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冒險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合理冒險指的是利用過去的知識、經驗,三思而後行、控製成本的決策,有根據地冒險[1]。
阿特金森說:“在美國發展的每個階段中都有適當的冒險——不害怕荒野的拓荒者,不害怕失敗的商人,不害怕行動的夢想家。”
Bobby Jindal說:“成功的唯一途徑是,勇於接受風險所帶來的失敗。”
很多人不願意去冒險,因為他們害怕失敗遠遠大於對冒險的渴望。他們的心聲說:“如果你不嘗試,你不會出錯。”或者是“如果你去嘗試了,而且失敗了,你會顯得很愚蠢。”
從眾、不冒險,看似沒有風險,其實是最大的風險。不冒險,無以應對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但不會合理冒險,也將註定失敗。
風險管理的灰度就在於:合理冒險。
合理冒險的方法[1]
預判並量化風險,製作風險管理清單。
居安思危並不是普通人的思維習慣,主動預測並檢驗一件事發生的概率也不是普通人的思維習慣。
風險管理的首要事項就是預判並量化你的風險。你可以參考以下體例來預判和量化。
- 可能的收益,可能的損失
- 某段時間內發生的概率
- 風險信號
- 預防或促進的策略
舉個例子,比如說考慮父母親的健康問題中的一項,糖尿病預防。
可能的損失:終身服降糖藥,糖尿病併發症帶來的醫療開支、生活質量的下降。
可能的收益:如果不得糖尿病,或者遲幾年得,可以避免多少損失。
發生的概率:查看《糖尿病診療指南》等相關資料,瞭解糖尿病的高發人群特征並比對。
風險信號:糖耐量測試、糖基化血紅蛋白等指標。
預防或促進的策略:飲食、運動干預預防;定期做預防性檢查。
以上只是簡略示例,具體需要展開。
事實上中國的糖尿病發生率超過10%。這麼高的概率,以及一旦罹患就要終生服藥等這麼高的成本,綜合來看,糖尿病預防是可以列為緊急重要矩陣中的B類,即重要不緊急的事項來處理。這是一個典型的預防成本低,卻可能輓回潛在巨大損失的事項。
再舉個例子,比如說自我投資學習如何寫一份有含金量的分析報告。
可能的收益:獲得主管或領導的賞識,爭取更多的機會,可能的加薪等。
可能的損失:時間和精力投入,寫不出有價值的報告導致競爭優勢喪失等。
發生的概率:根據所處的機構中這種能力是否稀缺、領導風格等來判斷。
風險信號:所處機構中,歷史上對有價值的分析報告的評價。
預防或促進的策略:選擇相關的書籍自學、請教有相關能力的同事、領導或朋友等。
以上兩個簡單的示例,一個是偏向於規避損失,一個是偏向於獲得收益。但這都屬於風險管理的範疇。
明確止損線,避免棋輸一著全盤皆輸。
合理冒險關鍵在於控制風險發生後的成本。
比如說你想離職創業,你要考慮原有的儲蓄,能夠支持多久時間的創業?如果拿不到融資,能撐多久?虧損多少後,必須止損?創業失敗後,是否還能維持打工者應有的工作態度?
比如說做股票投資,你要考慮是否要分散化投資?如果要運用杠桿,最多設到多少?如果全虧,是否會影響還房貸等其它生活的剛性開支?
每個人的資源基礎是不同的,這決定了每個人冒險預算是不一樣的。投資100萬,對某些人而言,即使全虧也不影響生活質量。對某些人而言,可能就傷筋動骨。
無論是哪一種情況,合理冒險的標誌是:冒險是有根據的,是主體利用過去的知識、經驗,三思而後行、控製成本的決策。
即使有資源,合理冒險者也知道並非所有的冒險都是值得的,合理冒險並非賭博。
習慣適度的不確定性,從小冒險開始。
很多人會追求所謂的安全感,意即對100%的確定性有過強的執念。
具有100%確定性的事物,其實在生活中是很稀少的。人生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充滿灰度。
合理冒險者不安於現狀,因為他們知道不進則退,他們能接受適當的混亂、模糊、不確定性,力求生活在自己能力極限的邊緣,去爭取更多的可能性,也就是機遇。
合理冒險者學會把挫折看作樂趣、挑戰和成長,他們像艾略特那樣深知“只有那些不怕走得太遠的人,才有可能知道一個人到底能走多遠。”
合理冒險者其實是最強烈的風險厭惡者,他們像肯尼迪那樣深知“縱然採取行動會有冒險和代價,但是遠不及安逸舒適不行動帶的長遠風險大。”
因此,合理冒險者永遠不會讓自己陷在舒適區。
你是會議中勇於舉手發言的那一個嗎?
你是能夠每天至少花30分鐘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的人嗎?
你是那個每有新事物都會嘗試並分析來龍去脈的人嗎?
你是那個每看到新事物就會想想自己會怎麼運用的人嗎?
……
這些小小的冒險,並不會花費多大的成本與代價,卻很可能打開一個機遇之門。
馬士基的合理冒險[2]
在全球經濟和航運業形勢仍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的背景下,世界最大的集裝箱航運企業丹麥A.P.穆勒-馬士基集團(下稱“馬士基”),一改過去幾年在運力擴張上的保守姿態。
斥資約19億美元訂造10艘全球最大、最高效的集裝箱船舶;保留再訂造另外20艘、造價38億美元該種船舶的選擇權。這一全球航運業有史以來最大的造船訂單被外界評價為充滿風險,但馬士基認為,這是合理的冒險。
業內人士分析,馬士基的“反常”舉動是一種以攻為守的策略,亞歐航線是未來航運業的增長引擎,使用成本更低、能效更高的新船可以鞏固該公司在這一市場上的傳統優勢,同時為競爭對手立起一道更高的進入門檻。
市場上傳聞已久的馬士基訂造超大型新船的消息,2011年2月21日終於落定。當天馬士基與南韓大宇造船海洋株式會社(DSME)簽訂合同,如果上述意向訂單也被確認,前後總計價值57億美元的造船合同,將成為全球航運業有史以來最大的造船訂單。
由於航運業對經濟形勢較為敏感,馬士基航運經常被認為是全球貿易的晴雨表。馬士基此次的大手筆投入,被認為是航運業加速複蘇的標誌。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全球航運業陷入低迷,各大航運公司紛紛收縮運力,大型集裝箱船的訂單進入冰凍期。2010年下半年開始,行業呈現複蘇勢頭,航運企業開始恢復訂購大型船舶,但每艘集裝箱船的容量都控制在1.4萬標準集裝箱(20英尺集裝箱)以內。這麼做,只是因為擔心船舶過大會難以填滿,容易造成運力過剩。
但此次,一舉創下了全球之最的馬士基訂造新船計劃,突破了行業慣例。這些集裝箱船每艘船長400米,寬59米,高73米,設計裝載能力為1.8萬標箱,比目前世界最大的集裝箱船“艾瑪·馬士基”多裝載2500個集裝箱,擴容約16%。
這批新訂造的船舶被馬士基稱為“3E”級船舶,因為其在規模經濟(E-conomy of scale)、能源效率(Energyefficient)及環保績效(Environmentallyimproved)三方面均比現有船舶有明顯提升。較之目前亞歐航線上航行的1.3萬標箱集裝箱船,該型船舶預計可降低26%的運輸成本,燃油消耗減少35%,碳排放減少50%。
儘管如此,業界最大的擔心仍是超大型船舶規模過大,可能會因市場需求滯後於運力增長而出現資源閑置。在具有“跟風”傳統的航運業,此次卻沒有競爭對手選擇跟進。運力規模僅次於馬士基的全球第二大航運公司地中海航運主席Gianluigi Aponte,在被問及是否有計劃投資該級別船時明確表示“不會”,並稱這種船“很難經營”。
不過,在馬士基看來,亞歐市場的有力支撐,訂造超大型船舶確有必要。馬士基航運公司北亞區首席執行官施敏夫(Tim Smith)表示,公司預測未來亞歐貿易每年將保持5%-8%的增長,今後幾年需要建造成本更低、更加節能環保的大型船舶以滿足市場,並鞏固馬士基已保持領先地位的市場份額。
馬士基此次訂購10艘船舶計劃於2013年至2015年陸續交付,將主要用於亞歐航線的運營,未來將覆蓋中國的上海、寧波、廈門、鹽田、香港等港口。在亞歐航線上,馬士基的市場份額目前處於領先位置,從亞洲到歐洲的集裝箱貨運量份額為18%,從歐洲到亞洲的集裝箱貨運量份額約15%。
在討論訂造“3E”級船舶的事項時,馬士基管理層並非沒有意識到風險。
馬士基航運公司北亞區首席執行官施敏夫對本報表示,集裝箱運輸的發展速度一般2-3倍於GDP增速,公司對航運業的運力和需求年均溫和增長5%-8%的預測較為保守值,以此為基準進行決策,不會出現很大問題。
另一方面,目前馬士基航運運營的船舶中約50%來自租借,公司可以根據市場形勢變化來調整運力配置。
施敏夫稱,從風險管理方面看,這個決定能帶來很多機會。通過建造大型船舶,馬士基能降低每個集裝箱的成本,能將以前建造的老船舶退役,使船隊保持最新,能在能源和環保方面有更好的表現。事實上,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是馬士基敢於大舉投入超大型新船的重要底牌。
目前,馬士基航運擁有10條東西向亞歐航線,參與兩大洲間的貿易,船隻的總數達83艘。每年運輸相當於140萬個40英尺集裝箱容量的貨物,這其中,有三分之二的貨物從中國運入或者運出。
馬士基航運公司華南區副總裁蓋碩仁(Soren Karas)表示,中國已有龐大的經濟基礎,即便經濟增長變慢,仍有非常多的機會。
對於馬士基而言,10艘乃至更多的超大型船舶不僅是鞏固市場份額的工具,也是其拉大與競爭對手差距、防止追趕者趕超的武器。過去兩年中,馬士基由於在運力擴張上較為保守,在船隊規模和市場份額上的領先優勢已經明顯削弱。
2010年,馬士基的運力增長了5%(11萬標箱),達到220萬標箱。同年,地中海航運的運力增長了25%(37萬標箱),上升到190萬標箱。咨詢公司AXS-Alphaliner的數據顯示,以船隊運力規模計,馬士基仍是全球最大的班輪公司,占全球運力總數的14.5%。不過,差距與緊隨其後的地中海航運和達飛輪船已經縮窄,後兩家公司的運力分別占總數的12.6%和8.2%。在美國出口航線上,地中海航運的運力已經超過馬士基。
馬士基重啟的新一輪擴張步伐,核心舉措是以超大型船舶主攻亞歐市場。2010年,馬士基實現盈利50億美元,其中集裝箱航運業務盈利26億美元。公司預計2011年全球集裝箱海運需求將保持6%-8%增長,但會低於2010年。
事實上,亞歐貿易尤其是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是馬士基敢於大舉投入超大型新船的重要底牌。
目前,市場上尚沒有其它航運企業考慮訂購超大型船舶的消息。這或許是馬士基希望看到的,因為新訂購的“3E”級船舶形成了新的門檻,很多企業無法邁過。
蓋碩仁表示,每艘“3E”級船舶造價達到1.9億美元,考慮到其他航運公司目前的財政狀況,並不是所有的競爭對手都有能力投入。
- ↑ 1.0 1.1 又一央視名嘴高調辭職:廢掉一個人最快的方式,是沉迷於底層舒適.精讀君.2021-04-26
- ↑ 劉偉勛.馬士基“合理冒險”[J].經濟觀察報.2011-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