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港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廣州港是中國第四大港口,吞吐量居世界第五位。廣州港位於中國廣州市市區內珠江沿岸,距珠江入海口虎門約40海裡,是中國大陸最重要的沿海和內河交通運輸樞紐。
廣州港在公元前2世紀就作為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的口岸開始繁榮,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唐宋時期“廣州通海夷道”為世界上最長的遠洋航線。明清兩代,廣州成為中國唯一的對外貿易大港,是世界海上交通史上唯一多年長盛不衰的大港,被稱為“歷久不衰的海上絲綢之路東方發祥地”。鴉片戰爭後,外商在南河道兩岸、廣州地方業主在東河道長堤一帶,先後修建一些碼頭和貨棧,成為中國第一大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接管了外資和私人經營的碼頭、倉庫,並著手興建黃沙碼頭。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改造了長堤一帶小碼頭。20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新建新風、東風裝卸作業區和瀝滘、員村碼頭;改建、擴建河南、芳村裝卸作業區及港澳、沿海客運站。1987年12月與黃埔港合併,成為原廣州港和黃埔港的統稱,歸屬新組成的廣州港務局。 已成為中國大陸繼上海港、深圳港之後的第三個突破千萬箱的集裝箱大港,併進入世界十大集裝箱港口行列。
步入21世紀,在腹地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支撐下,廣州港快速發展,從2004年開始連續3年,港口貨物吞量保持每年以5000萬噸的速度增長;2006年港口貨物吞吐量突破3億噸,居中國沿海港口第三位,世界港口第五位;集裝箱吞吐量達到666萬標準箱,居全國第五。現已與世界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個港口有貿易往來, 黃埔新港和新沙港位於廣州東部、珠江的出海口,均為華南地區最大的集裝箱碼頭。 蓮花山港、南沙港、廣州開發區穗港碼頭和增城新塘港已開通往返香港的客、貨輪,花都區開通往返香港的貨輪。 內河可沿東、西、北江航道溝通廣東省各地和廣西,與100多條河道相連接。
廣州港位於東經113°36′,北緯23°06′。地處珠江入海口和我國外向型經濟最活躍的珠江三角洲地區中心地帶,瀕臨南海,毗鄰香港和澳門,東江、西江、北江在此匯流入海。通過珠江三角洲水網,廣州港與珠三角各大城市以及與香港、澳門相通,由西江聯繫我國西南地區,經伶仃洋出海航道與我國沿海及世界諸港相聯。港區分佈在廣州、東莞、中山、珠海等城市的珠江沿岸或水域,從珠江口進港,依次為虎門港區、新沙港區、黃埔港區和廣州內港港區。
廣州港國際海運通達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個港口,並與國內100多個港口通航,是中國華南地區最大的對外貿易口岸。
從古代以來,廣州就是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二千多年來廣州外貿城市地位一直保持至今,而且不段的向前發展。據史料記載, 早在戰國時代,廣州已開始與鄰國有貿易往來。 據日本書刊記載:“楚國品物由交趾嶺南(兩廣)蜀各地所輸入。”秦漢時廣州是南海郡治所在是全國十多個商業都市之一, 是熱帶珍貴特產的集散地,成為我國海外貿易樞紐。漢朝我國已和海外一些國家有貿易往來,當時,對外貿易有陸海兩路、陸路主要:是西北部的絲綢之路,海路貿易的都會主要是廣州,進口貨物也多集散於此。
唐朝時, 廣州對外貿易有更大發展,廣州成為世界著名的港口,我國重要海外航線是從廣州出航,稱“通海夷道”。經越南、馬來半島、蘇門答臘至印度洋與阿拉伯,中國在漢代時已是航海大國,唐代時海航線走得更遠,貿易範圍擴展到南太平洋與印度洋地區各國。而海外各國商船雲集廣州也很多,廣州對外貿易占全國大部份。公元770年前後,每年來廣州的外國船隻共有四千多艘.為了進行對外貿易的管理,還在廣州專設“市舶司”,總管對外貿易與收稅是為海關的起源,也是我國第一個海關。為了管理外國商人,還指定在今光塔路一帶設“蕃坊”,建房供外商長期居住,並特設“判官”一職,管理僑務與接待工作。當時居住廣州外國人很多,據阿拉伯人記載說:唐末黃巢農民起義攻破廣州時,殺胡商十二萬至二十萬人,可見當時在廣州外國人數之眾。唐代廣州對外貿易有盛大的發展,除了當時社會經濟發展促進對外貿易的繁榮外,因唐代對外貿易政策對西北陸上邊境出口貨物貿易進行限制,如禁止鐵、金、珍珠、衣料、絲綢等出口,為的防止西北邊境各國利用金屬製造兵器入侵:而海上入境各國都是遠國,不會發生軍事入侵,因此禁令較松,貿易往來完全自由,助長廣州對外貿易的發展。
從五代與宋代,廣州繼續為我國最大通商口岸,對外貿易繼續獲得發展。宋朝對海外貿易非常重視,各通商口岸設立市舶司管理與收稅,抽取十分之一入口商稅作為國家重要稅收,北宋時對外貿易稅收約占國家總收入2-3%,南宋時則達20%,末代三百多年廣州設市舶司最早,又繼承唐代的基礎,對外貿易最盛。當時國最主要進口貨物乳香(一種藥材),由廣州進口的乳香約占全中口的98%,故乳香又稱為“廣東香”, 而由廣州進口的外國藥則稱為"海藥"或"廣藥"。當時出口貨物是金、鉛、錫、什色帛、瓷器、銅錢等,宋代外商僑居廣州似較唐代尤盛。外商除光塔路附近“蕃坊”居住外,常有與中國人什居城中,政府在現北京南路、 高第街附近地區建市舶亭和海山樓為管理海舶和宴請商的地方。
南末後期,我國對外貿易中心雖然逐漸轉移至泉州,但廣州仍陣一定的優勢。明朝時,我國對外貿易主要港口是泉州、寧波與廣州三處,設市舶司。到了明朝中葉,由於沿海地區常遭日本倭寇騷擾,至公元1522年,封閉泉州與寧波二港口,僅留廣州,並設“懷遠驛”於現西關十八甫路,建屋120間以居外僑。
清初,由於鄭成功據守臺灣抵抗清朝,曾一度實行海禁。公元1684年臺灣平定後,乃於廣州、漳州、定海、雲台山(鎮江)四處對外貿易港口,至1757年又封閉漳州、定海、雲台山三港,廣州為唯一對外貿易港口廣州對外貿易更為繁盛, 成為我國對外貿中心。 當時政府還指定一些商行專門和外國進行貿易,稱為公行,也稱為“十三行”(觀十三行街與上下九甫一帶), 並設“夷館”。招待外商,外貿與商業系中心轉移到西關一帶。當時對外貿易額相當巨大, 且都是出超,出口貨物以茶葉、綢緞為主。據“海國圖志”記載:1837年統計,出口貨物貿易額為3509.5萬元,入口貿易額為2014.9萬元,出超達1494.5萬元。自1924年後,出口逐漸減少,1930年後便成為入超城市。
廣州港港區劃分為內港、黃埔、新沙和南沙等4大港區和珠江口錨地組成。擁有一批設施先進的大型集裝箱、煤炭、糧食、石油和化工等專業化深水碼頭,以及華南地區最大的滾裝船碼頭。截至2006年底,廣州港擁有各類碼頭泊位631個,錨地88個,浮筒23個,萬噸級以上泊位59個,最大靠泊能力15萬噸。
廣州是華南地區的交通樞紐中心,水路、鐵路、公路和航空交通發達,已形成了輻射東南亞,連通世界各地的,海、陸、空立體交通網路。尤其是珠三角河道縱橫交錯,航運資源條件優越,擁有“江海直達,連通港澳”得天獨厚的航運條件:通過實施出海航道一、二期工程和航道拓寬工程,廣州港出海航道底標高為-13.0米、有效寬度255米,滿足5萬噸級船舶雙向乘潮通航。
廣州所處的珠三角地區內河航運發達,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通航1000噸級及以上標準航道為骨幹,以四級航道為基礎,江海直達,連通港澳的航道運輸網;與西南等省區銜接的省際通航能力大大提高;粵東、粵北山區通航條件也得到很大改善。
廣州港瀕臨南海,毗鄰香港、澳門,位於珠江水系的東、西、北三江交匯點。鐵路、公路、航空、水路運輸發達。既是華南地區最大的國際貿易港,又是珠江三角洲水網運輸中心和水陸運輸樞紐。
港口交通便利,鐵路有京廣、廣九、廣湛線與全國主幹鐵路相連,形成鐵路運輸網;公路與汕頭、湛江、深圳等省內重要市縣均有幹線連通,公路網路溝通閩、贛、湘、桂等省區。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已開闢國內、國際航線 30 條左右,來往於全國主要大中城市及香港、曼谷、馬尼拉、新加坡、悉尼、墨爾本、吉隆坡等地的航班,可完成客貨航空運輸。 廣州港北距汕頭 276 海裡,南距香港 70 海裡,西距湛江 273 海裡 。經虎門出海可達沿海各港及世界 100 多個國家 ( 地區 ) 的 600 多個港口。至海口、廈門、上海、青島、大連等港有定期客貨班輪,內河可至珠江水系的東江、西江、北江各港。
廣州港與沿海及長江的港口海運相通,國際海運通達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50多個港口、與國內100多個港口通航,是我國與東南亞、中印半島、中東、非洲、澳洲和歐洲各國運距最近的大型貿易口岸,也是華南地區最大的對外貿易口岸。
遠洋國際航線主要有:紅海線、歐洲線、東南亞線、美西線、美加線、地中海線、西非線、非洲線、美洲線、日本線、南韓線等。
沿海貨運航線主要有:廣州港至沿海主要港口間的集裝箱內支線和內貿集裝箱航線;廣州黃埔至日照港、天津港、秦皇島等港的煤炭運輸航線;廣州至大連、天津、上海、廣西等
港的雜貨運輸航線;廣州至大連、福建、浙江南通等港的原油和成品油運輸航線。
內河航線:可通往香港、澳門以及廣東省內各大小港口,通過珠江水系可到達廣西壯族自治區各港口。
客運航線主要是:廣州至海南客滾船航線、廣州至香港高速客輪航線,以及短途旅游、觀光旅客運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