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救助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媒體救助是指報刊、電視、廣播、網路、簡訊等形式的媒介,依靠密集的新聞宣傳和強大典論引導,廣泛報道重大災難及事故的嚴重後果、困難群體貧困、疾病等生存發展困境、普通群眾的心理壓力和精神壓抑等情況,通過媒體在= 定範圍內的輻射力和影響力,整合社會資源,發動群眾力量,為求救者提供無償的經濟募捐、法律援助、心理輔導、典論支持等一切形式的救助,幫助他們走出困境[1]。
媒體救助是政府職能部門(如民政部門)救助、慈善和非贏利性社會組織救助的重要補充。媒體救助和其他救助形式互相補充、互有交叉,強強聯合,發揮巨大的社會作用。同時,媒體救助對於促進精神文明發展、提高人們對慈善事業的關註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2]。
媒體救助的類型[2]
媒體救助內涵十分廣泛,依據救助的性質,我們可以分為以下幾種:災難救助,在重大自然災難和事故發生時,按照有關規定,及時報道災難造成的嚴重後果,發動社會募捐;疾病救助,報道病人的嚴重病情,發動募捐、獻血、捐獻器官,以輓救他們的生命;學業資助,報道失學兒童情況,號召社會資助;心理疏導,報刊、廣播、電視臺、網路專設專家信箱、熱線電話、專題咨詢等心理互動與心理疏導,解決心理問題,宣泄精神壓抑;法律援助,由媒體牽頭專家和志願者為需求法律援助者提供無償的法律咨詢和法律服務,為家庭暴力受害方提供輿論支持和法律保護,為遭遇不公平待遇的企業職工和外來民工維權;便民服務,為下崗工人提供再就業輔導和幫助他們聯繫工作,為市民提供家電維修等便民服務,幫助尋找失散的親人;輿論監督,監督曝光權力機構和官員侵占群眾利益等違法行為,維護群眾合法利益。
媒體救助的特點[2]
(一)商業化運作程度較高的傳統媒體,如都市報、廣播,以及網路、簡訊等新興媒體,是媒體救助的主力軍
他們十分活躍地干預生活,關註底層,展開各種有意義的公益活動來救助困難群體。
商業化、自主化經營和市場競爭促使媒體以更富人情味、更具親和力的形象接近受眾,而媒體救助是媒體拉近與大眾距離的有效手段之一。通過解決困難群眾的實際困難,媒體贏得公眾的信任與支持,從而可以打開銷路、增加盈利。
網路、簡訊新興媒體使得求助者可以突破地域的限制,便捷地發佈信息;簡訊運營商利用資源優勢,發送公益慈善簡訊給手機用戶,實現了救助信息的廣覆蓋。對於有心捐助的人而言,手機簡訊捐助有參與方便、金額隨意等優點。中國少年兒童基金會“8858慈善簡訊”開通不到兩個月時間,就收到社會各界捐款480餘萬元,充分體現出慈善簡訊積聚社會愛心方面的優勢。
(二)新聞策劃在媒體救助中發揮重要的作用,許多有重大影響、救助效果較好的報道都經過了精心的策劃
新聞策劃是救助的包裝,有效和有價值信息的重組與放大。媒體以先驗性的理念為思想基礎,利用重點版面和大量篇幅進行密集宣傳,以強烈的反差、感人的細節、懸疑的情節打動受眾,激發愛心高潮,同時也擴大媒體的社會影響。吸引媒體關註的焦點在於求救信息的新鮮性、重要性等要素。
(三)媒體是發佈求助信息的平臺和中介,救助效果的達成受到眾多因素的制約
1.媒體自身的影響力與號召力。對於輿論監督而言,媒體背後的權力背景對於問題的解決有著重要的影響。對於其他形式的救助,媒體的影響力與號召力對救助效果發揮較大的作用。
2.公眾在救助中的參與是一種選擇性參與。受輿論宣傳、個人經歷等因素的影響,公眾對不同類型的救助有著不同的熱情。《北京青年報》在京滬穗三地調查顯示:42.4%的被訪者認為對失學兒童的捐資助學最能吸引自己,對貧困地區或受災地區人民的生活援助比例為25.0%,其他四項依選擇比例高低排列分別是對孤兒的捐助(10.5%),對殘疾人生活的資助(8.4%),對身患重病但有康復希望的人的捐助(8.1%),以及對環境保護組織等公益團體的捐助(6.0%)。
3.從新聞要素上分析,接近性(是否發生在當地)、新鮮性(是否有類似情況的先例)、人情味、報道力度(版面、篇幅、連續報道)是影響效果達成的重要因素。
4.媒體救助效果與政府及社會組織的介入和配合有很大關係。救助效果的達成還與地區經濟發展程度、精神文明狀況有一定關係。
5.主觀情感和道德評價在媒體救助中發揮重要作用,“同情”和“惋惜”是主導媒體和公眾進行救助的兩種情感基調。
- ↑ 曹炯.擊破媒體救助的神話——愛心報道的負效應[J].文教資料,2007(35)
- ↑ 2.0 2.1 2.2 關於媒體救助的分析與思考.新華網,2003年5月7日
今年我住四次院了沒錢治病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