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7个条目

華東師範大學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华师大)
华东师范大学(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華東師範大學(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華東師範大學網址:http://www.ecnu.edu.cn/

目錄

華東師範大學簡介

  華東師範大學(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簡稱華師大,是國家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學校創建於1951年10月16日 ,是以大夏大學、光華大學為基礎,同時調進復旦大學同濟大學等院校的部分系科,在大夏大學原址上創辦的新中國第一所社會主義師範大學。1959 年華東師範大學就被確定為全國首批16所重點院校之一,1978年再次被確認為全國重點大學,是1986年國務院批准首批建立研究生院的33所高等院校之一。1996 年通過“211工程”預審並被列入國家重點建設大學行列。2006年教育部和上海市決定重點共建華東師範大學,學校在建設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步伐。

  學校地處上海,現有閔行校區和中山北路校區,校園占地總面積3,100餘畝,分別坐落在上海市閔行區和普陀區,校園環境幽美,素有“花園學府”之美譽。建校以來,學校一直秉承“求實創造,為人師表”的校訓精神,充分發揮文理基礎學科優勢,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國際交流各個方面取得豐碩成果,為中國基礎教育和教師教育發展,為國家和上海的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上海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為學校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華東師範大學正豪情滿懷地朝著“擁有若幹一流學科、多學科協調發展、引領中國教師教育發展的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發展目標奮進。

華東師範大學歷史沿革

前身史略(1924-1951)

  華東師範大學誕生於1951年10月,是以私立大夏大學、光華大學的文、理科為基礎,加上復旦、同濟、滬江、東亞體專等學校的教育、動物、植物、音樂及體育等系合併而成,以大夏大學原址為校址。 大夏大學創立於1924年7月,從廈門大學脫離出來的部分教師和學生在上海發起建立的。

  首任校長馬君武。建校初期,設文、理、教、商、預五科,後曾增設高等師範專修科和法科。大夏大學創建後,許多著名學者曾來校任教,其中有郭沫若、田漢、何炳松、李石岑、朱經農、馬君武、周壽君、邵力子等。大夏大學建校27年,培養學生近 20,000名,畢業生6,000餘人。包括一批為國為民的有識之士。如熊映楚,曾是武漢農民運動的重要幹部;雷榮璞、陳國柱分別是廣西、福建建黨幹部之一;吳良斌(亮平),最早翻譯恩格斯《反杜林論》,解放後曾任中共中央黨校顧問;郭大力、周揚、葉公琦、陳賡儀等都在大夏大學學習。學校培養了一批傑出的專家學者,如胡和生、陳子元、李瑞麟、劉思職等四位中科院院士,翻譯家戈寶權,兒童文學家陳伯吹,古典文學評論家王元化和青銅器專家馬承源等,還有不少傑出的政治家、企業家和其他知識界人士。

  光華大學是1925年從美國教會學校聖約翰大學(地處今華東政法學院)脫離出來而創建的。首任校長張壽鏞。建校初期,學校設文、理、工、商四個科14個系。學生們在致力於學習的同時,課外活動和體育競賽也開展得生氣勃勃,在江南八大學校的國語、英語演講比賽中屢居前茅,還曾獲江南八大學校網球、足球、越野賽的錦標。

  光華大學建校26載,先後入校學生達14,000餘人,完成大學學業獲得學位者2,400餘人,為國家培養了許多人才。

  新中國成立以後,為適應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需要,1951年7月17日,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宣佈,經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批准,成立華東師範大學。8、9 月間,大夏大學的中文、英文、歷史、社會、數學、化學、教育、教育心理、社會教育系;光華大學的國文、英文、教育、數理、化學、生物系;同濟大學的動物、植物系;復旦大學的教育系;東亞體專的體育系、體育專修科和滬江大學的音樂系相繼併入。10月4日,組建了華東師範大學臨時工作委員會(後為行政委員會)。10月16日舉行開學典禮,正式宣佈華東師範大學成立。11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任命華東教育部部長孟憲承兼任校長,孫陶林、廖世承為副校長 。

建校初期(1951-1957)

  學校成立後,即開始了學校各方面的建設工作。剛建校時學校設有教育、中文、外文、歷史、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音樂、體育等11個系,1952年9月,聖約翰大學的教育、中文、數學、物理、化學和生物系;浙江大學的地理系;滬江大學的教育、社會系;大同大學的教育、物理系和震旦大學的教育系併入學校,並從交通大學同濟大學浙江大學等校調入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的教師多人。體育系和體育專修科調至新建的華東體育學院。
华东师范大学成立暨开学典礼
放大
華東師範大學成立暨開學典禮

  調整後的學科設置是;教育、中文、外文(設俄文、英文二組,俄文兼辦專修科)、歷史、地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音樂系(以上各系均兼辦專修科)。新設政治教育專修科。1953年8月,江蘇師範學院的藝術科音樂組,浙江師範學院的外國語文系英語組,安徽師範學院的物理、歷史、數學、英語系,福建大學物理系,華中師範學院英語系部分學生併入。1956年6月28日,音樂系停辦,全系學生轉入新建的北京藝術師範學院學習,教師則分別支援北京、南京、蘭州等地師範院校音樂系、科和上海音樂學院。大夏大學的校園面積僅280畝左右,至1952年,已迅速增加到800多畝。並隨即開始了大規模的校舍興建工程,十大建築的規劃、設計並實施,大大改善了學校辦學的條件,為學校日後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

  建校之初,全校共有教職工338人,其中教師131人,學生1,032人,其中各校併入學生698人,暑假招收新生334人,分36個班上課。圖書藏量通過合併接收,呈迅速增長的態勢。同時,學校的各級行政、管理機構也逐步建立成形。

  1952年,學校成立了研究部,推進科學研究,1953年受教育部委托舉辦多個專業的研究生班。繼1952年7月創辦《華東師大》校刊後,在1955年1月出版《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提高了教學及教育科研的實力。

  從1952 年開始,為適應初級中學迅速發展、迫切需要師資的情況,學校較大規模地舉辦了一系列的專修班,並從1956年開始,在江蘇、浙江兩省鐵路沿線及上海市招收函授生。至1957年,在校生規模已達5,000餘人,研究生班及函授生各為127人和801人,在教書育人方面逐漸形成社會主義師範教育的特色。

開拓奮進(1957-1966)

  大夏、光華大學及有關大學院、系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給華東師範大學奠定了基礎;五十年代初期的院系調整,給華東師範大學註入了新的有生力量。學校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不斷提高教育質量與學術水平,各項事業蓬勃發展。1959年3月,華東師範大學被確定為全國十六所重點高等學校之一。

  在“向現代科學大進軍”號召鼓舞下,學校加快了發展教學、科研的步伐。1957年9月,教育部批覆,同意我校成立人口地理研究室和河口研究室,這是國家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次全國18個研究室中的2個,人口地理研究室是建國以後建立的第一個人口研究機構。自1958年起,學校又陸續建立了教育科學研究室和電子學、原子物理、固體物理、光學等一大批理科研究室及一些專業實驗室,廣泛深入地開展學術研究活動。

  1958 年,學校通過科研開闢了一些新的學科分支和課程,新建了一批專業和專門化教學小組。1964年教育部舉辦全國“四新”展覽會,我校“紅外分光光度計”、“寬譜線核磁共振波譜儀”、“自旋迴波核磁共振波譜儀”和“核四極共振波譜儀”等四項研究成果獲得三等獎,在全國師範院校中居領先地位。

  從1959年起,研究生的培養由舉辦二年制研究生班改為主要招收三年制研究生。1960年,從59級起各專業學制均改為五年,並一直執行到1966年終止。

  與此同時,學校擴招成人教育的專業與人數,成立半工半讀師院。1965年還招收越南留學生210多名,成立留學生管理辦公室室,開始了留學生教育工作。

  至1966年,全校教職工由建校初的338人增加到1,975人,在校學生4,192名,有教育、政教、中文、歷史、外語、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和地理等10個系,13個專業,共為國家培養各類人才共15,000餘人,學校面積也比初建時擴大了4倍多。

改革發展(1966-1991)

  全國高等教育遭到嚴重破壞。教師被趕往工廠、農村,自1966年到1969年,學校連續4年沒有招生,1970年開始恢復招生,但規模很小。

  1972年5月,學校被迫與上海師範學院、上海半工半讀師範學院、上海教育學院、上海體育學院等校合併,改名為上海師範大學
大气磅礴的新大门
放大
大氣磅礴的新大門

  “文革”期間,學校的科研工作遭到嚴重摧殘,但不少科技人員,出於對事業的高度責任心,剋服了種種困難,繼續對一些基礎問題及生產建設中急需解決的問題進行研究,因而也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1970年,我校“671”科研組,在國際上首先從海水中提取到30克鈾;1971年,光學組建立在國內居領先水平的管道氣體傳輸模擬實驗室;河口海岸研究組為金山石化總廠一期工程的油碼頭選址提供了方案,等等。

  從1977年起,全國恢復了高校統一招生考試製度,我校開始恢復招收四年制本科生。1978年,上海師範學院、上海教育學院和上海體育學院從學校分離出去,相繼恢複原來的建制。1980年7月,經教育部批准恢復華東師範大學原名。

  遵循鄧小平同志關於“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指示,學校在改革開放的形勢下進一步明確和端正辦學思想,提出“求實創造,為人師表”的校訓,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為基礎教育服務的辦學方向,註意師範性和學術性的統一,從而使學校事業有了較大的發展 。

  學校相繼建立了教育科學學院、研究生院、教育管理學院和成人教育學院。系和專業從1979年的11個系17個專業擴展到1991年的21個系38個專業;科研機構也從1966年的一所三室發展到1991年的23個研究所、28個綜合性研究中心和為教學、科研服務的實驗中心。附屬學校數也有所擴大,有三所附屬中學、一所小學和一所幼兒園。河口海岸動力沉積與動力地貌綜合實驗室為國家重點實驗室,量子光學實驗室為我校與中科院上海精密光學機械研究所合作建立的聯合開放實驗室。學校擁有近百個實驗室和實驗中心,擁有許多先進的儀器設備,不少儀器設備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學校附設出版社和科教儀器廠、印刷廠,是全國高校中建立較早、規模較大的社、廠之一。圖書館藏書豐富,中外文各類圖書達269萬冊。

  為填補教育類專業許多空白學科,為國家培養急需人才,學校先後建立了電腦科學、電子科學技術、數理統計、環境科學、對外漢語言文學、美術、學前教育、特殊教育、教育管理、高等教育管理、教育技術、思想政治教育、國際金融、圖書館情報學、哲學、經濟學、固態電子學、國土整治與開發、應用數學等本科專業,以及人口、經濟管理、應用化學、應用生物學等一批專科專業;從有利於管理、有利於學科發展出發,新建了一些系。教學質量大幅度提高。隨著研究生院、教育管理學院、成人教育學院、高師師資培訓中心和中學校長培訓中心的建立和留學生招生任務的擴大與層次的,學校體系與功能更為明顯地反映出全方位、多層次、多形式、多規格、多渠道的新特點。

  1984年9月,我校成立科技開發公司(1990年發展成為科技開發總公司),開始了學校科研成果的社會轉化工作及科技產業的開發工作。隨著學科建設的發展與科研工作的展開,教育、地理學科兩個“龍頭”得到進一步提高與發展;一批有發展前景的基礎學科、應用學科、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得到重點扶持;使學校進一步向教學、科研兩個中心的建設目標邁出新的步伐,形成了教育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和管理科學的多科性師範大學的新格局。從1976年到1991年,共培養本、專科生約23,000名。

  學校長期以來始終把研究生教育作為學校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研究生教育工作得到進一步的加強,研究培養方法多種多樣,學校還與國內許多高校、研究機構及國外70多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廣泛的學術聯繫,有的專業還與一些企、事業單位建立了掛勾、合作關係,並經常聘請國內外專家來校講學,積極組織研究生參加全國性的學術會議,聽取國內外專家的學術報告,以深化研究生的專業知識,擴大科學視野。從1978年開始先後有 34個院、系、所,105個專業招收研究生。現任校長王建磐就是由數學系培養出來的、我國自己培養的第一批18位博士之一,也是我校培養的第一名博士。 1986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學校成立了研究生院(試辦)。1991年有博士學位授予點28個,博士生導師55人(3人為兼職),碩士學位授予點87個。此外還設有地理學(人文地理學、自然地理學、區域發理學)、生物學(動物學、生理學、植物生理學)、數學(基礎數學、概論論、數理統計專業)三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978年至1991年間,學校共培養研究生3600餘名。

再創輝煌(1992-)

  80年代初,學校清醒地認識到要維持學校的地位與生存空間,就必須走師範性與學術性相統一的道路,面向基礎教育,服務基礎教育。

  學校先從理順校內的各種關係開始,從單項改革走向更高層次的綜合改革。1993年初,學校實行校、院、系三級管理、院為實體的管理體制,成立了國際商學院、理工學院、文學與藝術學院、外語學院、環境與資源學院、人文學院、化學與生命科學學院和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八大實體學院。以學院為單位開展了專業、學科建設和改造,以後又採取多種形式,創辦了多種二級學院。1994年的人事改革使在編職工人數從4,000餘人降到3,500餘人。從1993年開始,改學年學分制學分制,打破專業限制,拓寬學生知識面,經1987年試行主輔修制後,全面推廣,並逐步擴大。並對自主招生及非師範生源入學等方面進行了改革。改革學校科研工作的運行機制,實行有償使用專職科研編製,加強科研經費的巨集觀管理。後勤改革實行了經營機制轉換,完善承包責任制,提高了經濟效益。在進行學校各項改革的同時,學校召開本科教學會議,加強特色與主幹課程的建設。
理科大楼双星辉映
放大
理科大樓雙星輝映

  繼1995年1月中文、歷史兩個文科基地之後,國家教委又於1997年批准我校設立了數學、心理學、地理學三個理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基地,同時生態學、教育學、世界歷史、世界經濟學也被確認為上海市的重點學科。完善教材的配套改革,嚴格考試製度等,拓展學生知識面,設立大學生科研基金,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提升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同時對教師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設立教學改革基金,加強教師隊伍和實驗室建設,實施學校的“百人工程”,使各個學科的人員梯隊和設備情況漸趨合理。在“兩個服務”宗旨的指引下,學校開展了多規格、多層次、多渠道辦學的活動。與上海市的有關區、縣、部門聯合,進行了形式、規格多樣的教育合作。這段時期,教育管理學院擴展培訓領域,與香港有關方面合作,聯合舉辦了幾期香港中學校長培訓班。成人教育開拓業務範圍,1993年學校還建立了全國第一個“成人教育”碩士點。高師師資培訓形成新特色,成立普通教育研究中心和一批普通教育研究基地,遍佈上海的多個區縣。建立上海市民工學校、國際中國文化學院、遠東國際金融學院、階梯學院、長江流域發展研究院、華夏學院、工商管理學院、華茂學院、銀行學院等等。擴大了與上海及華東地區合作辦學的範圍,為學校爭得了榮譽與地位。1996年4月,學校通過國家“211工程”預審,1997年5月20日,國家教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決定 “共建華東師範大學”。

  1996年,學校參與了上海市師範結構調整,構建基礎教育教師職前培養與在職培訓一體化的辦學體系。1997年12月上海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併入華東師大,成立華東師大學前與特殊教育學院。1998年9月,上海教育學院,上海第二教育學院併入華東師大,以後又重新組建了繼續教育學院和職業技術學院。如今學校已有11個實體學院和若幹非實體學院,學校在職教工4,500餘人,在校生近33,000人,校園面積近1200畝。新華東師大在校黨政領導下,根據國家及上海市政府的要求,正向著新的目標邁進。

華東師範大學傳統與文化

校徽

  校徽以“華”、“東”兩字及校樹水杉作為基礎造型元素。“華”代表華東師大前身——大夏大學和光華大學,取“華夏”之意;“東”則有中國東部、世界東方之意。同時融入“水杉”形象,寓意“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整體效果以漢字為主體,凸現東方屬性,旨在弘揚東方文明。校徽採用深紅色,象徵活力、理性、包容、大氣。新校徽於2011年華東師大60周年校慶前啟用。

老校徽設計於80年代,當時是為了迎接加拿大總督讓娜-索維(1987年3月25日)對華東師大的訪問而特意製作的。經過兩次校長辦會議討論,最終同意以方圓型圖案為校徽設計方案。

校歌

          麗娃河旁

  • 懷著燦爛的希望,我們來到麗娃河旁,帶著青春的豪情,我們漫步華夏路上
  • 春風拂岸柳,夏雨催鳴蟬,秋水映麗虹,冬霧迎霞光
  • 美麗的校園滋養著我們,百花齊放,百花齊放,百花齊放
  • 未來的園丁,努力學習,茁壯成長,茁壯成長,茁壯成長
  • 滋養著我們,百花齊放,努力學習,茁壯成長
  • 懷著燦爛的希望,我們走進科學殿堂,帶著青春的豪情,我們遨游知識海洋
  • 求實創造,為人師表,一代新人,桃李芬芳
  • 民族的重任讓我們生命壯麗輝煌,壯麗輝煌,壯麗輝煌
  • 祖國的未來指引我們奔向前方,奔向前方,奔向前方,讓我們生命壯麗輝煌,指引我們奔向前方

校樹、校花

  華東師大的校樹是水杉。水杉形態挺拔,易育成才,符合大學的品質,是校內的分佈最多的樹種。

  華東師大的校花是荷花,在中山北路校區麗娃河等水系裡多有種植。“荷”與“和”、“合”諧音,“蓮”與“聯”、“連”諧音,取和平、合作、團結、聯合之意,荷花亦象徵著純潔高貴,符合大學人文氣質。

校慶

  華東師範大學每年10月16日舉行校慶活動,大夏大學和光華大學的建校日為學校的紀念日。2011年華東師範大學60年校慶之際,同時慶祝了大夏大學建校87周年、光華大學建校86周年。

吉祥物

  華東師範大學吉祥物為“師大獅”,其創意取自校名中“師”字諧音,以及作為“百獸之王”其蘊含的特征元素。

大學使命

  華東師大首任校長孟憲承提出大學的使命應該是“智慧的創穫,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會的發展 (Creativity, Character and Community)”。

  1934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孟憲承所著《大學教育》。現代大學的理想是什麼?孟憲承概括為三方面:“智慧的創穫”、“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會的發展”。此即著名的“大學三理想”。與三理想相應,他進而論述了大學的三項任務,即研究、教學和推廣。

大夏之聲

  《大夏之聲》系華東師範大學校報副刊,始創於1987年,是華東師大唯一一份由本科生自主編輯出版的校級學生平面媒體,也是滬上各大高校中成立最早、發行量最大、發行期數最多、最為規範的學生報紙。

愛在華師大

  上海的高校里一直有“吃在同濟、玩在復旦、住在交大、愛在華師大”的說法。2004年秋季,上海時尚周報《外灘畫報》將華東師大的麗娃河,與外灘、浦東濱江、康平路、餘慶路、復興公園、911路、上海博物館等一起,併列為上海戀愛的十大地標。而原華東師範大學黨委書記張濟順對此理解為:“男女之愛是小愛,華東師大之愛是教育之愛、社會之愛、祖國之愛,是大愛。”

院系設置

  學校目前設置有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公共管理學院、學前教育與特殊教育學院、外語學院、商學院、金融與統計學院、東方房地產學院、對外漢語學院、傳播學院、藝術學院、設計學院、體育與健康學院、理工學院、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生命科學學院、信息科學技術學院、軟體學院、職業技術學院19個全日制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和網路教育學院2個管理型學院,河口海岸科學研究院、國際關係和地區發展研究院和新藥創製先進技術研究院3個高等研究院,含45系,61個本科專業。其中,教育科學學院是中國大學中建置最早也是目前最大的研究型學院,軟體學院是全國師範大學中唯一一所示範性軟體學院,對外漢語學院是國家8個對外漢語教學基地之一;中文、歷史、數學、地理、心理5個專業是國家文理科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

  學校涵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管理學9大學科門類,擁有14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4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18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含23個自主設置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8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74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含23個自主設置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6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擁有6個國家重點學科,1個上海市“重中之重” 學科,9個上海市重點學科(涵蓋了13個二級學科);擁有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6個教育部和上海市重點實驗室,2個教育部和上海市工程中心,6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以及150餘個研究所和一批跨學科的研究、實驗、計算及測試中心。

華東師範大學研究機構

國家重點實驗室

  • 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 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腦功能基因組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地理信息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極化材料與器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言語聽覺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青少年健康評價與運動干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上海市重點實驗室

  • 腦功能基因組學重點實驗室
  • 綠色化學與化工過程綠色化重點實驗室
  • 城市化生態過程與生態恢復重點實驗室
  • 磁共振重點實驗室
  • 可信計算重點實驗室
  • 調控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華東師範大學生命醫學研究所)
  • 核心數學與實踐重點實驗室

聯合研究中心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66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1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華東師範大學"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137.189.4.* 在 2008年8月25日 13:03 發表

華東師範大學 985 good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