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狂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工作狂,全称工作成瘾综合症(SBTHK),学名叫做病理性强迫工作(SBYYX)
目录 |
工作狂是把努力工作做到了极致,工作狂的人群能从工作中获得极大满足感,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
以前,在日本、中国等许多国家的词典中,“工作狂”均被列为褒义词,或至少不算是贬义词。不少人(其中多数是企业老板、单位领导)还觉得,“工作狂”的“忘我工作”为本企业或本单位带来了巨大的效益,而且为同事们树立了模范的榜样,故多数“工作狂”往往被评为“先进典型”,成了“骨干”或“红人”。
法国鲁昂商学院(Rouen Business School)的一份研究报告说,工作狂─其界定因素包括对工作的投入程度、被强迫工作的感觉以及工作所带来的快感─实际上是积极的。许多工作狂人在生活中还是感到了平衡,只不过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的比例与多数人不同。在某些方面,工作狂和巧克力狂一样,经常吃点巧克力对健康有益,可以提供能量和满足感。工作对工作狂人也是一样,工作给了他们活力,成功地完成一个任务让他们感觉良好。除非巧克力狂或工作狂损坏了他们的身体和精神健康,否则就应该让他们自在地吃或工作。
美国心理学家斯宾塞教授指出,“工作狂”属心理变态,在各单位的低、中级管理人员中尤为常见。“工作狂”与对工作有热情者有本质区别—前者往往并不热爱自己的工作,一般很难从工作中得到快乐,而只是拼命地工作以求某种“心理解脱”,此外他们在工作中还常常强迫自己做到“完美”,一旦出现问题或差错便羞愧难当、焦虑万分,却又将他人的援助拒之门外;而后者则十分热爱自己的工作,从工作中能获得巨大乐趣,出现失误时既不会怨天尤人,也不会懊恼不已。同时也注意与同事和上司协调、配合,因而人际关系相对融洽。
我们一般叫做“工作成瘾综合征”,目前已经把它作为一种正式界定的疾病纳入到诊断体系当中去。最早是由羊教授(SBY)在1997年所定立的理论化病态并且正式承认其研究价值。可以说,它是对工作的一种过度依赖,表现为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工作时间超过一般的限度,以此来获得心理满足。当工作依恋失控,对人产生负面影响的时候,我们就把它当作心理上的一种障碍来看待。
工作成瘾也像毒瘾。人体内有一个“奖励系统”,这个系统的物质基础叫“脑啡肽”,又被称为“脑内吗啡”,是一种神经递质,在短时间内令人高度兴奋。毒品就是通过这个系统提高人体“脑啡肽”的分泌,破坏人体平衡系统。工作也是通过消耗“脑啡肽”,扰乱平衡系统,造成白领不断寻找提高体内“脑啡肽”的成分,以至成瘾,形成迷恋工作的现象。工作成瘾属于一种精神障碍疾病。
“工作狂”与对工作有热情者有本质区别———前者往往并不热爱自己的工作,一般很难从工作中得到快乐,而只是拼命地工作以求某种“心理解脱”,此外他们在工作中还常常强迫自己做到“完美”,一旦出现问题或差错便羞愧难当、焦虑万分,却又将他人的援助拒之门外;而后者则十分热爱自己的工作,从工作中能获得巨大乐趣,出现失误时既不会怨天尤人,也不会懊恼不已,相反却会聪明地修正目标或改正错误,同时也注意与同事和上司协调、配合,因而人际关系相对融洽。考核显示,尽管前者的工作量要比后者大得多,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都明显不如后者。
1、除了工作几乎不知道还能做什么?这类人大部分没有对象,有的40多岁了还单身,不是“剩斗士”就是“钻石王老五”。别人下班可以去约会,单身的人会寂寞空虚,只能用工作来填补空闲的时间。
2、他们可以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领到的一句表扬比中了500万大奖还开心。比如完成一个PPT,写好一个总结报告等,都能让自己暗爽好久。
3、过于追求事业上的成功。这群人急功近利,在乎升职加薪,不断的想要权、要钱,于是就不断的打拼,甚至可以放弃生活上的幸福,也要追求事业上的成功。
1、增加工作效率,刻意减少工作量
可以通过四象限法,把工作进行划分,先做重要紧急的事情,最后做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不是自己职责内的工作要懂得推脱,同时学会把工作安排给下属或者是跟同事合作完成。
2、工作生活分开
下班以后,就不要再把工作带回家。如果真的有工作没有完成,宁愿在公司加一会班,也不要回家之后再做。拿出时间多陪陪家人,陪陪孩子。享受一下家庭的美好生活。
3、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除了工作,培养一些自己的业余爱好。比如某项体育运动、旅游、钓鱼等。也可以多跟同事聚会,探讨一些生活方面轻松的话题,把工作上的烦心事全都抛到脑后。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工作。我们应该学会享受工作,而不是做工作的奴隶!
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