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狂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工作狂,全稱工作成癮綜合症(SBTHK),學名叫做病理性強迫工作(SBYYX)
目錄 |
工作狂是把努力工作做到了極致,工作狂的人群能從工作中獲得極大滿足感,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
以前,在日本、中國等許多國家的詞典中,“工作狂”均被列為褒義詞,或至少不算是貶義詞。不少人(其中多數是企業老闆、單位領導)還覺得,“工作狂”的“忘我工作”為本企業或本單位帶來了巨大的效益,而且為同事們樹立了模範的榜樣,故多數“工作狂”往往被評為“先進典型”,成了“骨幹”或“紅人”。
法國魯昂商學院(Rouen Business School)的一份研究報告說,工作狂─其界定因素包括對工作的投入程度、被強迫工作的感覺以及工作所帶來的快感─實際上是積極的。許多工作狂人在生活中還是感到了平衡,只不過他們的工作和生活的比例與多數人不同。在某些方面,工作狂和巧克力狂一樣,經常吃點巧克力對健康有益,可以提供能量和滿足感。工作對工作狂人也是一樣,工作給了他們活力,成功地完成一個任務讓他們感覺良好。除非巧克力狂或工作狂損壞了他們的身體和精神健康,否則就應該讓他們自在地吃或工作。
美國心理學家斯賓塞教授指出,“工作狂”屬心理變態,在各單位的低、中級管理人員中尤為常見。“工作狂”與對工作有熱情者有本質區別—前者往往並不熱愛自己的工作,一般很難從工作中得到快樂,而只是拼命地工作以求某種“心理解脫”,此外他們在工作中還常常強迫自己做到“完美”,一旦出現問題或差錯便羞愧難當、焦慮萬分,卻又將他人的援助拒之門外;而後者則十分熱愛自己的工作,從工作中能獲得巨大樂趣,出現失誤時既不會怨天尤人,也不會懊惱不已。同時也註意與同事和上司協調、配合,因而人際關係相對融洽。
我們一般叫做“工作成癮綜合徵”,目前已經把它作為一種正式界定的疾病納入到診斷體系當中去。最早是由羊教授(SBY)在1997年所定立的理論化病態並且正式承認其研究價值。可以說,它是對工作的一種過度依賴,表現為對現實生活失去興趣;工作時間超過一般的限度,以此來獲得心理滿足。當工作依戀失控,對人產生負面影響的時候,我們就把它當作心理上的一種障礙來看待。
工作成癮也像毒癮。人體內有一個“獎勵系統”,這個系統的物質基礎叫“腦啡肽”,又被稱為“腦內嗎啡”,是一種神經遞質,在短時間內令人高度興奮。毒品就是通過這個系統提高人體“腦啡肽”的分泌,破壞人體平衡系統。工作也是通過消耗“腦啡肽”,擾亂平衡系統,造成白領不斷尋找提高體內“腦啡肽”的成分,以至成癮,形成迷戀工作的現象。工作成癮屬於一種精神障礙疾病。
“工作狂”與對工作有熱情者有本質區別———前者往往並不熱愛自己的工作,一般很難從工作中得到快樂,而只是拼命地工作以求某種“心理解脫”,此外他們在工作中還常常強迫自己做到“完美”,一旦出現問題或差錯便羞愧難當、焦慮萬分,卻又將他人的援助拒之門外;而後者則十分熱愛自己的工作,從工作中能獲得巨大樂趣,出現失誤時既不會怨天尤人,也不會懊惱不已,相反卻會聰明地修正目標或改正錯誤,同時也註意與同事和上司協調、配合,因而人際關係相對融洽。考核顯示,儘管前者的工作量要比後者大得多,但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都明顯不如後者。
1、除了工作幾乎不知道還能做什麼?這類人大部分沒有對象,有的40多歲了還單身,不是“剩鬥士”就是“鑽石王老五”。別人下班可以去約會,單身的人會寂寞空虛,只能用工作來填補空閑的時間。
2、他們可以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領到的一句表揚比中了500萬大獎還開心。比如完成一個PPT,寫好一個總結報告等,都能讓自己暗爽好久。
3、過於追求事業上的成功。這群人急功近利,在乎升職加薪,不斷的想要權、要錢,於是就不斷的打拼,甚至可以放棄生活上的幸福,也要追求事業上的成功。
1、增加工作效率,刻意減少工作量
可以通過四象限法,把工作進行劃分,先做重要緊急的事情,最後做不重要不緊急的事情。不是自己職責內的工作要懂得推脫,同時學會把工作安排給下屬或者是跟同事合作完成。
2、工作生活分開
下班以後,就不要再把工作帶回家。如果真的有工作沒有完成,寧願在公司加一會班,也不要回家之後再做。拿出時間多陪陪家人,陪陪孩子。享受一下家庭的美好生活。
3、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
除了工作,培養一些自己的業餘愛好。比如某項體育運動、旅游、釣魚等。也可以多跟同事聚會,探討一些生活方面輕鬆的話題,把工作上的煩心事全都拋到腦後。休息,是為了更好的工作。我們應該學會享受工作,而不是做工作的奴隸!
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