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救助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媒体救助是指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短信等形式的媒介,依靠密集的新闻宣传和强大典论引导,广泛报道重大灾难及事故的严重后果、困难群体贫困、疾病等生存发展困境、普通群众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压抑等情况,通过媒体在= 定范围内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整合社会资源,发动群众力量,为求救者提供无偿的经济募捐、法律援助、心理辅导、典论支持等一切形式的救助,帮助他们走出困境[1]。
媒体救助是政府职能部门(如民政部门)救助、慈善和非赢利性社会组织救助的重要补充。媒体救助和其他救助形式互相补充、互有交叉,强强联合,发挥巨大的社会作用。同时,媒体救助对于促进精神文明发展、提高人们对慈善事业的关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
媒体救助的类型[2]
媒体救助内涵十分广泛,依据救助的性质,我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灾难救助,在重大自然灾难和事故发生时,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报道灾难造成的严重后果,发动社会募捐;疾病救助,报道病人的严重病情,发动募捐、献血、捐献器官,以挽救他们的生命;学业资助,报道失学儿童情况,号召社会资助;心理疏导,报刊、广播、电视台、网络专设专家信箱、热线电话、专题咨询等心理互动与心理疏导,解决心理问题,宣泄精神压抑;法律援助,由媒体牵头专家和志愿者为需求法律援助者提供无偿的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为家庭暴力受害方提供舆论支持和法律保护,为遭遇不公平待遇的企业职工和外来民工维权;便民服务,为下岗工人提供再就业辅导和帮助他们联系工作,为市民提供家电维修等便民服务,帮助寻找失散的亲人;舆论监督,监督曝光权力机构和官员侵占群众利益等违法行为,维护群众合法利益。
媒体救助的特点[2]
(一)商业化运作程度较高的传统媒体,如都市报、广播,以及网络、短信等新兴媒体,是媒体救助的主力军
他们十分活跃地干预生活,关注底层,展开各种有意义的公益活动来救助困难群体。
商业化、自主化经营和市场竞争促使媒体以更富人情味、更具亲和力的形象接近受众,而媒体救助是媒体拉近与大众距离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解决困难群众的实际困难,媒体赢得公众的信任与支持,从而可以打开销路、增加盈利。
网络、短信新兴媒体使得求助者可以突破地域的限制,便捷地发布信息;短信运营商利用资源优势,发送公益慈善短信给手机用户,实现了救助信息的广覆盖。对于有心捐助的人而言,手机短信捐助有参与方便、金额随意等优点。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8858慈善短信”开通不到两个月时间,就收到社会各界捐款480余万元,充分体现出慈善短信积聚社会爱心方面的优势。
(二)新闻策划在媒体救助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许多有重大影响、救助效果较好的报道都经过了精心的策划
新闻策划是救助的包装,有效和有价值信息的重组与放大。媒体以先验性的理念为思想基础,利用重点版面和大量篇幅进行密集宣传,以强烈的反差、感人的细节、悬疑的情节打动受众,激发爱心高潮,同时也扩大媒体的社会影响。吸引媒体关注的焦点在于求救信息的新鲜性、重要性等要素。
(三)媒体是发布求助信息的平台和中介,救助效果的达成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
1.媒体自身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对于舆论监督而言,媒体背后的权力背景对于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其他形式的救助,媒体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对救助效果发挥较大的作用。
2.公众在救助中的参与是一种选择性参与。受舆论宣传、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公众对不同类型的救助有着不同的热情。《北京青年报》在京沪穗三地调查显示:42.4%的被访者认为对失学儿童的捐资助学最能吸引自己,对贫困地区或受灾地区人民的生活援助比例为25.0%,其他四项依选择比例高低排列分别是对孤儿的捐助(10.5%),对残疾人生活的资助(8.4%),对身患重病但有康复希望的人的捐助(8.1%),以及对环境保护组织等公益团体的捐助(6.0%)。
3.从新闻要素上分析,接近性(是否发生在当地)、新鲜性(是否有类似情况的先例)、人情味、报道力度(版面、篇幅、连续报道)是影响效果达成的重要因素。
4.媒体救助效果与政府及社会组织的介入和配合有很大关系。救助效果的达成还与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精神文明状况有一定关系。
5.主观情感和道德评价在媒体救助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情”和“惋惜”是主导媒体和公众进行救助的两种情感基调。
- ↑ 曹炯.击破媒体救助的神话——爱心报道的负效应[J].文教资料,2007(35)
- ↑ 2.0 2.1 2.2 关于媒体救助的分析与思考.新华网,2003年5月7日
今年我住四次院了没钱治病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