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1个条目

超个人心理学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超个人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目录

什么是超个人心理学

  “超个人”,指意识的扩充能超越自我的范围和时空的限制。

  超个人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流派。它是人本心理学充分发展的结果,也可以说它是人本心理学的派生物。亦称“超现实心理学”。20世纪60年代末由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等人提出。目的在于探求人类心灵与潜能的终极本源,主要关注人生价值、人类幸福、宗教体验、自我超越的途径、超越中的心理健康和意识状态等问题。试图融合东西方科学、文化,建构比人本主义心理学更开放的范式

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转换意识状态

  超个人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核心是意识论,但它不同于西方传统的意识理论,而是一种包含意识和潜意识在内的、分层次的、有高低级之分的意识理论。概括地说,人的意识可分为正常的意识状态和转换的意识状态。前者是低层次的、分化的意识状态,而后者则是高级的、超越自我的意识状态。塔尔特将其定义为“个体明显地感觉到其心理功能的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就是说,它感觉到的不只是一种量的转换,而且其心理活动的质已有所不同”。克瑞普纳则具体划分了20种不同的意识状态,其中前19种是转换的意识状态,而最后一种则是正常的醒觉意识。

(1)做梦状态:其特点是出现快速眼动,在脑电图上呈现快波。

(2)睡眠状态:未出现快速眼动,脑电波呈慢速、高振幅

(3)入睡状态:其特点是在出现睡眠循环时有生动的表象。

(4)朦胧状态:睡眠循环结束时出现的状态。

(5)过度警觉状态:表现为高度集中注意和警觉,通常是在生命受到威胁时出现,或表现为对某些药物的反应。

(6)困倦状态:表现为心理活动速度明显减慢,例如在强烈的抑郁状态下,或由于低血糖、过度疲劳等引起的状态。

(7)狂喜状态:行为有强烈的主动性或表现出欣喜若狂的情绪,有时由狂欢仪式等引起。

(8)癔症状态:表现出强烈的消极破坏性情绪,如主观暴力行为、恐惧或愤怒等。

(9)分裂状态:表现为人格的主要成分无法整合,例如在变态心理、多重人格等状态下。

(10)退行状态:一种与实际年龄明显不符的意识状态,如在某些催眠状态下,当催眠师发出年龄退行指令时,被催眠者所表现出的行为。

(11)沉思状态:是一种转换、扩张的知觉形式,具有强烈的自我超越感。感知能力提高,情感体验强烈,通常由专门的沉思训练所引起。

(12)迷离状态:表现为高度的易受暗示,警觉和关注某一刺激,例如在某些催眠状态下。

(13)白日梦状态。

(14)遐想状态:沉浸在某种幻觉之中。

(15)内部扫描:对内部心理活动进行反思。

(16)因酒精药物等引起的木僵状态:表现为接受新刺激的能力大大降低。

(17)昏迷状态:表现为不能接受新刺激。

(18)储存记忆状态:表现为过去的某一经历被生动地再现或回忆起来。

(19)扩展的意识状态:这是由致幻剂等药物引起的,通常不受主体控制的一种知觉方式。

(20)正常的醒觉状态。

  目前超个人心理学正在对这些转换的意识状态进行认真的研究,且有相当数量的成果出现。

意识谱理论

  肯威尔伯是当代超个人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他于1977年和1986年提出了关于人的心理发展模型的“意识谱”(spectrum of consciousness)理论。该理论把人的意识分为四个层次,即心灵层、存在层、自我层和阴影层,每一层代表着对个人本体的不同理解。

  心灵层是人的最内在的意识与宇宙的终极实在相认同时的意识状态,它是意识的唯一真实的状态,因而又被称为宇宙意识层、人的最高本体层。在这里我(self)与非我(non-self)的界限被打破,即达到东方哲学中天人合一的境界。

  存在层表明人与有时空的心身机体相认同,正要把我与非我、机体与环境分隔开来。此时人的理性思维开始发挥作用,自我感、意志等开始发展。同时,其它因素也对人产生影响,使每个人的存在意识和经验出现个别差异

  自我(ego)层表明人只和他的自我意象相认同。人的有机体一分为二,一个是作为自我奴仆的肉体,另一个是与肉体相脱离的自我。人的本体意识在这一层次逐步缩小。

  阴影层是意识中最狭窄的层次,此时人只和自我意识的某些部分(或与其人格面具)相认同,自我的其它倾向则被视为痛苦的、不适当的阴影而被排除在外。

  这四个层次中只有心灵层才是唯一真实的,其它层次都是虚幻的意识层。维尔伯认为,西方心理学主张主客二分,从而把身与心、我与非我、心灵与宇宙人为地分隔开来。超个人心理学就是力图克服这种主客二分,使心灵的虚幻分化转变为本体意识的统一,使人的童年期、成年期和精神发展阶段联结成一个连续统一体。

沉思

  沉思(meditation)又称静坐、入静,是人类最古老的治疗方法之一,早在4000多年前的印度雕刻中便有这种以沉思的姿态坐着的形象。近30年来,超个人心理学在推动沉思的研究和训练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调查表明,至90年代初在美国就有600多万人尝试过沉思的治疗或训练。目前,沉思已成为一种流行的研究意识状态改变的方法。人们只要经过严格的沉思训练,就能深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去进行心灵的对话。这种起源于古代东方心理训练技术已经和现代西方的科学实证相结合,成为拓展心理学家的视野、探索心灵奥秘的一种特殊技巧。

宗教

  超个人心理学非常关注宗教现象与神秘体验,但它不是从宗教迷信的观点来盲目信仰,而是试图通过对宗教体验的研究,探讨其中的超觉智慧和心理作用。威尔伯研究超个人心理发展阶段时曾确定了三个阶段。第一是产生微妙的内心体验阶段。当人们在沉思、祈祷或瑜珈功训练中,使喧闹的心灵沉静下来时,便会觉知到一种较柔和、微妙的意向、情感感觉。第二是因果关系阶段,此时所有的经验对象都发生了分解,留下来的只有纯意识。第三是纯粹阶段,经验对象在意识中重新出现,但这是经过纯粹改变的意识,是心灵的彻悟。因此,所谓神秘的宗教体验就是训练心灵经历不同的心理发展阶段,产生自我超越的意识状态。

  沃什在研究宗教现象时指出,历史上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宗教教派和教义之争,是因为不同教派的创立者产生了不同的意识状态。如果能用专门的训练方法使人产生相同的内心体验,就能在异常的超越状态下进行心的交流,从而全面理解宗教原始信息的深刻内涵。沃什认为,必须通过才能使人产生这种体验,这包括三个过程。第一是智慧的吸收或成为有智慧的人。这种智慧不同于知识。智慧是能对我们进行改造的东西,而知识则是我们所具有的而且不一定能主动改造我们的东西。第二是学习和掌握一个人希望进行交流的那种文化的语言和概念系统。第三是进行翻译,即把个人的理解翻译成适合该文化的语言和概念,最终产生一种“阿哈”(aha,即恍然大悟)的体验。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1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苏青荇,陈cc.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超个人心理学"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