城市政府之間的協調組織,尤其是高層政府的介入。

  (2)成渝兩市之間快速交通通道的形成

  成渝兩市經濟上的相互融合、共生互補程度,直接取決於兩個城市之間的空間可達性,以及從而形成的物流、人流、資本流、信息流的流速和密集程度。

  (3)在成渝兩市空間相互作用中承擔中介功能的川南城市群的發育形成

  川南城市群在地理位置上位於成渝兩市的中間地帶。當川南城市群發育成型,自貢、宜賓、瀘州、內江四個城市呈現出分工與合作密切、相互融合、共生互補的一體化發展態勢,將具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激活成渝城市發展軸線,影響和改變成渝一線產業的空間集聚與整合以及貨物、人口和信息的流動,節省運輸費用和時間成本,從而增強成渝兩市的空間相互作用。

成渝經濟圈的發展特點

  一、結構調整具有整體性和市場協調性

  二、在輻射與接受輻射的互動中加強城市之間的關聯性

  三、著眼於因地制宜揚長避短,決策強調科學性和協調性

  四、著眼於增強後勁,發展註重國際性和整體最優

成渝經濟圈的發展方向

  在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區域經濟一體化加快發展的大背景下,中國國內的區域經濟合作也進入了快車道。“川渝經濟區”、“成渝經濟區”、“渝蓉經濟圈”等。不管在國家的“十一五”規劃中名稱如何、具體措辭怎樣,重慶和成都這兩座城市的名字越來越被人們放在一起談論。重慶市的一名官員說:“兩座城市的發展確實是關係中國廣闊西部未來的嚴肅話題,無論成功與失敗都將是標誌性的。”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Gaoshan2013,y桑,苏青荇.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成渝經濟圈"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