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08个条目

勞動協作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勞動協作

  勞動協作是指對有聯繫的勞動活動所進行的統籌安排,是勞動者在一定生產條件下的協同勞動。

  企業的勞動協作,就是採用適當的形式,把從事各種局部性工作的勞動者聯合起來,共同完成某種整體性的工作。

  馬克思《資本論》中指出: “許多人在同一生產過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聯繫的生產過程中,有計劃地一起協同勞動,這種勞動形式叫做協作。”企業有分工,就要有協作。協作是分工不可缺少的條件,分工越細,越需要加強協作。通過協作不僅可以提高個人生產力,而且可以創造出一種新的生產力,這種生產力本身必然是集體力。協作以分工為前提,而分工又以協作為條件,在分工的基礎上協作,在協作原則下進行分工。分工和協作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勞動協作的要求

  1、儘可能地固定各種協作關係,併在企業管理制度中,對協作關係的建立、變更,解除的程式、方法,審批許可權等內容作出嚴格規定;

  2、實行經濟合同制

  3、全面加強計劃、財務、勞動人事等項管理,借用各種經濟杠桿和行政手段,保證協作關係的實現。

  勞動協作的形式:簡單協作、複雜協作。

企業勞動協作的形式

  勞動協作分為兩種:以簡單分工為基礎的協作是簡單協作,而以細緻分工為基礎的協作是複雜協作。

  簡單協作的勞動者無詳細分工,只是一起合作完成一項工作,如搬運重物、挖溝等。簡單協作是一種結合的勞動,它使勞動者擺脫了個人局限性.從而創造了一種新的社會勞動生產力,它同單個勞動者力量的機械總和存在本質上的區別。因為結合勞動能擴大勞動的空間範圍,縮短完成工作的時間,並能在較小的空間範圍內,使相互聯繫的生產過程靠攏,生產資料聚集,容納較多的勞動者,從而節約勞動資料,降低生產成本。複雜協作是建立在較為細緻的分工上的協作。

  複雜協作是把生產過程中的各種操作分解並交給若幹人,每人只負責一部分操作,全部操作由若幹操作者同時進行,成果則是這個以分工為基礎的聯合體的勞動產品。在複雜協作的生產機構中,每個勞動者只是這個機構的一個部分。複雜協作所特有的優越性是使勞動專業化,工具專門化,在勞動方式、勞動組織方面發生了重大變化,更有利於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熟練程度。企業勞動協作的形式,一般分為企業之間的協作和企業內部的協作。從協作範圍上看,有空間範圍的勞動協作和時間範圍的勞動協作。

勞動協作的意義

  首先,協作體現了生產組織的平均勞動力,對工人的管理提供了標準。

  馬克思認為,物化價值的勞動,是社會平均性質的勞動,也就是平均勞動力的表現。但是平均量始終只是同種的許多不同的個別量的平均數。在每個產業部門,個別工人都同平均工人多少相偏離。這種在數學上叫做“誤差”的個人偏離,只要把較多的工人聚集在一起,就會互相抵消,歸於消失。馬克思引用了艾德蒙·伯克的研究給予說明,伯克認為,“由於體力、技巧和勤勞的差別,一個人的勞動價值同另一個人的勞動價值有很大的差別。僅是根據我的仔細觀察,我完全可以肯定,任何五個人共同提供的勞動量和我所說的那種年齡的其他五個人所提供的勞動量是相等的。這就是說,在這五個人中,一人具備優等工人的一切特質,一人是劣等工人,其他三人是中等,接近優等工人或劣等工人。所以,即使在五個人這樣小的隊伍中,也能發現任何五個人所能提供的全部總量。”明顯的是,同時雇用的許多工人的總工作日除以工人人數,本身就是一天的社會平均勞動。例如,假定一個人的工作日是12小時。這樣,12個同時雇用的工人的工作日就構成144小時的總工作日,雖然這12個工人中每個人的勞動都多少偏離社會平均勞動,因而每個工人做同一件工作所用的時間有多有少,但是每個工人的工作日作為144小時總工作日的十二分之一,都具有社會平均性質。如果一個工人生產一種商品所花的時間顯著地超出社會必需的時間,他的個人必要勞動時間顯著地偏離社會必要勞動時問或平均勞動時間,那末,他的勞動就不能當作平均勞動;他的勞動力就不能當作平均勞動力。因此,要有一定的最低限度的勞動能力作為前提。資本主義生產找到了衡量這個最低限度的辦法,從而使價值增值規律的實現成為可能。

  其次,協作使勞動過程的物質條件發生革命。

  容納許多人做工的廠房、儲藏原料的倉庫、供許多人同時使用或交替使用的容器、工具、器具等,總之,有一部分生產資料,現在是在勞動過程中共同消費的。生產資料的共同消費對於生產活動有很大意義,如降低成本、提高生產資料的使用效率等,例如,2O個織布工人用2O台織機勞動的房間,必然比一個獨立織布者帶兩個幫工做工的房間大得多。但是,建造一座容納2O個人的作坊比建造10座各容納兩個人的作坊所耗費的勞動要少,因此,大量積聚的並且共同使用的生產資料的價值,不會和這些生產資料的規模及其效果成比例地增加。因此,不變資本的價值組成部分降低了,而隨著這部分價值的量的減少,商品的總價值也降低了,其結果和商品的生產資料的生產變得便宜時所產生的結果一樣。協作性的共同勞動使生產資料得到節約,這隻是由於許多人在勞動過程中共同消費它們的結果。

  馬克思認為,生產資料的節約要從兩方面去考察。一方面,它使商品便宜,從而使勞動力的價值下降。另一方面,它改變剩餘價值同全都預付資本,也就是同資本的不變組成部分和可變組成部分的價值總額之間的比例。

  第三,協作強化了勞動競爭,創造了新的生產力。

  “許多人在同一生產過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聯繫的生產過程中,有計劃地一起協同勞動”,這種協作性的勞動形式為什麼能夠強化勞動競爭,創造新的生產力呢?

  (1)產生了組織系統的整體的結合力。

  通過協作勞動,不僅提高了個人生產力,而且創造了一種生產力,這種生產力本身必然是集體力。馬克思首先舉例說明瞭其中的道理。他說,一個騎兵連的進攻力量或一個步兵團的抵抗力量,與單個騎兵分散展開的進攻力量的總和或單個步兵分散展開的抵抗力量的總和有本質的差別,同樣,單個勞動者的力量的機械總和,與許多人手同時共同完成同一不可分割的操作所發揮的社會力量有本質的差別。在這裡,結合勞動的效果要麼是個人勞動根本不可能達到的,要麼只能在長得多的時間內,或者只能在很小的規模上達到。

  (2)群體的社會化勞動形式,激發了競爭力。

  馬克思認為,在大多數生產勞動中,單是社會接觸就會引起競爭心和特有的精力振奮,從而提高每個人的個人工作效率。如前例所說,12個人在一個144小時的共同工作日中提供的總產品。比12個單干的勞動者每人勞動12小時或者一個勞動者連續勞動l2天所提供的產品要多得多,馬克思從哲學的層面對這種現象做出一個解釋,他說,這是因為人即使不象亞里士多德所說的那樣,天生是政治動物,無論如何也天生是社會動物。在社會性的組織中,許多人同時協同完成同一或同種工作,但是每個人的個人勞動,作為總勞動的一部分,仍可以代表勞動過程本身的不同階段。由於協作,勞動對象可以更快地通過這些階段。馬克思認為,勞動者在同一時間做同一或同種工作這種最簡單的共同勞動形式,即使在最發達的協作形態中也起著重大作用。如果勞動過程是複雜的,只要有大量的人共同勞動,就可把不同的操作分給不同的人,因而可以同時進行這些操作,就可縮短製造總產品所必要的勞動時間。

  (3)協作勞動能夠完成生產中的緊迫任務。

  馬克思說,在許多生產部門都有緊急時期,即由勞動過程的性質本身所決定的一定時期,在這些時間內,必須取得一定的勞動成果。短促的勞動期限可以由在緊要關頭投人生產場所的巨大的勞動量來補償。在這裡,能否不失時機地獲得成果,取決於是否同時使用許多結合的工作日,成效的大小取決於勞動者人數的多少;但是這種人數總比在同樣長的時間內為達到同樣的效果所需要的單個勞動者的人數要少。

  (4)協作勞動影響著生產規模。

  一方面,協作可以擴大勞動的空間範圍,因此。某些勞動過程由於勞動對象空間上的聯繫就需要協作。例如排水、築堤、灌溉、開鑿運河、修築道路、鋪設鐵路等等。另一方面,協作與生產規模相比相對地在空間上縮小生產領域。在勞動的作用範圍擴大的同時勞動空間範圍的這種縮小,會節約非生產費用,這種縮小是由勞動者的集結、不同勞動過程的靠攏和生產資料的積聚造成的。和同樣數量的單干的個人工作日的總和比較起來,結合工作日可以生產更多的使用價值,因而可以減少生產一定效用所必要的勞動時間。

  關於勞動協作,馬克思作了一個十分重要的結論性的概括,這個概括,對於揭示協作勞動的本性,對於理解管理為什麼是一種生產力,對於理解技術在人類社會勞動中的作用,都有突出的意義。馬克思指出,“不論在一定的情況下結合工作日怎樣達到生產力的這種提高:是由於提高勞動的機械力,是由於擴大這種力量在空間上的作用範圍,是由於與生產規模相比相對地在空間上縮小生產場所,是由於在緊急時期短時間內動用大量勞動,是由於激發個人的競爭心和集中他們的精力,是由於使許多人的同種作業具有連續性和多面性,是由於同時進行不同的操作,是由於共同使用生產資料而達到節約,是由於使個人勞動具有社會平均勞動的性質,在所有這些情形下,結合工作日的特殊生產力都是勞動的社會生產力或社會勞動的生產力。這種生產力是由協作本身產生的。勞動者在有計劃地同別人共同工作中,擺脫了他的個人局限,併發揮出他的種屬能力。”

  第四,協作勞動改變了對工人的指揮方式。

  馬克思認為,較大量的生產資料積聚在單個資本家手中,是雇佣工人進行協作勞動的物質條件,而且協作的範圍或生產的規模取決於這種積聚的程度。

  馬克思指出,“一切規模較大的直接社會勞動或共同勞動,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揮,以協調個人的活動,並執行生產總體的運動——不同於這一總體的獨立器官的運動——所產生的各種一般職能。一旦從屬於資本的勞動成為協作勞動,這種管理、監督和調節的職能就成為資本的職能。這種管理的職能作為資本的特殊職能取得了特殊的性質。”馬克思的這一思想,比管理過程學派的同樣思想提前了4O年。在馬克思看來,起初,資本指揮勞動只是表現為工人不是為自己勞動,而是為資本家,因而是在資本家的支配下勞動 隨著許多雇佣工人的協作,資本的指揮發展成為勞動過程進行本身所必要的條件,成為實際的生產條件。現在,在生產場所不能缺少資本家的命令,就像在戰場上不能缺少將軍的命令一樣。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特征是規模巨大。由於機器在生產中的廣泛應用,許多大型的工礦企業涌現出來,伴隨新技術的不斷出現和技術革新過程的迅猛發展,生產過程自動化、連續性以及大規模成為資本主義生產的主要特征。生產規模的巨大,不僅意味著機器等大型生產工具構成工廠和企業生產活動的主體,也意味著資本傢具備了兩種巨大的發展生產的能力。其一是他們擁有了大量的資本,從而有可能雇佣大量工人;其二是他們有能力開闢新的市場,把自己生產的產品銷售出去。產品銷售又會推進生產,就有必要雇佣更多工人。勞動工人的大量聚集自然產生對工人勞動的管理、監督和調節問題,產生指揮問題。

  對於資本家來說,他組織生產的動機和目的,當然是使資本儘可能多地自行增值,也就是儘可能多地生產剩餘價值。隨著同時雇佣的工人人數的增加,勞資雙方的對立和矛盾加劇,因此,資本家為壓制這種反抗所施加的壓力也必然增加。

  以上兩個方面的理由決定了資本家的管理,不僅是一種由社會勞動過程的性質產生並屬於社會勞動過程的特殊職能,它同時也是剝削社會勞動過程的職能,因而也是由剝削者和他所剝削的原料之間不可避免的對抗決定的。同樣,隨著作為別人的財產而同雇佣工人相對立的生產資料的規模的增大,對這些生產資料的合理使用進行監督的必要性也增加了。

勞動分工與勞動協作的關係

  勞動能夠分工與勞動協作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二者之間具有密切的關係:

  (1)勞動分工是協作的基礎,勞動協作是分工的前提。

  (2)勞動分工必然要求廣泛的社會協作,搞好勞動協作是勞動組織工作的關鍵環節。

  (3)建立在勞動分工基礎上的協作,能夠創造一種新的集體生產力。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Dan,泡芙小姐,Yixi,连晓雾,方小莉,寒曦,酒窝无酒.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勞動協作"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