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事实核查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事实核查、事实查核(Fact checking、Fact check)

目录

什么是事实核查

  事实核查(英语:Fact checking)是指针对非虚构作品中声称是事实的内容,为了确认真实性及正确性而进行确认。事实核查可能是在作品发布或是以其他方式公开之前进行查核,也可能是在作品发布后进行查核。

  作品发布之前的事实核查,目的是为了避免错误,使作品得以发布(也有可能因为内容不实或不符合其他准则而不予发行)。作品发布后的事实查核多半会有一份有关不准确内容的文字报告,有时也会针对其不准确程度,由检核单位以可视化图像的方式进行说明(例如华盛顿邮报Fact Checker提出的Pinocchios指数,或是PolitiFact(英语:PolitiFact.com)的TRUTH-O-METER)。在信息时代,事后的事实查核已扩展到公开陈述、影音等来源。而事前的事实核查则多是为了对外出版,例如新闻媒体。

  事实核查制度,是指一些媒体为了确保所刊载、发布的事实准确无误,而设立专门的事实核查部门和专业的“事实核查人”(Fact-Checker),以便对媒体的内容生产进行严格的把关与管理。该制度于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兴起,最先引入该制度的是《时代周刊》和《纽约客》。事实核查制度有利于有效保障新闻客观性和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提高媒体公信力,并且能够保证新闻产品的高质量,满足竞争需要。但目前该制度仍然存在困境,例如核查工作仍以吸引受众为隐含逻辑,隐含立场偏向;核查制度一定程度上是对新闻可信度降低的纵容等。

  西方媒体事实核查新闻的一般操作流程:在记者的新闻稿件公开发表之前,由若干事实核查人员对其在专业知识、消息源引语、相关背景等方面,通过结合核查员自身的专业所长,查阅档案资料、与采访对象或记者进行再次沟通和确认等多种方式,事无巨细地进行核查工作,以避免公开发表的新闻报道中出现事实性错误。

事实核查的类型和模式[1]

  政治事实核查:一般由第三方监督机构负责,主要对政客和其他公众人物的公开发言进行双重核查。

  编辑事实核查:由编辑团队内部负责,编辑部在信息发布前对报道进行双重核查。编辑部事实核查通常会遵循以下几种模式:

  杂志模式:一种由作者、编辑或文字编辑以外的人负责的核查制度,即反复核查报道中的每一个事实,包括单个事实和较大的论点或叙事弧。事实核查员可能会参考记者的信息源和以及新的消息来源,甚至包括最新的采访。使用这种模式的报道包括:

  1、具有多重来源的长篇文章,包括多个采访。

  2、指控科学家不当行为、欺诈行为或利益冲突的任何长度的文章。

  3、包含多种元素的单一主题,这些元素则包括解释者、专家问答、信息图表和照片。

  4、叙事性的播客系列。

  5、使用杂志模式在媒体上发布的任何新闻报道

  报纸模式:在该模式的核查系统中,记者负责确认他们自己报道中出现的每个事实;编辑部的编辑和文字编辑,可能会进行抽查。使用此模型的故事类型包括:

  1、来自可靠信源的最新信息。

  2、基于紧急禁令最新研究的快速新闻项目。

  3、简短且经久不衰的服务短文。

  4、快速的介绍。

  5、由独家记者撰写的新闻报道。

  6、播客或广播节目中的新闻综述。

  7、使用报纸模式在媒体上发布的任何新闻报道。

  混合模式:新闻编辑部根据新闻报道类型选取相对应模式的核查系统。较长且复杂的文章通常采用杂志模式;简短且时新的文章则采用报纸模式。

  编辑的事实核查成功地闯入更多公众的视线之中,甚至是好莱坞影片之中,如:《灯红酒绿》(1988年)、《几近成名》(2000年)和《欲盖弥彰》(2003年)。之后的2018年,根据2012年出版的《 事实的寿命》所改编的与事实核查相关的话剧在百老汇上演。

  虽然很难找到关于新闻业事实核查的硬数据,但2018年,在与一个研究小组和一名事实核查员的合作中,我们为MIT的KSJ项目撰写了一篇关于科学新闻实践的报告。

  该报告综合了有关编辑、事实核查员、记者、新闻学教授的91次采访和301次调查,发现只有34%的科学报道机构使用专门的事实核查员。

  该报告还阐明了事实核查的三种现代模式。在杂志模式中,事实核查员的职位通常和作者和记者、编辑和文字编辑有一定区分。事实核查员对即将发布的文章中所有内容进行核查,其中包括个别事实和整体大局。而对于报纸模式,事实核查员可能会问:叙事是否合理?它是否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真相?证据是否支持该论点?是否存在遗漏的错误?为了确认分散的事实,以及这些事实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事实核查员会仔细检查作者的原始材料,并可能重新访问出现在文章中的人。事实核查员经常会从中发现新的信息源,以帮助证明或反驳文章的观点。

  如今,杂志模式不只用于印刷杂志。这种方法在各种媒体,如:印刷杂志、数字杂志、播客再到视频中都很常见,特别是对于长篇和复杂的报道,包括记叙文、长篇文章、系列文章、调查,以及具有法律敏感的任何长度的新闻报道。

  很多出版物没有事实核查员去做这项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出版物是不经过核实就发布的。相反,他们更有可能采用报纸模式,由记者反复核实自己的事实。这种模式也是安全有效的。当编辑们认为文章内容不太准确时,他们会主动回头检查。文字编辑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去检查包括拼写、标题和地理位置这类的基本事实。但这个过程不一定是逐行进行或系统化的。这些过程将取决于记者,由他们去保证核查过程的准确性。

  顾名思义,报纸模式是大多数报纸所共有的。但它也存在于其他媒体中,如:广播、电视以及一些简短的在线新闻。

  总的来说,杂志和报纸模式都有各自的优势。杂志模式可以帮助您察觉到报纸模式无法发现的错误。虽然没有人,包括记者群体是真正客观的。但如果有一个单独的人进行事实核查,那么就可以增加不同的和怀疑的眼光,来帮助新闻报道逐渐接近客观。一般来说,事实核查员不会像作者那样对文章投入个人感情。额外人员进行核查可以减少更正的次数,这同时也会减少报道可能涉及的法律责任。

  但是杂志模式需要耗费更多的金钱和时间。然而报纸模式对大多数新闻报道来说,则不会花费那么多资源。所以对于一些无需巨大投资的简短报道是非常有益的。这个模式会更加灵活,这就意味着突发新闻和快节奏的新闻报道可以以更快的速度进行发布。

  为了适应数字出版和现代新闻业财务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多的出版物开始采用混合模式进行事实核查。在混合模式中,对时间敏感或简短的新闻报道会采用报纸模式,而一些更复杂的文章则会用杂志模式。混合模式使得出版物将事实核查的资源进行最合理的分配,这样就让记者腾出更多时间去应对突发新闻。

事实核查的意义和有效性[2]

  第一种情况,部分公众可能并不相信对虚假信息的纠正,反而保持他们对虚假信息的信念,甚至发生“逆火效应”,更加确认之前的错误认知,这或许源于人们认知上的“确认偏误”;第二种情况,即使错误信息已经被事实核查新闻有效纠正,并且已经失去了人们的信任,但它们依然会产生持续的效果,继续形塑人们的态度,从而产生“信念回声”。事实上,当人们接触到新信息时,会通过构建心智模型来解释该信息。即使该信息不再被人们相信,这种心智模型也可以持续存在并影响人们的态度和对相关信息的评估。比如说,您看到一则“某餐厅食品卫生出现问题”的消息,两天后又接触到“该信息为造假”的事实核查结论。此时,或许您已经确认这家餐厅的食品卫生并无大碍,但是之前接触虚假信息时所形成的推论——这不是一家靠谱的餐厅——仍然存在于潜意识之中,所以在很大概率上您依然不会将这家餐厅作为自己的就餐选择。

  可见,我们并不能做出这个判断:因为事实核查新闻提供了最接近“真相”的事实,它便可以成为各种“后真相”症候的解药。悉尼大学政治学教授科林·怀特认为,“后真相”涉及到“生产领域”与“接收领域”两个方面。生产领域的各种乱象,如政治家的谎言、编造事实甚至胡说等等,并不新鲜。“后真相的生成不是在生产领域,而在接收领域”,“谎言、废话从来都是政治的一部分,改变的是公众如何回应它们”。“后真相”并非否定真相的存在,只是公众并不将学者、媒体等传统的真相认定者提供的事实视作真相,而倾向于选择那些与其立场和偏好一致的信息并将其视作真相。

  那么,事实核查新闻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吗?当然不是。对于我们普通公众而言,当我们知晓在众声喧哗的信息世界中还存在这样一种对真实的向往和努力,我们是否可以给予事实核查更多的关注,并将其作为自己分辨真假的得力助手?如果我们意识到事实的重要性,愿意克服自身偏见,跟随事实核查新闻经历一次次以事实为依据的认知之旅,我们就更有可能在事实层面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之上,不同群体间的对话甚至认同是否就更有可能实现呢?

  当然,对于事实核查,我们依然不能轻信盲从:检视其证据是否可靠,论证逻辑是否合理……对事实核查的核查也是很有必要的。要知道,任何时候,独立的批判性思维都是我们对抗假新闻的最佳武器。

事实核查怎么查[2]

  这些事实核查项目尽管在选题范围、核查对象等方面各有差异,但是基本都遵循相似的核查模式:首先,选择具有一定关注度和相当误导性的事实性声明进行核查。核查的对象必须是可验证的事实,而非观点。比如,“丹麦暂停新冠疫苗接种”就是一个可以被核查的事实性声明,而观点性说法则无法核查,如“鸡肉不好吃,鸡汤很好喝”;接下来,从能够找到的最佳信源搜集相关证据并运用科学方法展开分析,如权威机构发布的统计数据、上市公司的信息记录、经过同行评议的学术论文等等,有时也需要直接联系提出相关说法的当事人或组织;在分析上述事实证据时也经常使用数据挖掘、统计等社会科学方法。最后,完成事实核查的报道文本,用找到的证据来对比被核查的说法,提供核查结论。相对于传统新闻而言,事实核查新闻表现出更高的透明度,不仅会在报道文本中直接披露核查思路和过程、清晰呈现核查依据,并且会在文中附加可以追溯的链接,供读者自行核实判断。

  事实核查新闻沿袭了传统媒体内部的“事实核实”的核心理念——对事实的推崇以及对新闻真实性的追求,以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向虚假信息发起挑战。从理论上讲,以“真实”对抗“虚假”,胜负几乎不言自明。然而在现实中,事实核查新闻尽管在“纠错”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却依然被部分人群所抵制——假新闻对人们所产生的影响比我们想象的要深远得多。

事实核查过程[1]

杂志模式

  基于杂志模式的事实核查理想化过程如下:

  1、作者和编辑敲定报道

  当然,这并不是出版物的最终版本。但是,当涉及到整体结构和报道来源时,该版本是能够用来接受审查的版本。也就是说他们不会对该版本进行标题更换、结构变动、增加报道,或是对其进行任何重大的改变。

  2、作者对报道进行注释并将该副本发送给事实核查员

  为了确保事实核查过程顺利进行,作者必须为核查人员提供明确的报道路线图。第一步是对最终版本的副本做注释。大多数草稿会由Microsoft Word和Google Docs进行撰写,这意味着作者可以使用脚注和批注进行注释。但无论采取哪种方式,作者都需要运用这些方法去注释每一个被引用事实的来源,如:专家或目击者的联系方式;访谈记录的描述和名称、副本、期刊文章和电子邮件;书籍或其他印刷物的标题;以及重要网站的连接(但更推荐使用截图或PDF形式,因为网站可能会进行更改)。注释的内容越详细越好。如果一句话来自于采访录音,作者则应该标明时间点;如果该内容来自于一本书,作者应该提供相关的页码。

  3、作者向事实核查员提供信息源

  下一步是标明来源。对大多数信息源来说,作者应该提供与注释中的引文相对应的文件(而对于除此之外的人员信息,提供联系方式即可)。如果材料不涉及到敏感信息,作者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是Dropbox等文件共享服务进行发送。如果信息源涉及到敏感信息,作者可以使用密码对文件进行保护及加密。若材料特别敏感,它包括举报人的文件和身份证明。那么作者可以将储存文件的硬盘笔记本电脑进行邮递,并要求禁止将文件传输到有互联网连接的计算机上。

  4、事实核查员进行事实核查

  事实核查员至少要通读一遍文章,然后再逐行精读,并根据信息来源核查每一个事实。这可能需要和专家以及其他出现在报道或作者注释中的人进行通话。事实核查员还需要评估备份材料的质量,并根据核查需要决定是否需要寻找新的信息源。

  5、事实核查员提出修改意见

  事实核查员向作者、编辑提出相关的修改建议。在许多新闻媒体中,事实核查员只会简单地使用Microsoft Word或Google Docs中的跟踪变更(修订)和批注来标记更改以及提供上下文。(意外情况:如果事实核查员遇到了重大问题,他们核查到一些会破坏报道前提的错误信息,或是抄袭的证据,他们需要立刻与编辑沟通而不是进行批注。)

  6、审查

  编辑或作者,又或者是两者一同审查被提出的修改部分。他们会需要会与事实核查员进行反复的讨论,从而协商出一个更为准确的措辞,并共同评估不同的信息来源。例如,事实核查员可能会倾向于使用一些更具专业性的词汇,而作者则可能会提倡使用一些通俗易懂的词汇。那这时团队就必须决定出哪个词汇才是最适合读者的。又或是当作者使用一项研究来支持一个观点,而与此同时,事实核查员发现了与该研究结果相矛盾的其他可靠研究。在这种情况下,团队要决定如何解决文章中的这些不确定性,或者某些研究成果是否值得被引用?要知道,这些作者间可能会存在严重的利益冲突

  7、进行修改

  一旦所有人对事实达成共识,那么事实核查员或编辑就会对文件进行最终修改。但如果存在分歧,通常是由编辑负责做出最终决定。

报纸模式和混合模式

  报纸模式可能是较长的杂志模式的缩短版本,但是该模式并没有专门的事实核查员。在这个模式中,作者和编辑通常会敲定一个故事。而编辑需要对各种说法和信息源进行斟酌,以确保作者使用的是可靠的证据。之后文章会被递交给文字编辑,由他们对基本信息进行简单的事实核查。

  为了建立事实核查完整体系,作者可在报道和写作环节加入实施核查的步骤。例如,作者在将内容写进报道前,尤其是这些内容是报道的关键前提时,要尽量使用可靠的信息源对信息进行核实。其次,作者应该在报道完成后预留时间以进行逐行审阅,仔细检查每个事实的来源。

  混合模式融合了适用于短篇文章较短的报纸流程(适用于简短或时效性强的文章)和深度的杂志模型(适用于长篇的、叙事性的和具法律敏感度的报道)。

建立一个事实核查系统的关键步骤[1]

  如果您确定好建立一个杂志式或混合式的事实核查系统,以下是一些关键步骤:

  1、确保团队中的每个人包括自由撰稿人都了解报道的编辑过程,以及事实核查是如何以及何时进行的。

  2、提醒您的作者包括自由撰稿人,您将会对从他们那里收集的材料进行事实核查。实际上很多出版物在其与自由撰稿人的合同中会涵盖此信息。

  3、为您的事实核查员提供明确的指导方针。(一些出版物有相应的内部文件,而部分出版物则不愿保留书面说明。)

  4、确定您遵循的是杂志型还是混合型。如果是后者,请指定出哪些类型的报道是属于杂志型或报纸型的。

  5、雇用事实核查员,无论是正式员工或是自由撰稿人。

  6、将事实核查纳入您的出版时间表。

  7、不仅要对报道的文本进行核查,而且要对您发布的所有内容进行事实核查,包括标题和副标题、照片和说明、插图、信息图表和视频剪辑。

  8、如果您决定继续遵循报纸模式,那么请确保您团队包括自由撰稿人已经了解该模式的过程和期望达到的效果。如果可能的话请给您的作者一些时间,让他们在报道发表前能对作品进行事实核查。

事实核查的台前台后[2]

  作为一项行业规范,“事实核查(fact check)”的理念与实践在新闻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在传统媒体时代,事实核查主要表现为“事前核查”和“内部把关”,借助记者对信源的“双重查验”和编辑的文献调阅、回访等方式在新闻发布之前完成。除了将“事实核查”纳入新闻生产的常规流程,不少媒体还设立了专门的事实核查部门:美国《时代》周刊在上世纪20年代率先成立了事实核查部;五六十年代,欧洲国家如英国、德国、法国的媒体也纷纷设立事实核查部门。这些专职的事实核查员不仅审阅报道文本,也会与报道中的受访者再次联系来查验新闻中事实的准确程度。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的闭合、单一的新闻生态逐步走向开放与多元。这种去中心化、流动性的混杂媒介系统不仅带来了丰富多元的信源和信息,也滋生并广泛传播了大量的虚假信息。面对真伪难辨、复杂混乱的“后真相”图景,事实核查开始从“后台”走向“前台”,从“事前审定”转向“事后鉴别”,从新闻从业者核查转向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并形成了一种独立的新闻样态——事实核查新闻(fact-checking journalism):对已发布的新闻和重要言论进行事实核查之后再发布出来的新闻。核查的对象为已经发布的、具有一定关注度和影响力的新闻报道或公开言论。如果说传统的“事实核查”更加关注新闻报道本身的准确性,比如记者的引用是否准确等,那么“事实核查新闻”关注的则是那些“声称的事实”的“真伪”性质。

  这种事实核查新闻被视为近年来新闻实践中最重要的创新之一,鲜明地体现出数字时代新闻生产的网络化、社会化的特点:过去十年,越来越多的媒体、高校和公众参与到“事实核查新闻”的行动之中,各种事实核查项目在全球遍地开花。根据杜克记者实验室的统计,从2014年到2021年,全球活跃的事实核查组织从122个增长至341个,覆盖全球一半国家。在国内,事实核查项目也相继出现:有的隶属于机构媒体,如“澎湃明查”;有的为社交平台所发起,如“腾讯较真”;也有的得益于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推动,如南京大学的“NJU核真录”;还有的基本依靠公众的自主参与,如“有据核查”“反海外谣言中心”等。

国外新闻媒体中的事实核查[3]

  (一)老牌媒体:BBC《华盛顿邮报》、《坦帕湾时报》

  传统媒体展开事实核查的初衷主要是针对大选,其主要的核查内容即是对政治人物的言论进行核查。随着核查范围的扩大,事实核查进而演变为其固定的栏目。

  1.BBC:成立专门栏目与专业团队

  在2016年英国脱欧公投期间,BBC针对当时的谣言制作了深度报道内容并发布在其子品牌Reality Check上,引发了较大的关注。之后,Reality Check逐步扩大事实核查范围,并定期对可疑事件进行专业核查,进而成为BBC固定的事实核查栏目,并在BBC新闻频道、BBC世界电视等多个频道中播出。

  在2017年初,BBC在新闻编辑室的核心部门成立了专业的新闻核查团队。目前这个团队总共有6人,未来将扩充至12人。团队的主要工作职责是筛选虚假新闻,包括那些未经证实的消息,和不太容易分辨的虚假消息等。这一举动进一步确立了BBC在事实核查领域的地位。

  2.《华盛顿邮报》:设置匹诺曹指数,推出事实核查客户端

  《华盛顿邮报》的Fact Checker专栏创办于2007年9月,其创立初衷是为了对2008年的美国总统大选进行事实核查。Fact Checker依托于《华盛顿邮报》的网站,在每周日都会刊登事实核查的文章,是传统媒体中在事实核查新闻方面的典范。

  该栏目主要核查的内容是政治人物的言论,为此还专门推出了“匹诺曹指数”(The Pinocchio Test)作为衡量政治人物言论不实程度的标准。因为匹诺曹这一虚拟人物形象的特点,匹诺曹的个数可以生动直观地代表说谎的严重程度。其等级划分从1个匹诺曹到4个匹诺曹依次增加。1个匹诺曹主要指选择性陈述,言论可以被认为“基本真实”(mostly true);2个匹诺曹指在事实方面有明显遗漏或夸张,运用了一些误导性的文字游戏,言论可以被认为“半真实”(half true);3个匹诺曹是指存在重大的事实错误或明显的矛盾,言论可以被认为“基本失实”(mostly false);4个匹诺曹则是代表弥天大谎。除了这四个等级之外,针对一些过于复杂的议题或是政治人物言行“前后矛盾”等特殊情况,该栏目还设置了“无法判断”的标签。

  而《华盛顿邮报》除了Fact Checker专栏之外,还推出了一款事实核查客户端——Truth Teller。这个APP利用机器人和网上数据库,只需用户将视频片段上传或录入其中,就能通过已有的数据库来对视频中的言论进行即时的事实核查。

  3.《坦帕湾时报》:创办PolitiFact项目并荣获普利策奖

  《坦帕湾时报》(Tampa Bay Times)隶属于传媒教育机构波因特学院(Poynter Institute),其于2007年创办新闻事实核查研究的代表性项目——PolitiFact项目。该项目在其创办后的短短两年内就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是首例获得该奖的网络媒体。

  该项目创办的初衷与Fact Checker一样,也是针对2008年美国大选期间的政治言论进行辨别和核查,以此来鉴别政治假新闻。与“匹诺曹指数”类似,PolitiFact也制定了“真实性测量仪”(Truth-O-Meter)的六级量表来对政治言论进行评价。在该量表中,六个级别分别是“真实”(true)、“基本真实”(mostly true)、“半真实”(half true)、“基本失实”(mostly false)、“失实”(false)、“完全失实”(pants on fire)。除此之外,PolitiFact还自创了一致性测量仪(The Flip-O-Meter)、诺言测量仪(The Pledge-O-Meter)等测量工具。

  PolitiFact对言论进行核查的流程是,先由一位作者对政治人物的言论进行调查,并写出一篇真伪核查文章。之后,由一个至少由3人组成的团队对该文章进行审核,并最终给出言论的真实性测量结果。PolitiFact的新闻事实核查的原则可以总结为五个方面:透明(Transparency)、公正(Fairness)、彻底(Thoroughness)、独立(Independence)、问责制Accountability)。

  PolitiFact在之后还开办了“PunditFact”栏目,专门核实专家、专栏作家、博客作者、政治分析家、脱口秀主持人与嘉宾及其他媒体人物的事实性言论。PolitiFact的影响力在美国进一步扩大,并陆续与多家媒体建立合作关系。

  (二)互联网巨头:Facebook谷歌

  在移动社交时代,互联网成了虚假新闻的“重灾区”。互联网中的信息交换具有时域性、互动性、成本低、形式多样等特点,而这正是虚假新闻产生的温床。例如,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候选人希拉里的“邮件门”事件在Facebook上迅速蔓延并持续发酵。虽然之后经证实这只是假新闻,但此谣言的负面影响却持续存在。如果说老牌媒体的事实核查是为了维持新闻业的专业,那么互联网巨头们则不得不进入事实核查领域,以解决自身面临的虚假新闻这一难题。

  1.Facebook:与第三方机构合作,推出事实核查功能

  为了应对假新闻,Facebook允许用户举报和标记不准确的新闻。但是毫无疑问,这对于Facebook来说远远不够。所以其展开了以下几项动作:一是通过内容自动识别技术在网上清除虚假信息,降低可疑新闻的推送频率。二是在用户浏览“有争议内容”的新闻时,给出明确提示。并在用户点击虚假新闻下方的辟谣提示链接时,为其推送被标记的争议内容以及该新闻的源链接。三是积极与第三方事实核查机构合作。2017年初,Facebook开始与国际事实核查原则的签署者——Poynter展开合作,来识别Facebook上的假新闻。四是加入了聚集了80多家媒体的First Draft Partner Network联盟平台。这80多家媒体将一同为怎样发现、证实和发布来自社交网络的内容提供实用和伦理方面的指导。

  2.谷歌:提供新闻自动分级,推动新闻内容核查

  谷歌新闻(Google News)于2016年年初在新闻应用中设置了“本地来源”(local source)标签,通过地理位置的定位,帮助公众搜索附近的新闻,以便更准确地核查新闻的真实性。2016年年底,谷歌在新闻应用中增加“事实检查”(fact check)标签,重点标注那些经过专业事实核查机构调查过的虚假报道。

  除此之外,谷歌还通过与第三方的合作,在浏览器的扩展程序中提供新闻的自动分级功能。其将新闻分级为绿色(真实)、黄色(待查)和红色(虚假)等级别。这样仔细的划分,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准确地确定信源。

  而为进一步推动事实核查新闻的发展,谷歌新闻实验室还与尼曼新闻实验室、皮尤调查中心等著名媒介研究机构合作,不断扶植媒体创业项目。其中FirstDraft项目于2015年11月上线,其主要以专业媒体为服务对象,提供搜索、核查信源的相关知识与工具。

  (三)“社交媒体时代通讯社”:Storyful

  与前两者不同,Stroyful在事实核查领域中开辟出一条成功的商业化道路。Stroyful以事实核查为核心业务,专门针对用户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内容展开核查。通过核查普通用户上传的内容,建立起素材提供者的数据库。媒体用户可以通过该网站获取经过核验的素材提供者的信息,在得到允许后便可在正式的新闻稿中使用。通过对自媒体的热点内容进行事实核查,Stroyful将非职业记者、传统媒体和受众串联了起来。目前,路透社、《纽约时报》BBC等多家知名媒体都已经成为Stroyful的注册用户。

  Storyful网站为进行事实核查专门研发了两种信息监测工具——Newswire和Truthy 系统。Newswire主要针对图片和视频内容,其可以对TwitterFacebookYoutubeInstagram等新媒体上的UGC内容进行实时监测。Newswire会先将抓取到的热点素材推送给人工核查团队,然后由人工核查员进一步对内容作出研判。之后,人工团队会借助技术手段对视频、图片的真伪进行核实。在确定其真实性之后,Stroyful会与信源联系,根据后者回复的情况,为图片或视频贴上“事实清晰”“等待回复”“已经授权”“尚无回复”等标签。而Truthy系统采用了数据挖掘、社交网络分析、复杂系统模型分析等先进技术,能够对社交媒体中传播错误信息的行为进行自动识别和监测。例如,Truthy系统能够对每小时Twitter用户发送的数千条微博推文进行分析,并得出传播的主要观点及用户行为模式等详细信息。

  总体来看,老牌媒体在事实核查领域依然具有较强的公信力,将事实核查做成了专业化、系统化的栏目。依托于自身的影响力,其事实核查内容也得以更为广泛地传播。事实核查在这里成为了一种新的报道形态。但在移动社交媒体中,事实核查更像是一种辅助新闻报道的技术。而其成效也是差强人意。Facebook与Poynter合作之后,虽然大大降低了虚假新闻的传播速度,但是一个核查标签的建立一般需要约三天的时间,而此时对于新闻的印象已经基本形成。而以Stroyful为代表的这类网站的出现则体现出事实核查在主题和内容上的延伸。

参考文献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陈cc.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事实核查"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