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核查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事實核查、事實查核(Fact checking、Fact check)
目錄 |
事實核查(英語:Fact checking)是指針對非虛構作品中聲稱是事實的內容,為了確認真實性及正確性而進行確認。事實核查可能是在作品發佈或是以其他方式公開之前進行查核,也可能是在作品發佈後進行查核。
作品發佈之前的事實核查,目的是為了避免錯誤,使作品得以發佈(也有可能因為內容不實或不符合其他準則而不予發行)。作品發佈後的事實查核多半會有一份有關不准確內容的文字報告,有時也會針對其不准確程度,由檢核單位以可視化圖像的方式進行說明(例如華盛頓郵報Fact Checker提出的Pinocchios指數,或是PolitiFact(英語:PolitiFact.com)的TRUTH-O-METER)。在信息時代,事後的事實查核已擴展到公開陳述、影音等來源。而事前的事實核查則多是為了對外出版,例如新聞媒體。
事實核查制度,是指一些媒體為了確保所刊載、發佈的事實準確無誤,而設立專門的事實核查部門和專業的“事實核查人”(Fact-Checker),以便對媒體的內容生產進行嚴格的把關與管理。該制度於20世紀20年代在美國興起,最先引入該制度的是《時代周刊》和《紐約客》。事實核查制度有利於有效保障新聞客觀性和新聞專業主義精神,提高媒體公信力,並且能夠保證新聞產品的高質量,滿足競爭需要。但目前該制度仍然存在困境,例如核查工作仍以吸引受眾為隱含邏輯,隱含立場偏向;核查制度一定程度上是對新聞可信度降低的縱容等。
西方媒體事實核查新聞的一般操作流程:在記者的新聞稿件公開發表之前,由若幹事實核查人員對其在專業知識、消息源引語、相關背景等方面,通過結合核查員自身的專業所長,查閱檔案資料、與採訪對象或記者進行再次溝通和確認等多種方式,事無巨細地進行核查工作,以避免公開發表的新聞報道中出現事實性錯誤。
事實核查的類型和模式[1]
政治事實核查:一般由第三方監督機構負責,主要對政客和其他公眾人物的公開發言進行雙重核查。
編輯事實核查:由編輯團隊內部負責,編輯部在信息發佈前對報道進行雙重核查。編輯部事實核查通常會遵循以下幾種模式:
雜誌模式:一種由作者、編輯或文字編輯以外的人負責的核查制度,即反覆核查報道中的每一個事實,包括單個事實和較大的論點或敘事弧。事實核查員可能會參考記者的信息源和以及新的消息來源,甚至包括最新的採訪。使用這種模式的報道包括:
1、具有多重來源的長篇文章,包括多個採訪。
2、指控科學家不當行為、欺詐行為或利益衝突的任何長度的文章。
3、包含多種元素的單一主題,這些元素則包括解釋者、專家問答、信息圖表和照片。
4、敘事性的播客系列。
5、使用雜誌模式在媒體上發佈的任何新聞報道。
報紙模式:在該模式的核查系統中,記者負責確認他們自己報道中出現的每個事實;編輯部的編輯和文字編輯,可能會進行抽查。使用此模型的故事類型包括:
1、來自可靠信源的最新信息。
2、基於緊急禁令最新研究的快速新聞項目。
3、簡短且經久不衰的服務短文。
4、快速的介紹。
5、由獨家記者撰寫的新聞報道。
6、播客或廣播節目中的新聞綜述。
7、使用報紙模式在媒體上發佈的任何新聞報道。
混合模式:新聞編輯部根據新聞報道類型選取相對應模式的核查系統。較長且複雜的文章通常採用雜誌模式;簡短且時新的文章則採用報紙模式。
編輯的事實核查成功地闖入更多公眾的視線之中,甚至是好萊塢影片之中,如:《燈紅酒綠》(1988年)、《幾近成名》(2000年)和《欲蓋彌彰》(2003年)。之後的2018年,根據2012年出版的《 事實的壽命》所改編的與事實核查相關的話劇在百老匯上演。
雖然很難找到關於新聞業事實核查的硬數據,但2018年,在與一個研究小組和一名事實核查員的合作中,我們為MIT的KSJ項目撰寫了一篇關於科學新聞實踐的報告。
該報告綜合了有關編輯、事實核查員、記者、新聞學教授的91次採訪和301次調查,發現只有34%的科學報道機構使用專門的事實核查員。
該報告還闡明瞭事實核查的三種現代模式。在雜誌模式中,事實核查員的職位通常和作者和記者、編輯和文字編輯有一定區分。事實核查員對即將發佈的文章中所有內容進行核查,其中包括個別事實和整體大局。而對於報紙模式,事實核查員可能會問:敘事是否合理?它是否在某種程度上掩蓋了真相?證據是否支持該論點?是否存在遺漏的錯誤?為了確認分散的事實,以及這些事實是如何聯繫在一起的,事實核查員會仔細檢查作者的原始材料,並可能重新訪問出現在文章中的人。事實核查員經常會從中發現新的信息源,以幫助證明或反駁文章的觀點。
如今,雜誌模式不只用於印刷雜誌。這種方法在各種媒體,如:印刷雜誌、數字雜誌、播客再到視頻中都很常見,特別是對於長篇和複雜的報道,包括記敘文、長篇文章、系列文章、調查,以及具有法律敏感的任何長度的新聞報道。
很多出版物沒有事實核查員去做這項工作,但這並不意味著這些出版物是不經過核實就發佈的。相反,他們更有可能採用報紙模式,由記者反覆核實自己的事實。這種模式也是安全有效的。當編輯們認為文章內容不太準確時,他們會主動回頭檢查。文字編輯在這種情況下也會去檢查包括拼寫、標題和地理位置這類的基本事實。但這個過程不一定是逐行進行或系統化的。這些過程將取決於記者,由他們去保證核查過程的準確性。
顧名思義,報紙模式是大多數報紙所共有的。但它也存在於其他媒體中,如:廣播、電視以及一些簡短的線上新聞。
總的來說,雜誌和報紙模式都有各自的優勢。雜誌模式可以幫助您察覺到報紙模式無法發現的錯誤。雖然沒有人,包括記者群體是真正客觀的。但如果有一個單獨的人進行事實核查,那麼就可以增加不同的和懷疑的眼光,來幫助新聞報道逐漸接近客觀。一般來說,事實核查員不會像作者那樣對文章投入個人感情。額外人員進行核查可以減少更正的次數,這同時也會減少報道可能涉及的法律責任。
但是雜誌模式需要耗費更多的金錢和時間。然而報紙模式對大多數新聞報道來說,則不會花費那麼多資源。所以對於一些無需巨大投資的簡短報道是非常有益的。這個模式會更加靈活,這就意味著突發新聞和快節奏的新聞報道可以以更快的速度進行發佈。
為了適應數字出版和現代新聞業財務的不確定性,越來越多的出版物開始採用混合模式進行事實核查。在混合模式中,對時間敏感或簡短的新聞報道會採用報紙模式,而一些更複雜的文章則會用雜誌模式。混合模式使得出版物將事實核查的資源進行最合理的分配,這樣就讓記者騰出更多時間去應對突發新聞。
事實核查的意義和有效性[2]
第一種情況,部分公眾可能並不相信對虛假信息的糾正,反而保持他們對虛假信息的信念,甚至發生“逆火效應”,更加確認之前的錯誤認知,這或許源於人們認知上的“確認偏誤”;第二種情況,即使錯誤信息已經被事實核查新聞有效糾正,並且已經失去了人們的信任,但它們依然會產生持續的效果,繼續形塑人們的態度,從而產生“信念回聲”。事實上,當人們接觸到新信息時,會通過構建心智模型來解釋該信息。即使該信息不再被人們相信,這種心智模型也可以持續存在並影響人們的態度和對相關信息的評估。比如說,您看到一則“某餐廳食品衛生出現問題”的消息,兩天後又接觸到“該信息為造假”的事實核查結論。此時,或許您已經確認這家餐廳的食品衛生並無大礙,但是之前接觸虛假信息時所形成的推論——這不是一家靠譜的餐廳——仍然存在於潛意識之中,所以在很大概率上您依然不會將這家餐廳作為自己的就餐選擇。
可見,我們並不能做出這個判斷:因為事實核查新聞提供了最接近“真相”的事實,它便可以成為各種“後真相”癥候的解藥。悉尼大學政治學教授科林·懷特認為,“後真相”涉及到“生產領域”與“接收領域”兩個方面。生產領域的各種亂象,如政治家的謊言、編造事實甚至胡說等等,並不新鮮。“後真相的生成不是在生產領域,而在接收領域”,“謊言、廢話從來都是政治的一部分,改變的是公眾如何回應它們”。“後真相”並非否定真相的存在,只是公眾並不將學者、媒體等傳統的真相認定者提供的事實視作真相,而傾向於選擇那些與其立場和偏好一致的信息並將其視作真相。
那麼,事實核查新聞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嗎?當然不是。對於我們普通公眾而言,當我們知曉在眾聲喧嘩的信息世界中還存在這樣一種對真實的嚮往和努力,我們是否可以給予事實核查更多的關註,並將其作為自己分辨真假的得力助手?如果我們意識到事實的重要性,願意剋服自身偏見,跟隨事實核查新聞經歷一次次以事實為依據的認知之旅,我們就更有可能在事實層面達成共識。在此基礎之上,不同群體間的對話甚至認同是否就更有可能實現呢?
當然,對於事實核查,我們依然不能輕信盲從:檢視其證據是否可靠,論證邏輯是否合理……對事實核查的核查也是很有必要的。要知道,任何時候,獨立的批判性思維都是我們對抗假新聞的最佳武器。
事實核查怎麼查[2]
這些事實核查項目儘管在選題範圍、核查對象等方面各有差異,但是基本都遵循相似的核查模式:首先,選擇具有一定關註度和相當誤導性的事實性聲明進行核查。核查的對象必須是可驗證的事實,而非觀點。比如,“丹麥暫停新冠疫苗接種”就是一個可以被核查的事實性聲明,而觀點性說法則無法核查,如“雞肉不好吃,雞湯很好喝”;接下來,從能夠找到的最佳信源搜集相關證據並運用科學方法展開分析,如權威機構發佈的統計數據、上市公司的信息記錄、經過同行評議的學術論文等等,有時也需要直接聯繫提出相關說法的當事人或組織;在分析上述事實證據時也經常使用數據挖掘、統計等社會科學方法。最後,完成事實核查的報道文本,用找到的證據來對比被核查的說法,提供核查結論。相對於傳統新聞而言,事實核查新聞表現出更高的透明度,不僅會在報道文本中直接披露核查思路和過程、清晰呈現核查依據,並且會在文中附加可以追溯的鏈接,供讀者自行核實判斷。
事實核查新聞沿襲了傳統媒體內部的“事實核實”的核心理念——對事實的推崇以及對新聞真實性的追求,以一種最直接的方式向虛假信息發起挑戰。從理論上講,以“真實”對抗“虛假”,勝負幾乎不言自明。然而在現實中,事實核查新聞儘管在“糾錯”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卻依然被部分人群所抵制——假新聞對人們所產生的影響比我們想象的要深遠得多。
事實核查過程[1]
基於雜誌模式的事實核查理想化過程如下:
1、作者和編輯敲定報道
當然,這並不是出版物的最終版本。但是,當涉及到整體結構和報道來源時,該版本是能夠用來接受審查的版本。也就是說他們不會對該版本進行標題更換、結構變動、增加報道,或是對其進行任何重大的改變。
2、作者對報道進行註釋並將該副本發送給事實核查員
為了確保事實核查過程順利進行,作者必須為核查人員提供明確的報道路線圖。第一步是對最終版本的副本做註釋。大多數草稿會由Microsoft Word和Google Docs進行撰寫,這意味著作者可以使用腳註和批註進行註釋。但無論採取哪種方式,作者都需要運用這些方法去註釋每一個被引用事實的來源,如:專家或目擊者的聯繫方式;訪談記錄的描述和名稱、副本、期刊文章和電子郵件;書籍或其他印刷物的標題;以及重要網站的連接(但更推薦使用截圖或PDF形式,因為網站可能會進行更改)。註釋的內容越詳細越好。如果一句話來自於採訪錄音,作者則應該標明時間點;如果該內容來自於一本書,作者應該提供相關的頁碼。
3、作者向事實核查員提供信息源
下一步是標明來源。對大多數信息源來說,作者應該提供與註釋中的引文相對應的文件(而對於除此之外的人員信息,提供聯繫方式即可)。如果材料不涉及到敏感信息,作者可以通過電子郵件或是Dropbox等文件共用服務進行發送。如果信息源涉及到敏感信息,作者可以使用密碼對文件進行保護及加密。若材料特別敏感,它包括舉報人的文件和身份證明。那麼作者可以將儲存文件的硬碟或筆記本電腦進行郵遞,並要求禁止將文件傳輸到有互聯網連接的電腦上。
4、事實核查員進行事實核查
事實核查員至少要通讀一遍文章,然後再逐行精讀,並根據信息來源核查每一個事實。這可能需要和專家以及其他出現在報道或作者註釋中的人進行通話。事實核查員還需要評估備份材料的質量,並根據核查需要決定是否需要尋找新的信息源。
5、事實核查員提出修改意見
事實核查員向作者、編輯提出相關的修改建議。在許多新聞媒體中,事實核查員只會簡單地使用Microsoft Word或Google Docs中的跟蹤變更(修訂)和批註來標記更改以及提供上下文。(意外情況:如果事實核查員遇到了重大問題,他們核查到一些會破壞報道前提的錯誤信息,或是抄襲的證據,他們需要立刻與編輯溝通而不是進行批註。)
6、審查
編輯或作者,又或者是兩者一同審查被提出的修改部分。他們會需要會與事實核查員進行反覆的討論,從而協商出一個更為準確的措辭,並共同評估不同的信息來源。例如,事實核查員可能會傾向於使用一些更具專業性的辭彙,而作者則可能會提倡使用一些通俗易懂的辭彙。那這時團隊就必須決定出哪個辭彙才是最適合讀者的。又或是當作者使用一項研究來支持一個觀點,而與此同時,事實核查員發現了與該研究結果相矛盾的其他可靠研究。在這種情況下,團隊要決定如何解決文章中的這些不確定性,或者某些研究成果是否值得被引用?要知道,這些作者間可能會存在嚴重的利益衝突。
7、進行修改
一旦所有人對事實達成共識,那麼事實核查員或編輯就會對文件進行最終修改。但如果存在分歧,通常是由編輯負責做出最終決定。
報紙模式可能是較長的雜誌模式的縮短版本,但是該模式並沒有專門的事實核查員。在這個模式中,作者和編輯通常會敲定一個故事。而編輯需要對各種說法和信息源進行斟酌,以確保作者使用的是可靠的證據。之後文章會被遞交給文字編輯,由他們對基本信息進行簡單的事實核查。
為了建立事實核查完整體系,作者可在報道和寫作環節加入實施核查的步驟。例如,作者在將內容寫進報道前,尤其是這些內容是報道的關鍵前提時,要儘量使用可靠的信息源對信息進行核實。其次,作者應該在報道完成後預留時間以進行逐行審閱,仔細檢查每個事實的來源。
混合模式融合了適用於短篇文章較短的報紙流程(適用於簡短或時效性強的文章)和深度的雜誌模型(適用於長篇的、敘事性的和具法律敏感度的報道)。
建立一個事實核查系統的關鍵步驟[1]
如果您確定好建立一個雜誌式或混合式的事實核查系統,以下是一些關鍵步驟:
1、確保團隊中的每個人包括自由撰稿人都瞭解報道的編輯過程,以及事實核查是如何以及何時進行的。
2、提醒您的作者包括自由撰稿人,您將會對從他們那裡收集的材料進行事實核查。實際上很多出版物在其與自由撰稿人的合同中會涵蓋此信息。
3、為您的事實核查員提供明確的指導方針。(一些出版物有相應的內部文件,而部分出版物則不願保留書面說明。)
4、確定您遵循的是雜誌型還是混合型。如果是後者,請指定出哪些類型的報道是屬於雜誌型或報紙型的。
5、雇用事實核查員,無論是正式員工或是自由撰稿人。
6、將事實核查納入您的出版時間表。
7、不僅要對報道的文本進行核查,而且要對您發佈的所有內容進行事實核查,包括標題和副標題、照片和說明、插圖、信息圖表和視頻剪輯。
8、如果您決定繼續遵循報紙模式,那麼請確保您團隊包括自由撰稿人已經瞭解該模式的過程和期望達到的效果。如果可能的話請給您的作者一些時間,讓他們在報道發表前能對作品進行事實核查。
事實核查的台前臺後[2]
作為一項行業規範,“事實核查(fact check)”的理念與實踐在新聞業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在傳統媒體時代,事實核查主要表現為“事前核查”和“內部把關”,藉助記者對信源的“雙重查驗”和編輯的文獻調閱、回訪等方式在新聞發佈之前完成。除了將“事實核查”納入新聞生產的常規流程,不少媒體還設立了專門的事實核查部門:美國《時代》周刊在上世紀20年代率先成立了事實核查部;五六十年代,歐洲國家如英國、德國、法國的媒體也紛紛設立事實核查部門。這些專職的事實核查員不僅審閱報道文本,也會與報道中的受訪者再次聯繫來查驗新聞中事實的準確程度。
伴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傳統的閉合、單一的新聞生態逐步走向開放與多元。這種去中心化、流動性的混雜媒介系統不僅帶來了豐富多元的信源和信息,也滋生並廣泛傳播了大量的虛假信息。面對真偽難辨、複雜混亂的“後真相”圖景,事實核查開始從“後臺”走向“前臺”,從“事前審定”轉向“事後鑒別”,從新聞從業者核查轉向多元主體的共同參與,並形成了一種獨立的新聞樣態——事實核查新聞(fact-checking journalism):對已發佈的新聞和重要言論進行事實核查之後再發佈出來的新聞。核查的對象為已經發佈的、具有一定關註度和影響力的新聞報道或公開言論。如果說傳統的“事實核查”更加關註新聞報道本身的準確性,比如記者的引用是否準確等,那麼“事實核查新聞”關註的則是那些“聲稱的事實”的“真偽”性質。
這種事實核查新聞被視為近年來新聞實踐中最重要的創新之一,鮮明地體現出數字時代新聞生產的網路化、社會化的特點:過去十年,越來越多的媒體、高校和公眾參與到“事實核查新聞”的行動之中,各種事實核查項目在全球遍地開花。根據杜克記者實驗室的統計,從2014年到2021年,全球活躍的事實核查組織從122個增長至341個,覆蓋全球一半國家。在國內,事實核查項目也相繼出現:有的隸屬於機構媒體,如“澎湃明查”;有的為社交平臺所發起,如“騰訊較真”;也有的得益於高校新聞傳播專業的推動,如南京大學的“NJU核真錄”;還有的基本依靠公眾的自主參與,如“有據核查”“反海外謠言中心”等。
國外新聞媒體中的事實核查[3]
傳統媒體展開事實核查的初衷主要是針對大選,其主要的核查內容即是對政治人物的言論進行核查。隨著核查範圍的擴大,事實核查進而演變為其固定的欄目。
1.BBC:成立專門欄目與專業團隊
在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期間,BBC針對當時的謠言製作了深度報道內容併發布在其子品牌Reality Check上,引發了較大的關註。之後,Reality Check逐步擴大事實核查範圍,並定期對可疑事件進行專業核查,進而成為BBC固定的事實核查欄目,併在BBC新聞頻道、BBC世界電視等多個頻道中播出。
在2017年初,BBC在新聞編輯室的核心部門成立了專業的新聞核查團隊。目前這個團隊總共有6人,未來將擴充至12人。團隊的主要工作職責是篩選虛假新聞,包括那些未經證實的消息,和不太容易分辨的虛假消息等。這一舉動進一步確立了BBC在事實核查領域的地位。
2.《華盛頓郵報》:設置匹諾曹指數,推出事實核查客戶端
《華盛頓郵報》的Fact Checker專欄創辦於2007年9月,其創立初衷是為了對2008年的美國總統大選進行事實核查。Fact Checker依托於《華盛頓郵報》的網站,在每周日都會刊登事實核查的文章,是傳統媒體中在事實核查新聞方面的典範。
該欄目主要核查的內容是政治人物的言論,為此還專門推出了“匹諾曹指數”(The Pinocchio Test)作為衡量政治人物言論不實程度的標準。因為匹諾曹這一虛擬人物形象的特點,匹諾曹的個數可以生動直觀地代表說謊的嚴重程度。其等級劃分從1個匹諾曹到4個匹諾曹依次增加。1個匹諾曹主要指選擇性陳述,言論可以被認為“基本真實”(mostly true);2個匹諾曹指在事實方面有明顯遺漏或誇張,運用了一些誤導性的文字游戲,言論可以被認為“半真實”(half true);3個匹諾曹是指存在重大的事實錯誤或明顯的矛盾,言論可以被認為“基本失實”(mostly false);4個匹諾曹則是代表彌天大謊。除了這四個等級之外,針對一些過於複雜的議題或是政治人物言行“前後矛盾”等特殊情況,該欄目還設置了“無法判斷”的標簽。
而《華盛頓郵報》除了Fact Checker專欄之外,還推出了一款事實核查客戶端——Truth Teller。這個APP利用機器人和網上資料庫,只需用戶將視頻片段上傳或錄入其中,就能通過已有的資料庫來對視頻中的言論進行即時的事實核查。
3.《坦帕灣時報》:創辦PolitiFact項目並榮獲普利策獎
《坦帕灣時報》(Tampa Bay Times)隸屬於傳媒教育機構波因特學院(Poynter Institute),其於2007年創辦新聞事實核查研究的代表性項目——PolitiFact項目。該項目在其創辦後的短短兩年內就獲得了普利策新聞獎,是首例獲得該獎的網路媒體。
該項目創辦的初衷與Fact Checker一樣,也是針對2008年美國大選期間的政治言論進行辨別和核查,以此來鑒別政治假新聞。與“匹諾曹指數”類似,PolitiFact也制定了“真實性測量儀”(Truth-O-Meter)的六級量表來對政治言論進行評價。在該量表中,六個級別分別是“真實”(true)、“基本真實”(mostly true)、“半真實”(half true)、“基本失實”(mostly false)、“失實”(false)、“完全失實”(pants on fire)。除此之外,PolitiFact還自創了一致性測量儀(The Flip-O-Meter)、諾言測量儀(The Pledge-O-Meter)等測量工具。
PolitiFact對言論進行核查的流程是,先由一位作者對政治人物的言論進行調查,並寫出一篇真偽核查文章。之後,由一個至少由3人組成的團隊對該文章進行審核,並最終給出言論的真實性測量結果。PolitiFact的新聞事實核查的原則可以總結為五個方面:透明(Transparency)、公正(Fairness)、徹底(Thoroughness)、獨立(Independence)、問責制(Accountability)。
PolitiFact在之後還開辦了“PunditFact”欄目,專門核實專家、專欄作家、博客作者、政治分析家、脫口秀主持人與嘉賓及其他媒體人物的事實性言論。PolitiFact的影響力在美國進一步擴大,並陸續與多家媒體建立合作關係。
在移動社交時代,互聯網成了虛假新聞的“重災區”。互聯網中的信息交換具有時域性、互動性、成本低、形式多樣等特點,而這正是虛假新聞產生的溫床。例如,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候選人希拉里的“郵件門”事件在Facebook上迅速蔓延並持續發酵。雖然之後經證實這隻是假新聞,但此謠言的負面影響卻持續存在。如果說老牌媒體的事實核查是為了維持新聞業的專業,那麼互聯網巨頭們則不得不進入事實核查領域,以解決自身面臨的虛假新聞這一難題。
1.Facebook:與第三方機構合作,推出事實核查功能
為了應對假新聞,Facebook允許用戶舉報和標記不准確的新聞。但是毫無疑問,這對於Facebook來說遠遠不夠。所以其展開了以下幾項動作:一是通過內容自動識別技術在網上清除虛假信息,降低可疑新聞的推送頻率。二是在用戶瀏覽“有爭議內容”的新聞時,給出明確提示。併在用戶點擊虛假新聞下方的闢謠提示鏈接時,為其推送被標記的爭議內容以及該新聞的源鏈接。三是積極與第三方事實核查機構合作。2017年初,Facebook開始與國際事實核查原則的簽署者——Poynter展開合作,來識別Facebook上的假新聞。四是加入了聚集了80多家媒體的First Draft Partner Network聯盟平臺。這80多家媒體將一同為怎樣發現、證實和發佈來自社交網路的內容提供實用和倫理方面的指導。
2.谷歌:提供新聞自動分級,推動新聞內容核查
谷歌新聞(Google News)於2016年年初在新聞應用中設置了“本地來源”(local source)標簽,通過地理位置的定位,幫助公眾搜索附近的新聞,以便更準確地核查新聞的真實性。2016年年底,谷歌在新聞應用中增加“事實檢查”(fact check)標簽,重點標註那些經過專業事實核查機構調查過的虛假報道。
除此之外,谷歌還通過與第三方的合作,在瀏覽器的擴展程式中提供新聞的自動分級功能。其將新聞分級為綠色(真實)、黃色(待查)和紅色(虛假)等級別。這樣仔細的劃分,其目的還是為了更準確地確定信源。
而為進一步推動事實核查新聞的發展,谷歌新聞實驗室還與尼曼新聞實驗室、皮尤調查中心等著名媒介研究機構合作,不斷扶植媒體創業項目。其中FirstDraft項目於2015年11月上線,其主要以專業媒體為服務對象,提供搜索、核查信源的相關知識與工具。
(三)“社交媒體時代通訊社”:Storyful
與前兩者不同,Stroyful在事實核查領域中開闢出一條成功的商業化道路。Stroyful以事實核查為核心業務,專門針對用戶在社交媒體上發佈的內容展開核查。通過核查普通用戶上傳的內容,建立起素材提供者的資料庫。媒體用戶可以通過該網站獲取經過核驗的素材提供者的信息,在得到允許後便可在正式的新聞稿中使用。通過對自媒體的熱點內容進行事實核查,Stroyful將非職業記者、傳統媒體和受眾串聯了起來。目前,路透社、《紐約時報》、BBC等多家知名媒體都已經成為Stroyful的註冊用戶。
Storyful網站為進行事實核查專門研發了兩種信息監測工具——Newswire和Truthy 系統。Newswire主要針對圖片和視頻內容,其可以對Twitter、Facebook、Youtube、Instagram等新媒體上的UGC內容進行實時監測。Newswire會先將抓取到的熱點素材推送給人工核查團隊,然後由人工核查員進一步對內容作出研判。之後,人工團隊會藉助技術手段對視頻、圖片的真偽進行核實。在確定其真實性之後,Stroyful會與信源聯繫,根據後者回覆的情況,為圖片或視頻貼上“事實清晰”“等待回覆”“已經授權”“尚無回覆”等標簽。而Truthy系統採用了數據挖掘、社交網路分析、複雜系統模型分析等先進技術,能夠對社交媒體中傳播錯誤信息的行為進行自動識別和監測。例如,Truthy系統能夠對每小時Twitter用戶發送的數千條微博推文進行分析,並得出傳播的主要觀點及用戶行為模式等詳細信息。
總體來看,老牌媒體在事實核查領域依然具有較強的公信力,將事實核查做成了專業化、系統化的欄目。依托於自身的影響力,其事實核查內容也得以更為廣泛地傳播。事實核查在這裡成為了一種新的報道形態。但在移動社交媒體中,事實核查更像是一種輔助新聞報道的技術。而其成效也是差強人意。Facebook與Poynter合作之後,雖然大大降低了虛假新聞的傳播速度,但是一個核查標簽的建立一般需要約三天的時間,而此時對於新聞的印象已經基本形成。而以Stroyful為代表的這類網站的出現則體現出事實核查在主題和內容上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