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文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廣場文化,是指在城市廣場中呈現出來的文化現象以及在廣場之中所展示出來的文化。廣場文化中體現著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指廣場建築本身所蘊含的文化,如具有濃郁的地域特點和文化品位的廣場建築、雕塑以及相關配套設施;另一方面則是指在廣場上開展的文藝活動中所體現出的文化。比如在廣場上進行的專業或業餘的各種藝術性表演或展示;廣場中群眾性比較強的各種娛樂、體育等休閑活動等。
廣場文化的主要載體是各種含有文化與審美意味的藝術性活動。
所謂廣場文化,主要指在廣場舉行的以滿足廣大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為目的的文化藝術活動。廣場和文化應該是互為一體,廣場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廣場的內涵,廣場給文化
提供了舞臺和空間,文化給廣場提升了人氣和品位。“廣場文化”體現著城市顯著的特征——“文化、人群與活動”。
“廣場文化”作為一個名詞來講是新時代的產物,即便是在權威的辭書——《辭海》中也難覓它的蹤影,但若作為一種現象來講,廣場文化又有著十分悠遠的歷史。不過,現代意義上的“廣場文化”與過去已有了很大區別。確切地講,廣場文化包含著兩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廣場建築本身所蘊含的文化,另一方面則是指在廣場上開展的文藝、講演、科普、醫療、體育、慶典等活動體現出的文化,我們通常所說的廣場文化就是專指後者。
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城市建設的日新月異,城市廣場的建立,廣場文化應運而生,併在不斷發展。
1997年以來,地方政府貫徹“兩手都要硬”的方針,在搞好經濟建設的同時,對精神文明建設也高度重視,各地政府開始紛紛興建能體現自身特色的文化廣場,投入大量資金,在最好的區域開闢為市民提供休閑娛樂的公共空間,儘力為廣大人民群眾創造條件來開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文化部門也十分註重廣場文化的引導與培育,組織形式多樣的廣場活動,以此保障城鄉人民群眾的文化利益,使更多的群眾都能享受到豐富多樣的文化生活。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隨著城市建設的擴大和功能的完善,同時也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質量的提升,各大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們對文化娛樂生活的要求也隨之提升,新建的廣場如雨後春筍般呈現在各個城市,併成為現化城市的標誌與文化象徵。這些新建廣場其特點是規模大,環境美,功能多。如有的市廣場不僅環境美,而且建有萬餘平方米的花崗岩硬質廣場,並建有大型的表演舞臺和大型電子屏幕,兩面還建有幾萬平方米的綠地,廣場上還設有超大型電子屏幕,每天播出從中央到地方的新聞、專題、公告、影視作品等。廣場的建立興起了廣場文化,2003年起,廣場文化這一新的名詞開始被普遍使用。
為什麼這幾年廣場文化迅速興起?究其原因:一是城市的發展註意人性化和協調性,城市建設主動留出空間和綠地,供人們活動和休閑,這從客觀上為廣場文化提供了物質條件。二是一個城市的形象不僅僅是經濟發達,更要看文化內涵和市民素質,而廣場文化不僅僅是城市的視窗,更是城市的標誌和品位,因此各級領導都十分重視廣場文化建設。三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質量的改善,人們不僅僅滿足於溫飽,更要求娛樂和休閑。四是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素質日益提高,特別是離退休人員文化水平較高而且有一技之長,這為廣場文化的興旺增加了新鮮血液和新的動力,他們常常成為廣場文化的主力軍。五是城市農民工大量的出現,這個群體白天是辛苦工作,晚上比較輕鬆,因此廣場文化對他們是很有吸引力的。五是現代工作和居住使人與人的交往和交流減少,室內活動增多。而人類自身也需要交流、交往、和信息的交換,所以也需要戶外活動,而這種戶外活動又要是平等的、自由的、無拘束的。廣場文化正好切合了人們心理需要。許多地方文化廣場,每年大型廣場文藝演出達近20多場次,每場廣場演出少則上千人,多則1至2萬人。
雖然,各地修建的廣場規模不等、風格各異,但總體來講,都體現出了開放、寬容的建築理念。因而,廣場文化的最突出特點就是多元化。在廣場文化活動中,人們根據不同的愛好和需求,自發開展形式多樣的各類活動,既有體育健身,又有藝術表演,既有高雅文化,又有大眾娛樂,人們在廣場文化中自娛自樂,得以陶冶情操、凈化身心!
廣場文化的主要載體是各種含有文化與審美意味的藝術性活動。廣場文化不同於廟會或在大型體育場所、展館舉行的各種文化性活動的地方,就在於它專屬於“廣場”。
首先,公共性是廣場文化最突出的特點。廣場是城市公共生活最集中的地方,是政府公益性最能體現的地方,也是城市公共文化集中展示的地方。廣場,作為城市的公共空間,成為市民社交、休閑與受教育的場所,也成為外來旅游者旅游與休憩之處。廣場上所進行的任何文化活動,均向公眾開放。這種公共性決定廣場文化必走平民化道路,即使是高水平的文藝演出,也要兼顧到雅俗共賞。同時,公共性又決定了廣場文化的主體是公眾,廣場文化若沒有公眾的廣泛參與就會變得枯燥乾癟。
其次,節慶性是廣場文化的又一特點。廣場的起源就是為了公眾的集會與慶典,這決定了廣場文化必帶有節慶的喧鬧與熱烈的色彩。所以,現在的廣場文化多舉辦各種節慶,包括常設的文化藝術節。有的節慶還從不知名走向知名,從地方走向全國甚至國際。如廣西南寧市的“大地飛歌”國際民歌節,開辦以來就成為了廣場文化中的品牌。又如大連的國際服裝節,就引進了世界大牌的藝術團和國際歌星在本市的廣場上演出,經濟與文化的聯手使得該節聞名遐邇。節慶性決定了廣場文化應具有巨集大的氣勢和熱鬧的氣氛。如果沒有節慶所產生的文化魅力,就吸引不了觀眾,形不成氣氛。
再者,廣場文化的主要載體是各種文藝、體育等具有藝術性的活動,各種節慶亦需要藝術活動支持配合,這就使之具有了審美性的特點。這些文化體育活動有的屬較高雅的藝術活動,如廣場交響樂、專業團體的文藝晚會等,具有較強的審美性。即使有的活動是出於自娛自樂,如跳舞健身,也包含一定的審美在內。廣場文化的審美性是寓教於樂的,它對提高公眾的文化素質具有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廣場文化又成為向公眾進行審美教育的公共課堂。廣場是政府為老百姓提供的一項公共服務設施,其建設也是城市空間構圖的需要,同時也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設的縮影。廣場集中體現了一座城市的風貌、文化內涵和景觀特色,完善了城市的服務功能。
廣場文化的廣泛性、多樣性、靈活性和公益性是它的特殊功能,只要觀眾走入廣場,不需要購買門票,不受座位與時間限制,就可以直接參与觀賞,無須組織發動便有宣傳對象,對錶演者而言也最直觀、最接近。只要表演達到高潮時,臺上臺下即刻就能相互交流,臺上表演投入,臺下掌聲熱烈,喝彩聲、贊嘆聲、掌聲連成一片,不絕於耳。每晚演出聚集觀眾成千上萬,各類節目老少皆宜,展現了現代社會群眾的文化風采和文明程度。因此,廣場文化也被老百姓親切地稱之為“沒有圍牆的劇院”。廣場文化不同於劇場藝術,廣場文化是以人民群眾的參於為原動力,只有保持它的廣泛性和經常性,才會引發群眾的參與熱情。
正如任何事物都有其特性和規律一樣,廣場文化也有其自身的特性和規律,表現在它不僅有廣場的特性還同時兼有文化的特點,因此我們在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的同時,更要正確認識廣場文化的特性:
1、群眾的自發性。在廣場文化活動中,人是主體,但參加廣場活動的人們絕不是靠行政推動,在廣場上,人們可以來,也可以不來;可以參加廣場文化活動,也可以不參加任何活動;可以是活動的參與者,也可以是活動的欣賞者或是旁觀者。總之是人們根據不同的愛好和需求,自願而來,高興而去。除了有組織的演出外,更多的是群眾自發的、自娛自樂式的各種文化活動,集歌舞劇各類節目為一體,融吹拉彈唱多種形式於一爐,人們以自己最喜愛的方式自得其樂,娛悅身心。
2、廣泛的參與性。廣場文化的參與面之廣、觀眾面之大,是任何形式的文化活動難以比擬,人們在這裡既可以是欣賞者,也可以是表演者,在這裡沒有年齡、身份、地位的差別,大家可以輕鬆自在,無拘無束,自由流動,在廣場上感受文化的熏陶,在活動中體會參與的快樂,在表演中尋找著自己的才能,在文藝中展現自我的天地。
3、形式的靈活性。廣場文化活動形式靈活,既可以有業餘、通俗、普及藝術,又可以有專業、高雅、精品藝術;既可以有傳統和現代的舞臺演出,也可以有鄉風民俗、民間藝術的廣場群眾表演;既可以是音樂、舞蹈、戲劇,又可以是武術、體操、演講等,總之,形式多樣,不拘一格,百花爭艷。
4、內容的多樣性。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文化需求不斷提高,廣場文化活動內容也越來越豐富,既有謳歌黨和國家的,又有贊美勞動人民創業、創新、創造的;既有反映中小學生的,又有表現軍旅生活的;既有體育健身,又有藝術表演;既有高雅藝術,又有大眾文化,廣場文化已成為當今社會文化的縮影。
5、政府的主導性。廣場文化雖然是開放式的,但絕不是無原則、無組織、無紀律、無導向的。廣場作為政府的一塊有效的文化陣地,政府必須要發揮其的主導作用,保證廣場文化的內容和質量,確保了廣場文化健康、有序發展。以其昂揚向上、健康有益的格調,體現著群眾文化的品位和鮮明的時代特征。
文化廣場的以上特點,顯示著廣場文化強大的生命力。因此,我們要站在新世紀的起點上,認真研究廣場文化,正確引導廣場文化,從構建和諧常州的高度,做好廣場文化建設這篇大文章,牢固占領這塊重要的文化陣地,打造我市廣場文化的品牌,不斷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質和城市的文化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