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31个条目

個人建構心理學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個人建構心理學(Psychology Of Personal Constructs/The Psychology Of Personal Constructs)

目錄

什麼是個人建構心理學[1]

  個人建構心理學是由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喬治·亞歷山大·凱利創立的一個心理學思想體系。個人建構心理學既是一種認知的人格理論,也是一種心理治療的方法和技術,某種程度上還是一種人本主義心理學

  其基本假設是,“人人都是科學家”,即所有人都像科學家一.樣通過創立能使自己準確預期未來的理論,力求減少不確定性,使自己的生活明朗化。

  個人預期未來的主要方法是個人構念,即個人對周圍世界的看法、解釋和賦予意義的過程。

  若由構念產生的預期與經驗相符,則構念系統有用,反之,則構念系統應加以修改或拋棄。

  這一理論突出強調人以自身主觀世界的主動的認知性的構造。凱利指出,人不是環境的犧牲品。環境事件本身雖不可改變,但人可以自由地選擇如何對它進行解釋。人總是不斷地以不同的方法重新構造(認識)自己的過去(反省歷史),定義自己的現時問題(檢驗現實),預測未來的環境。

個人建構心理學的內容[2]

  一、人格結構

  在Kelly的人格理論中.主要結構概念是建構(construct),即用來解釋和預測事件的認知結構。Kelly提出了“人人都是科學家”的命題,意即每個人都像科學家一樣,總是試圖認識世界,而科學家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獲得確定性或減少不確定性。Kelly在治療工作中發現,人們最需要的也是對周圍世界的解釋、對未來的預測和對事物的控制,即需要獲得確定性或減少不確定性,這正好與科學家所做的事相似。人一來到這個世界.就要接受各種刺激,他必須去理解這些刺激,理解這個世界,進而預測和控制有關的事物。如果我們不理解這個世界上所發生的事,不理解自己和身邊的人的所作所為,不能預料未來會發生什麼,對事件的發生髮展無能為力,即生活在不確定的世界中,我們就會感到不安。因此,我們與科學家一樣,要不斷地提出問題、建立假設、檢驗假設並預測結果,以減少自己對世界的不確定感(Kelly,1955,P.15)。舉例而言,你2點有個約會,現在l點半,公交車卻碰上交通阻塞。怎麼辦?這類日常決策過程和科學家解決問題的過程並無本質區別。你會提出問題(怎樣按時赴約?);預測答案(來不及了,打電話再約);分析利害關係(爽約太傷感情);假設可能方案(先通知他稍等,再乘出租趕去);最後執行可控事件(坐計程車,按時赴約)。

  每個人都像科學家一樣,不斷地對自己的經驗加以概括。通過概括,我們就能夠發現一些事物彼此具有相似之處,並可以與另一些事物區分開來。如有的人高,有的人矮;有的東西是白的,有的東西是黑的;一些東西在生長,另一些東西在死亡。這種對事物的相似性和相異性的認識,就形成了我們對世界的建構。Kelly認為,任何建構都是雙極的或二分性的.如友好一敵意、熱情一冷淡、善良一邪惡。這種建構要得以形成.至少需要對三個事物加以比較,即兩個相似的事物和一個相反的事物。例如,要形成硬一軟這一建構。就要有兩個硬的東西和一個軟的東西,或兩個軟的東西和一個硬的東西。通過對三個東西的比較,方能形成對相似性和相異性的認識,即形成一個建構。

  面對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可能會形成不同的建構。例如,同是與第三個人(他)交往,你可能用聰明一愚蠢、文雅一粗俗、有趣一無趣等建構來看待他,而我可能用友好一不友好、男人氣一女人氣、自信一自卑等建構來看待他。因此.他在你眼裡可能是一個聰明、文雅、有趣的人,而他在我眼裡則可能是一個不友好、女人氣、自卑的人。不同的建構導致我們對同一事物作出不同的反應。

  對同一事物可以作出不同的解釋,即對同一事物可以有多種建構,各種建構無對錯之分。沒有絕對客觀的事實,也沒有絕對正確的真理,只有不同的建構。我們從多種建構中選擇自己的建構.從而形成自己的建構系統。因此.個人在創立自己的建構系統時是自由的。他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的建構。但已經形成的建構會影響個人預期事件的方式,進而決定個人對待世界和人生的方式。“兩個人從監獄的鐵柵欄里向外看,一個人看見泥土,而另一個人則看見星星。”(Hergenhahn,1986,P.364)Kelly將以上觀點稱為建構選擇論或建構多元論(constructive ahernativism)。

  每個人都有一套相對固定的建構系統,正是這種相對固定的建構系統,決定著我們的行為模式。個人的建構系統使人能夠對世界進行解釋、預測和控制。實際上,一個人的人格就是他的建構系統。那麼,我們如何才能瞭解一個人的建構系統呢?Kelly在其臨床實踐中設計了一種“角色建構庫測驗”,用於診斷人們的個人建構系統。

  二、人格動力

  Kelly對人格動力的看法,迥異於其他人格理論。他不以動機、驅力、刺激、需求等概念來解釋行為。在他看來,“動機”一詞是冗言贅語。“動機”這個概念假定人是無行動能力的.需要某種東西的驅動。而他認為人本身就是一個主動活躍的個體,天性如此,不需要有任何動機力量的存在。“除了他是活生生的人之外,沒有任何原因能激勵一個人。”(Kelly,1955,P.49)這是一個相當令人驚訝的說法。既然Kelly認為無需用動機的概念來解釋人的活動,那麼他如何解釋個體的活動方向呢?Kelly的基本假設是:“一個人的心理歷程是由其預測事件的方式所引導的。”(Kelly,1955,P.46)就是說,人們看待未來的方式決定了他們的行為(思想和行動)。

  三、人格發展

  Kelly認為.人的發展就是努力通過不斷界定和完善其建構系統而增強對世界的理解。正如其他重要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一樣,Kelly認為這種傾向是先天的.而不是後天習得的,儘管他認為個體與環境的交互作用在個體人格發展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他反對機械主義的學習理論,即行為只是由環境事件的操作所決定的。在他看來,個體不只是簡單地對環境作出反應,相反,他們能對環境事件作出積極的、獨特的和系統的建構,並利用這些建構來預測事件。人們對環境作出反應的目的並不像強化理論家所假設的那樣,是為了尋求快樂和避免痛苦,而是為了積極地尋求提高預測的準確性。

  為了說明個體如何利用環境信息來決定行為,Kelly發展出一個重要的模型.即周視一先取一控制的迴圈(circumspection-preemption-control cycle,簡稱CPC迴圈).人遇到新情境時,開始會小心謹慎地考慮多種建構,作為對情境的可能解釋;接下來是先取期,人們會減少可供選擇的建構的數量,只認真考慮那些有助於解決問題的建構;最後在控制期.人們通過選擇一個他認為對解決問題最有用的建構來決定行動的方向。

  根據Kelly的觀點,人們總是以CPC迴圈的方式在行動,通過不斷的CPC迴圈,每個人都在不斷發展、完善、修訂著自己的個人建構系統。由於每個人所接觸到的環境事件不可能完全相同,因而CPC迴圈的結果,就是每個人都逐漸形成自己的人格,發展出適應自己個人生活史的建構系統。因此,Kelly把人格發展的過程視為個體與環境之間的一種創造性的、動態的互換,其目的是增強對環境的理解和控制。

個人建構心理學的特點[3]

  個人建構心理學通過目標回顧和組織練習冊的方法讓個體用來培養自我理解的各項維度,幫助其進行職業探索。該理論關註職業躊躇方面的問題,打破了以往認為職業躊躇是人格問題或缺陷的一種癥狀的觀點,認為它只是前進過程中的一個轉變。當一個人失去在世界(或工作)中的地位時,或需要去解決一個搖擺不定的疑問時,躊躇便發生了。這種不定是一種朝向意義和一個能夠改變人生道路、對人生起著塑造作用的決定運動,而人生設計可以對解決個體的躊躇起重要的影響。對於家庭來說,可以使用言語和圖片的方法幫助個體分析對職業生涯的準求,收集其在技能能力價值觀和信念體系、興趣以及相關影響方面信息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趙忠宇著.個人建構心理學思想與理論建構[D].吉林大學.2013.
  2. 郭永玉,賀金波主編.第八章 認知與社會認知理論 人格心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4.
  3. 申仁洪編.特殊兒童生涯發展 問題與對策.科學出版社,2012.03.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8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方小莉,Tracy,Lin,陈cc.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個人建構心理學"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