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7个条目

區域經濟發展戰略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區域經濟發展戰略

  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是指對一定區域內經濟、社會發展有關全局性、長遠性、關鍵性的問題所作的籌劃和決策。說得更具體些,是指在較長時期內,根據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的估量,考慮到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各方面關係,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所要達到的目標、所應解決的重點和所需經歷的階段以及必須採取的對策的總籌劃和總決策。

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特點

  • 全局性
  • 戰略性
  • 長期性
  • 穩定性
  • 政策性

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形成[1]

  1956年前後,隨著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其中提出了“利用和發展沿海工業”以促進內地工業發展的戰略構想。這一思想在“二五”計劃和中央有關經濟方針政策中得以體現。

  建國後,為了冷戰時期備戰的需要,國家曾以優惠的財政政策和大量的投資加快內地的工業發展。這一政策限制了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從而使東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差距逐漸縮小。然而,由於中西部地區自然環境和經濟環境基礎較差,投資回報率明顯低於沿海地區,多項數據都表明瞭這種強調內地發展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犧牲了整體經濟發展的效率,錶面上縮小了內部差異,實際上導致了中外差異的擴大。

  總結建國以來區域經濟佈局的經驗教訓,人們理性地認識到,東部沿海與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是矛盾統一的。不顧東西部地區的客觀差異,人為地推行均衡發展政策,實踐證明是行不通的。鄧小平指出:“我們講共同富裕,但也允許有差別。”他認為搞平均主義的同步富裕、同時富裕,不符合社會主義按勞分配的原則,只是一種空想,其結果只能造成共同貧窮。因此他再三強調:“過去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實際上是共同落後、共同貧窮,我們就是吃了這個虧。”

  按照經濟學新古典學派的觀點,區域二元結構是市場不完善和市場機制失靈的反映。隨著市場機制的完善和區域經濟的一體化,市場力量的自由運轉將使要素收益均等化。因此,從長期來看,區域經濟差異將連同“核心�邊緣”結構一同消失。1965年,美國人奧利弗·威廉姆森(Oliver·Williamson)利用24個國家1940—1961年間的有關統計數據,計算了7個國家人均收入水平的區際不平等程度。結果表明,隨著經濟增長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區際不平等程度大體上呈現出由擴大到縮小的倒“U”型變化。因此,儘管經濟發展初期區域經濟增長不平衡,區際人均收入水平擴大,但從長期來看,區域經濟增長和人均收入水平傾向於均衡和趨同。這與小平同志提出的區域經濟發展由不平衡到平衡的戰略構想不謀而合。

  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內涵,就是倡導一種非均衡協調發展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具體的說,有以下幾點:

  非均衡協調發展戰略是一種適度傾斜的發展戰略。適度傾斜是指從全國總體佈局考慮,把投資和生產佈局向沿海適當的傾斜。因為區位條件和歷史因素決定了東部地區易受海外發達地區的經濟輻射和產業梯度轉移,起步快、陣痛小,較易迅速成長為亞太地區新興的經濟帶。但適度傾斜要求處理好重點開發區域與非重點開發區域之間的關係,既不是均衡佈局,也不是簡單的扶持東部,而是充分發揮各地優勢,揚長避短,共同發展。

  非均衡協調發展是一種動態的、開放的戰略。非均衡協調發展在國民經濟開放體系中不是靜態的而是不斷運動和發展的。從總體上講,既要有重點地推進生產力空間佈局,以追求投資的高回報率和區域經濟的高速增長,又要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協調區域經濟發展政策,協調區域間經濟關係,協調主導產業同其他產業的關係,協調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形成合理的東、中、西部區域分工格局,在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下,加快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

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走勢與趨向[1]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實施的區域經濟非均衡傾斜經濟發展戰略,在強調經濟效益目標中,忽視了平衡目標,投資重心與政策優惠一味向東部沿海地區傾斜,造成區域經濟差距擴大和區域利益關係嚴重扭曲。我國在對區域經濟發展戰略進行調整和選擇時,既不能重蹈覆轍,也不能矯枉過正,另走極端,偏重地區效率,犧牲全國經濟發展速度和巨集觀經濟效益為代價。在設計我國區域經濟新的發展戰略時,應該充分考慮我國複雜和獨特的區域問題,以求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統一,把東部沿海地區的發展和中西部地區的經濟開發很好地結合起來,以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帶動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實現沿海與內地、東部和中西部地區區域經濟持續增長和協調發展。

  目前對我國應該實行何種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主要有以下觀點:

  一是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

  它要求以“堅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逐步縮小地區發展差距”作為一項基本指導方針,從“九五”計劃期間開始,逐步加大中西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力度,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和經濟內在聯繫及地理自然特色,突破行政界限,在已有經濟佈局的基礎上,以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為依托,形成多個跨省市區的經濟區域,發展各區域優勢產業,避免產業結構趨同,促進區域經濟在高起點上向前發展。

  二是多極增長髮展戰略

  就是在中西部地區選擇幾個省、市或地區或流域(如長江流域),像過去扶助東部沿海增長極那樣,培養使其成為新的經濟增長極。

  三是沿江經濟帶以互助互動為中心的協調發展戰略

  這一戰略主要內容包括:以水資源開發和利用為先導,把“黃金水道”的開發利用協調與發展灌溉農業和發展高能耗、高水耗、大運量工業體繫結合起來;以市場機製為基礎,促進資源利用的互補與協作;一般產業協調與高新技術產業協調,建立沿江經濟帶市場聯合體,協調區域市場,協調金融市場,堅持資源開發利用與環境保護相結合,實施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上述三種觀點都有其合理性、科學性和可行性。考慮到當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中非均衡的客觀事實,也認識到制定發展戰略應當從全局出發,重點放在如何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目標實現上,同時十分關註我國區域發展中公平與效率問題,試圖在三者的統一中尋找最佳的區域發展模式,因而筆者認為,我國當前宜採取非均衡協調發展戰略。

  非均衡協調發展戰略是指由於我國各地區發展同一產業或者同一產業投入產出效果不盡相同,在國家所掌握的資源十分有限的情況下,為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保證國民經濟較快增長,國家必須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採取重點開發的方式,併在資源分配財政投入上對重點開發地區的重點產業進行傾斜,以此求得中西部地區和東部沿海地區的共同富裕

  另外,國民經濟各地區、各產業之間的發展要保持協調。這就要求國家實行的傾斜政策必須適度,必須以保持地區的產業協調發展為前提,因此,適度傾斜與協調發展相結合就成為非均衡協調發展戰略的核心內容。

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現實意義[1]

  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是實現經濟和社會目標的需要。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相應的是:啟動經濟高速發展的車輪,實行非均衡發展戰略;進一步加速經濟發展,實行全局較均衡但局部不均衡的發展戰略;保持協調發展、實現共同富裕,實行協調發展戰略。

  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需要。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精髓就是從“先富到後富再到共同富裕”。鄧小平指出:“我們提倡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是為了激勵和帶動其他地區也富裕起來,並且先富起來的地區幫助落後的地區更好的發展。”在視察南方講話中,小平同志又一次強調了這個問題,他說:“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同時,他又指出:“如果富的愈來愈富,窮的愈來愈窮,兩極分化就會產生,而社會主義制度就應該而且能夠避免兩極分化。”

  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其實質是順應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允許而不是限制一部分地區先發展起來:而其最終目的則是實現共同富裕。

  中央對東部沿海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關係高度重視,明確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方針,併進一步提出,“促進地區經濟合理髮展和協調發展。東部地區要充分利用有利條件,在推進改革開放中實現更高水平的發展,有條件的地區要率先實現現代化。中西部地區要加快改革開放和開發,發揮資源優勢,發展優勢企業”,要“從多方面努力,逐步縮小地區發展差距”。

  在“堅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方針的指導下,黨中央下決心加快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步伐。這將使我國地區經濟結構發生重要變化,與此相適應,將逐步形成地區經濟協調發展的新格局,併為最終實現全國的共同富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單於廣.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走勢與趨向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