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07个条目

利润管理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利润管理(profit management)

该条目对应的页面分类是利润管理

目录

利润管理的概述

  利润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指标,不论是投资人债权人还是企业经理人员都非常关心企业的盈利能力,而利润管理是企业目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行为结果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各经济主体的利益,但长期以来却被人们戴上了“利润操纵”的帽子。正确地区分适度的利润管理和利润操纵,可使社会各界对利润管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利润管理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既是法律制度所允许的.同时还体现了法律制度对企业相关利益主体不同利益的认可和尊重。适度的利润管理对企业的不断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过度的利润管理也会给企业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不利于企业的经营决策。同时也会使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决策的相关性失真。因此对利润管理一定要适度,要将其限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利润操纵则是一种非法行为,是法律所禁止的。将利润管理与利润操纵区别开来,还可以找出财务造假会计造假的始作俑者,从而找到治理利润操纵的治本措施。

企业利润管理的动因分析

  企业管理当局对利润管理的动因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

  1.需求动因。需求定律告诉我们,在一般情况下,需求引发供给。当前在对企业经营者的经营业绩进行考核和评价时,绝大部分都是将考核的重点放在利润总额上。利润之所以被绝大多数考评者选中为考核被考核者的首选指标.是因为利润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正是由于利润的重要性.企业有关利益主体就把利润当作了关注的重中之重。根据需求引发供给的原理,社会各方面重视利润,企 业的有关方面就自然会把利润作为追求的首要目标,除了依靠经营从市场赚取利润外.如果有一些空间可从财务技术上或从管理行为的选择上适度扩大利润额,当然也不会放过。

  2.非对称信息的存在。信息经济学充分论证了现实世界中的信息不完全性和信息的非对称性。两权分离现代企业制度下.经营者总是比所有者对企业的经营状况更为熟悉:债权人相对于企业的所有者对信息的知晓程度往往处于弱势:大股东相对于小股东会掌握更多的信息;政府一般而言难以获取企业的内部管理信息。信息不对称程度直接影响企业利润管理能力的大小。

  3.会计人员的企业立场。在法规、准则许可的范围内,对影响利润的相关会计数据进行管理控制,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会计人员是否站在与经营者或所有者相同的立场上,是能否实施利润管理行为的关键之一。会计人员所面临的企业工作环境,决定了会计人员的“理性选择”是站在企业的立场上,同时会计人员也是“经济人”.企业管理当局有太多的方法使其站在企业的立场上。虽然为了减小其消极影响.我国曾试行和推广过会计委派制,但这种做法是否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要求是值得商榷的。事实上,会计人员的企业立场,也是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一个方面,需要防范和限制的只是其不符合法规制度的过度行为,而这种行为有较多的规范去约束。

  4.会计准则的推动。部分学者认为,会计准则的生命力在于其灵活性。相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经济环境,会计准则无论多么具体也只能是原则性的。即使准则规定只能用某一种会计方法,但在具体细节上,仍会给企业较多自主选择的机会,如折旧年限、残值、存货报废、坏账准备率等。就会计准则的具体和复杂而言,美国堪称世界之最。美国的会计准则给予企业较多自由选择的空间。正是会计准则的这种灵活性,给企业从事利润管理行为提供了技术处理的空间。

利润管理的实现手段

  (1)操控应计性项目操纵经营循环中确认收人和费用的时点。如收人确认的提前和推后,费用分摊标准和分摊方法的选择.收益性支出资本性支出界限的模糊等等,都有利润管理的潜力可挖。

  (2)灵活运用会计政策。如稳健的会计政策选择向市场传递了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前景充满信心的信号。而业绩差的公司存在避重就轻.采取较为乐观的会计政策的倾向。财务分析师在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时.不会只注重表内揭示.他们会根据表外披露及其他竞争性信息来源对企业已公布的会计数据进行调整,再作决策之用。

  (3)利用关联交易。由于关联交易是在关联方之间进行的交易,这就使得关联交易可能不采取正常交易基础上的市场公允价格.而 是以低于或高于市价的价格成交(有时甚至是无偿的)。这样.关联交易就导致了不同形式的利益转移,成为利润管理的重要手段。

  (4)调控生产经营活动。通过调控生产经营活动的手段而实施的利润管理.比利用会计准则的灵活性更有效、更隐蔽,也更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怀疑。如企业想多报当期利润,可通过增加生产量来调节库存量,导致固定费用在单位产品上分摊额减少:降低应收账款信用标准从而增加赊销:推迟处理坏账固定资产清理业务等。

  (5)购买或出售资产和业务。在需要调节利润的时候,企业可能会出售一部分资产或业务:也可能通过并购企业来实施利润管理。

利润管理存在的条件

  根据企业契约理论,企业的实质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市场经济中企业与管理人员签订的报酬契约及企业与债权人签订的 债务契约等一系列契约的订立与实施主要是以会计信息作为依据。当各契约人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时,在自利意识驱使下,契约关系人有动机对会计信息进行操纵,以使契约关系的实际执行出现有利于己的结果。同时从信息经济学理论的角度看,在信息不对称这一根本问题普遍存在的情况下,通常需要签定合约来保证处于信息弱势一方的利益,但由于代理人总是拥有比委托人更多的信息,代理人便有动机进行利润管理,将信息优势转化为利益优势。大量的实证研究结果从各个侧面对上述理论进行了经验验证 以上的假设都是建立在对人类行为的理性假设之上,即人都是理性人,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

  另一方面,由于会计本身具有弹性,一定程度上要求管理当局进行会计选择。对于公认会计准则来说,由于会计实务的复杂多样性,考虑到成本一效益原则,准则不可能对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完全的限制。正是由于会计选择的存在,管理当局自然会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来使个人敬用及公司价值最大化。而会计的基本前提一权责发生制会计利润管理提供了机会。在中国特定的政策背景下,由于股市缺乏投资者有力的外部监控,财务信息披露缺乏透明度,资本市场股价大幅波动,给盈余管理更多的空间。

利润管理与利润操纵的区别

  利润管理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其“褒”和“贬”的分水岭就是在定义中提到的“某种程度”的“度”,这个“度”如何把握,是判断其行为性质的钥匙。借鉴本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总结我国企业利润管理行为的现实特征,我们认为,利润管理的“度”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把握。

  (1)法律制度框架。法律制度是规范企业经营行为的规程与准则。企业的任何行为都应在符合规则的前提下进行。企业利润管理行为的“度”就是法律制度框架。在框架内的利润管理行为,是在法律、制度、准则允许的范围内所作的调整和选择,是适度的利润管理行为;超越法律制度框架范围的利润管理行为,是一种违法或违规行为,是利润操纵,这种行为应受到惩罚或谴责。

  (2)企业各利益主体利益的协调性。企业利润管理行为的结果,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分配数额。行为主体进行利润管理而使利益分配结果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倾斜,应以其他相关利益主体能够忍受为限度。在忍受的限度内,行为主体虽得到一定的好处,但也被其他各方认可了;超过这一限度,即使法律制裁不了,但其他的受害当事人也都会做出相应的反应。如经营者的利润管理行为过度,股东可以解聘他;目前股东的行为过度,潜在的股东不必去理会他;企业利润管理过度了,政府可不理睬该企业对优惠政策的争取,债权人可以不再对该企业放贷而是加紧催收旧债等等。各方利益主体利益的协调性很难有一个量的把握,而只能是根据各企业当时的具体情况作一个“适可而止”的心理上的把握。

  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在建立之中,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度体系还不完善,加上各个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存在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等诸多原因,利润管理的“度”在实践中难以准确把握。在弄清利润管理与利润操纵定性区别的基础上,我们给出二者定量的区别。

  假定P为第n个会计期间企业会计报表反映的利润总额,P (n)为在1一n个会计期间企业客观实现的利润总额,P为第n个会计期间企业客观实现的利润额,部分会计期间存在P ≠P ,则P(n)=Pl+P2+⋯ +P (1),导致P ≠P 的行为称为利润管理;P(n)≠Pl+P2+⋯ +P (2),导致P ≠P 的行为称为利润操纵。

  式(1)反映了利润额在不同会计期间的调整,但在适当放大会计期间后,各会计子期间的利润额之和仍然与企业在放大的会计期间内客观可实现的利润总额相等;而式(2)反映的经济内容则不仅仅是利润额在不同会计期间的调整,还包含了经营造假、会计造假行为,各会计子期间的利润额之和已经背离了企业在放大的会计期间内客观可实现的利润总额,现实情况一般是大于客观实现的利润总额,这种状况既突破了法律制度框架,又违背了各市场主体的利益协调性,属于利润操纵,利润操纵本质上是一种造假行为,属于违法犯罪。

  例如,令广大股民损失惨重的银广夏(证券代码:000557),从1998年起,通过伪造供货协议、出口单证和银行对账单等,造出了1999年每股盈利0.51元,2000年每股盈利0.827元的虚假业绩;2001年3月1日,更是撒了一个弥天大谎,银广夏发布公告称,与德国诚信公司(Fidelity Trading GM.BH)签订了连续三年总金额为60亿元的萃取产品订货总协议。仅仅依此合同推算,2001年银广夏的每股收益就将达到2至3元。银广夏的造假,不仅伪造了供货协议、出口单证和银行对账单等会计原始单据,为支持这一造假工程,银广夏还有真实的投入,出资2.8亿元于2001年在安徽芜湖建成了萃取产品的新生产线,据后来揭露的事实,该生产线根本就没有进行所谓的生产,该公司事实上根本没有实现所谓的“出口”。显然,这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利润管理,而是一起严重的违法犯罪活动。它属于财务造假(或称会计造假),但又超出了财务造假的范围,是公司董事会和经营班子直接策划和参与乃至直接实施的严重违法的经营造假行为,财务造假行为只是其表现形式。

企业利润管理的作用

  根据国外学者的研究,适度利润管理是有利和必要的。如美国企业采取的“收益均衡化”利润管理行为,是为了提高股东的满意程度,进而实现经营者自身福利的提高;日本企业采用收益平滑化的会计处理方法,使利润管理行为具有长期的特征。利润管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利润管理有利于更好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从传统的观念来看,衡量一个企业经济效益的公认标准就是利润。根据经典的经济学理论,某项投资实现了边际成本边际收益相等,它就实现了利润的最大化。尽管现代理财观念不再把利润最大化作为理财目标,而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理财目标,但企业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整个社会的财富才能实现最大化,从而带来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利润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和对社会贡献的大小。

  2.利润管理可为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通过为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利润管理一方面直接为企业内部的法规和准则的制定者提供了限制的目标,为政策法规的完善明确了方向,另一方面也为改进企业绩效考核提供了思路。通过研究发现,企业利润管理的重要动因是因为绝大多数的绩效考核是以利润为主,若要使企业利润管理不致过“度”,可考虑改进考核指标体系,如引入EVA指标或平衡计分卡考核办法等。绩效考核指标的改进可引导企业的经营管理步人良性循环的轨道。

  3.利润管理可作为向外界传递有用信息的工具。在某些情况下,管理当局欲向外界传递某一内部信息,而内部信息往往是相当复杂并具有专业性,如果直接披露该信息,外界由于无法判别该信息的可靠性,或者即使能对该信息进行检验,但检验成本巨大,因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而放弃检验。外部信息使用者就会因此对管理层所披露的信息产生怀疑。当管理当局通过利润管理,逐步披露该信息,反而是一条相对有效的传递信息的途径。

  4.利润管理有利于不断促进企业改变目标战略。适度的利润管理既是一个企业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企业人力资源素质较高的标志,它对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和宣传适度利润管理,逐步形成一种对适度利润管理的理解和容忍,恢复和提高社会公众对财务信息的信任度,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和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利润管理的不断完善与提高,有利于企业引进新的管理方式,提高经营业绩,从而相应地改变目标战略,更好地促进企业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 邵娟:利润管理、盈余管理与收益平滑辨析.财会月刊[M]:会计版-2007年4期
  • 朱婧、孙明慧:浅谈利润管理的合理性.经济技术协作信息[J]-2006年1期
  • 郭风喜、奚卫华:利润管理与盈余管理之我见.商场现代化[Z]-2005年12X期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8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利润管理"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