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农业生态旅游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什么是农业生态旅游[1]

  农业生态旅游是以农村自然环境、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内容和乡土文化为基础,通过整体规划布局和工艺设计,加上一系列配套服务,供人们观光、旅游、休养、增长知识、了解和体验乡村民俗生活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

农业生态旅游的产生[2]

  在后工业文明时期,人类生存的外部环境不断恶化,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1983年首次提出了生态旅游的概念。作为一种绿色旅游项目,生态旅游能够对环境保护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生态旅游的区域能以自身的特有生态环境吸引游客,因此“生态旅游”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

  现代都市人向往乡野风光和田园生活,农村旅游成为一种时尚,但是农村旅游生态化才是其竞争力后劲所在。于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一种具有旅游、休闲、示范、求知、教育功能的生态旅游产品———农业生态旅游应运而生,农业生态旅游以农业生产为依托,将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业有机高效的结合在一起,它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是以田园旅游资源开发为重点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在这种旅游方式下农业生产、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农事活动被有机的融为一体,产生和形成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生活,它既具有生态性、生产性、商品性、观赏娱乐性、参与性和教育性等多种功能,又能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性,因此成为当今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和新的亮点,极富发展潜力。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随着我国经济高速持续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绿色环保理念不断的深入人心,因此我国的农业生态旅游前景可观。

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历程[3]

  农业生态旅游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萌芽阶段,时间大至是上世纪30年代,在欧洲就开始了农业旅游。1865年意大利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专门介绍城市居民到农村去体验野趣野味,这标志着农业旅游的诞生。这一时期还没有农业生态旅游这一概念,农业生态旅游仅仅是从属于旅游业的一个观光项目。

  第二阶段:发展阶段,时间是20世纪中后期,这个时候的农业生态旅游不再是对大田景色的观光,代之以观光职能农园,农园内观光、购物、美食、游憩、住宿等多种方式结合并配备专业的从业人员,这标志着农业旅游从农业和旅游业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专门的行业。这一时期的代表有美国费城西南白兰地山谷中的“长木花园”、日本岩水县小岩井农场、突尼斯的“植物体育场”等。

  第三阶段:扩展阶段,时间是200t纪8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游客已经不满足于观赏而更多的希望参与其中,于是观光农园改变了单纯的观光性质,产生了度假、操作等功能。在部分经济发达国家出现了观光农园的高级形式,农场主将农园分组给个人家庭或小团体,供他们假日里享用。

  我国的农业生态旅游自古有之,古代文人墨客的郊区旅游和田园休闲活动就属于其中,自20世纪80年代深圳以招商为目的首先开办荔枝节以来,我国的农业生态旅游蓬勃发展。目前比较著名的有如浙江金华的花木公园、自摘自炒茶园,山东泰安、湖北随州、广东深圳等地的农业大观园、民俗文化村、生态旅游度假村、农业公园,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广西桂林恭城生态农业旅游区,山东石榴园,上海浦东现代化农业开发区等。b1目前我国农业生态旅游的类型主要有三种,即观光型(以参观农业景观、农业文化遗产为主)、品尝型(以尝鲜为主)和休闲体验型(实际参与劳动为主)农业生态旅游。

农业生态旅游的基本特征[4]

  1.对生态农业的依赖性

  农业生态旅游是农业与旅游业紧密结合的产业,它是在充分开发农业资源的基础上,以生态旅游为主体,把农业生产、高科技农业技术展示、旅游者旅游休闲等融为一体的一种旅游活动。我国幅员辽阔,南方有珍树奇木,北方有林海雪原,东部有沿海村落,西部有草原风情,这些各具特色的资源为开展农业生态旅游提供了条件。从传统农业模式发展到生态农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与传统旅游方式不同的是,农业生态旅游以农村生态环境为支撑,以农业景观、绿色农产品为资源优势吸引游客。如果脱离了生态农业这样一个载体,以及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形成的生态农产品这样一个客体,那么农业生态旅游将无法开展。新鲜的空气、纯净的水资源、安静的环境都是农业生态旅游的基础。建立于此基础之上的旅游理应要与生态平衡、生态资源的维护相协调一致。如果没有生态农业景观,农业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业没什么优势可言,农业生态旅游也很难吸引住游客。生态农业建设为旅游的开发奠定了较好的物质基础和无污染的安全保障。在旅游景区建立绿色农产品基地、采取科技种植农作物,既有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又能为游客提供绿色食品。旅游与生态农业相结合,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实现农业生态旅游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

  城市居民面对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纷纷向往大自然的恬静生活,农业生态旅游的开展正好吻合了城市居民的这一需求。优美的生态环境是农业生态旅游建立和发展的基础,是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必然要求。要达到这一要求,农业生态旅游的开发和运营就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前提,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的优势,开展农业旅游活动,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的旅游突出了旅游与地区生态环境的融合,旅游对生态环境的重视,注重资源的有效利用,注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因此,在旅游开发经营管理中始终要把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农村资源放在首位,以生态保护为核心,以维持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旅游开发及运营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设计布局的时候,以保护资源为核心,不破坏自然景观,在规划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不盲目模仿其他旅游景区的建设,忽视本地环境优势,加强各规划部分之间的耦合,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3.与乡村文化相结合性

  旅游在初级形式上,往往趋于一致,但乡村文化特立独行,充分展现了民族民俗文化中丰富的营养,使农业生态旅游的品牌得以持续地延续。乡村文化资源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积累的,是与众不同的文化资源,能够吸引人们参与其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农业生态旅游是一个半自然半人工的生态系统,它包含自然景观,又包含在人类活动参与下形成的文化景观,如种植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宗教文化等。乡村文化是旅游业的精髓,对文化资源的了解和欣赏是旅游者的最终归结点,要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了解到与众不同的文化带来的审美享受,旅游开发商就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地域特色旅游,将自然景观和乡村文化融为一体,保持乡村特色文化,防止乡村文化的流失或异化。所以我们应从和谐、共生的观念出发,确立乡村文化保护的观念,注重保留和传承乡村文化,尽可能地保留文化遗产,保护多元性文化,提升农业生态旅游的品味。

  4.旅游活动的广泛参与性

  旅游者对于旅游的兴趣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景区的观赏上,还对农业生态旅游景区的农作物的种植、采摘滋生兴趣,故而所获得的旅游感受常常具有多元性。旅游参与体验颇有其独特之处,旅游参与体验是一种综合性的体验,以追求旅游愉悦为目标。目前农业生态旅游有果园、蔬菜园、花卉园、集观光与高科技农业技术为一体,主要包括农业观光、民俗乡情体验、农耕活动、农业科技展示、乡村特色文化欣赏等活动,让旅游者能通过参与复合型的旅游活动,获得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和精神享受,其充分体现了观赏性与体验性相结合的特征,为人们展现了非同寻常、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项目,为人们展示了新的视觉感受和体验感受,能够提高旅游者的旅游质量,让旅游者更加珍惜农村的自然资源,让游客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来体验与传统旅游不同的经历,激起人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兴趣。

农业生态旅游的多功能性[3]

  1.经济功能

  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发展旅游业,能有效的降低土地的集约化程度,提高单位土地的收益,增加农民的收入,在实现农业生态效益的基础上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同时,农业生态旅游的开发,将促使农村经济发展开拓新的思路,保证农村发展中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也引导农民采用国内外先进的农业生产和耕作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调整农业生产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促使农业生产走上一条“高新技术、高附加值、高效益”的入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农业道路。

  农业生态旅游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价值,同时农业生态旅游所带来的良好的环境以及农村的民俗文化等以前无法转化成商品的无形产品将转化成旅游经济收入,大大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从宏观上实现了农业景观的合理配置。

  2.社会功能

  我国农业目前依然以种植业为主,农业机构不合理,农村第三产业比例偏小,农业经济效益低下。农业生态旅游可以带动农村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加工业建筑业等相应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带来住宿、餐饮商业、交通、文化等行业的发展,充分带动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而旅游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岗位,将产生另外5个关联的就业机会,因此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可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能有效的缓解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3.政治功能

  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使空闲的房屋、剩余的劳动力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同时,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和城市的交互加强了,促进了信息的流通,实现了财富有城市向农村的转移,逐步改变了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有利于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当地农民从中受益;农业生态旅游低消耗,低污染的模式有利于改变过去农业依靠大量消耗实现高增长的模式,对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4.生态功能

  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促使农民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新的耕作方式,这有利于防止土壤退化和水土流失: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保留和保护了大量的农业土地,而农田及其中的树篱以及田界地块能够为野生动植物提供生息繁衍之处,事实证明世界上很多重要的保护动物都以农业区为主要栖息地。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物能源原料的应用,生物能源的使用本身也符合农业生态旅游的环保理念。

  5.文化功能

  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有利于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农业史,在这个过程中留下了大量而珍贵的文化传统。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为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创造了条件,在新时代的今天,乘着农业生态旅游的东风,传统文化将焕发出新的光彩。同时,人们在农业生态旅游的过程中,能够感受自然、亲近自然,提高环保意识,受到美的熏陶,从而为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6.各功能间的关系

  农业生态旅游各功能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此基础上主要突出农业生态旅游的环境功能。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发展过程中只重视农业生态旅游的经济功能,忽视了其他功能的作用,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和环境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资源是有限的,环境是不可再生的,只有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人类才能够不断向前发展,而农业生态旅游的核心是环境保护,只有在充分发挥农业生态旅游的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其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功能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功能的发展,反过来将会促进农业生态旅游的生态功能发挥更大的功能和作用。

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时代意义[3]

  1.农业生态旅游有助于缓解人与环境的矛盾

  农业生态旅游的核心是保护环境,通过开展农业生态旅游,能够有效的降低土地的负担,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对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农业生产中对水资源的消耗,改变以高消耗换高产出的生产模式。通过保证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和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体现我国提出的和谐社会理念。

  2.农业生态旅游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在城市化进程当中,城市吸纳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能力与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的现状不相适应。同时由于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还不够发达,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对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和就业问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村自己来解决,加之我国耕地不断减少,数量众多的农村人口的生计问题成了制约我国发展的关键。而农业生态旅游在提供就业岗位吸纳剩余劳动力方面的巨大作用能够有效的缓解我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同时通过农业生态旅游创造出农业生产之外的价值,对于改善农村人口的医疗卫生条件,社会养老和社会救济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这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途径。

  3.农业生态旅游的多功能价值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

  农业生态旅游的多功能性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相当紧密的联系。农业生态旅游的多功能的实现依赖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框架下一系列的技术和政策体系的支撑,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实现是以实现农业的经济、社会、政治、生态、文化等功能协调发展为目标的,这与农业生态旅游的多功能价值的目标不谋而合。通过发展农业生态旅游,能够更好的协调和解决农业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更好的实现整个农村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通过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带动整个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农业生态旅游是新时期传统文化的传承

  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是新的时期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①农业生态旅游旅游系统中包含了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这两者的统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这要求人们在进行农业生态旅游的过程当中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实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②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中,要求参与者减少污染,降低对环境干扰和实行绿色循环经济等方面体现了自然无为和道法自然的道家风范;③生态旅游者是自然的朋友,生态旅游开发者应该有人与自然共生的正确观点,生态旅游的管理者要慎重保护自然。¨训这些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万物皆道的自然观;④农业生态旅游是在受干扰较小的环境下进行的一种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活动,要求质朴的与自然相协调的住房、饮食和文化条件以及相对完整的自然环境,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节俭朴素的自然观。人们在参与农业生态旅游的同时感受到这些传统的熏陶,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5.农业生态旅游的时代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农业自身直接创造的经济价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呈逐渐下降趋势,这些促使农业在发挥过去单一的经济生产功能的同时需要发挥出其他方面的功能;城市化进程加快,其过程中由于数每庞大的农村人口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这就需要农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壤污染严重、资源大量消耗,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的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能够有效的发挥出农业的多功能价值,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增加农业收入,容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非农产业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提供缓冲。同时,农业生态旅游在节能减排,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是满足国家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需要,也是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我国农业生态旅游的模式[2]

  现阶段,我国农业生态旅游根据其资源特点及所开展的旅游活动的内容可分为以下一些模式:

  1.“农家乐”旅游模式

  利用自然村落中农户自家的庭院、自家种的菜、自家饲养的家禽等开发的集餐饮、住宿等于一体的旅游模式,如武汉东湖周边的“农家乐”餐馆达数十家,满足城市居民回归农村自然的心理需求,受到游客及消费者的青睐,生意十分红火。

  2.农村农园观光采摘与购物休闲模式

  利用自然农村中的成熟果园、菜园、花圃、茶园等在有专人指导的情况下让游客进园自摘果子、拔菜、赏花、摘茶等,旅客尽情享受边摘边品,自采自购的农家田园乐趣;集观光采摘与购物休闲于一体,如武汉东西湖石榴红村,这也是国外农村旅游最普遍的一种模式。

  3.农村农庄休闲度假模式

  而武汉黄陂农耕年华农庄,则将整个农庄细分为景观区、农业生产区、农产品消费区、旅游休闲娱乐服务区等部分,形成一个公园式的农业庄园。并在农庄内建立演示区和展示区,展现农业生产历史与一些特色农产品。这种模式增加了游客对当地农业生产历史的了解,让游客对当地的农业生产有一个直观的窗口,这是一种集观光、体验、度假、游憩、娱乐、烧烤、食宿、了解乡土风情于一体的综合型农村旅游休闲模式。

  4.农村田园租赁模式

  武汉郊区一些村镇拿出少量土地出租给市民种植粮食、花草、瓜、果、蔬菜等,市民利用节假日空闲时间到农园劳动作业,平时可由农田提供方代管。市民在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享受耕作乐趣的同时也可将自产的瓜果、蔬菜拿出来自己享用或分赠亲朋好友,多余的也可以经营。当然此种模式以休闲体验为主,而不是以生产经营为目标。

  5.民俗村模式

  农村具有特定的民俗风情其衣着、饮食、节庆、礼仪、婚恋、丧葬、喜好、禁忌、歌舞、雕塑、民居、祠堂、园林等都与城镇不同,这些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对城镇居民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如黄陂的大余湾、锦里沟土家风情园、清凉寨等一些古村镇近年就成为非常热门的景区。

  6.农村俱乐部模式

  如在原来知青集中的农村建立“知青俱乐部”,开展“知青回‘家’游”,利用水库、湖泊、鱼塘、河段建立“垂钓俱乐部”并辅之于渔产品餐饮,游客垂钓品尝,自己动手,尽情享受渔文化的乐趣。类似的农业生态旅游模式在武汉周边有很多。

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困局[2]

  应当说,以上这些模式在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早期具有现实意义,既满足了部分来自城市的游客对寻找另一种生活形态的需求,让其品尝到纯朴的原生状态。也带领部分曾经的‘农村’游客在这里找到田园生活的印记,拾回过去的记忆片段,这样些生态旅游模式对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1.同质化、特色泛化、伪生态现象严重

  但是,发展到现在,我国各地农业生态旅游模式其同质化现象严重,各地的农业生态旅游大体上无非都是有山有水有田原、村庄这些元素,生态性的旅游资源在本质上来说存在同质化的一面;同时各地在进行农业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都希望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有特色的,走“发挥特色”之路的,而当我们放眼过去却发现这种特色在很多地区却已普遍存在,变成了“特色泛化”,反而显现不出特色之处;大家在农业生态旅游实践中,仍然沿袭传统大众旅游的方式来推动生态旅游,都只看中“生态”这个“牌子”,导致生态旅游市场与传统大众旅游市场无差异,甚至各个地方的农业生态旅游市场也有完全重合的现象,而由此带来的最显著后果就是市场雷同。

  2.认识不到位,管理现念落后降低发展能力

  政府旅游管理部门目前没有真正意识到农业生态旅游的特殊性质,没有有机整合农业生态旅游的管理体制,存在着管理机构不健全,部分农业生态旅游景区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域、管理部门,这种条块分割、各自为阵的弊端严重影响了资源的有效整合、降低了农业生态旅游景区的发展活力和做大做强的发展能力

  3.经营者融资能力有限,产品层次低

  农业生态旅游经营者资金不足,融资能力不够,资金来源单一,造成投资项目发展后劲不足;市场意识有,但营销热度不够、力量不足、手段匮乏,未充分利用当前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热度进行招商引资与融资。大多数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仍以简单的乡村休闲观光、“吃农家饭”等为主,对乡村休闲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乡村休闲资源的旅游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4.规划、保护不当极大破坏生态

  同时由于旅游规划开发不当、游客过度进入超过环境承载力造成的农业生态系统破坏,消费者进入以后产生的垃圾污染没有得到很好的回收和管理,也给当地的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随着这种旅游形式的持续深化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发展面临的困局愈来愈严重。

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存在的法律问题[4]

  第一,对农业生态旅游本质的认识误区。农业生态旅游的内涵及本质被模糊,地方政府、旅游企业对农业生态旅游的内涵及发展实质理解偏颇,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误把城市化作为生态旅游的目标,重点投资用于改善旅游区硬件设施,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于颖,2008)。

  第二,立法理念偏差。从立法目的上就可以看出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在立法理念上的偏差,美国树立了生态利益优先的现代环境价值观,将保护目标已经扩大到保护未来时代人类的利益以及生态环境的安全,而我国生态旅游很大程度上停留在“观赏生态”的层面(张磊,2006)。

  第三,法律缺位。虽然我国旅游立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我国却没有一部专门的关于生态旅游的专门法律、法规,主要依据传统旅游中的旅游相关法律法规,一些生态旅游的领域存在空白状态,生态旅游活动中的不少行为依然无法可依(彭雨、范娟、伏云辉,2005)。

  第四,农业生态旅游多头监管现象严重。农业生态旅游业由国家文物保护局、建设部、林业局、环保总局、农业部、林业局等部门多头管理,这样无统一的管理部门,很容易导致管理混乱(魏敏,2003)。

  第五,监督机制匮乏。缺乏监督机构对立法、执法、环保执行状况、环保教育进行全方位的监督执行与反馈(冯菲菲,2008)。

  第六,市场失灵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外部性成本缺失,自然环境资源的公共产权保护缺位,自然资源被污染或破坏的成本,多由受影响者或政府来承担(彭俊瑜、陈煜,2005)。

差异化发展的农业生态旅游模式[2]

  农业生态旅游这种休闲旅游的形式,满足了城市居民对寻找另一种生活形态的需求,人们在这里找到农村生活的印记,找回过去的记忆,品尝到纯朴的生存状态,对引领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要实现农业生态旅游业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发展,必须走出一条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一个地区、一个景区发展生态旅游不需要全盘抓、遍地花;而是要找准一个景区、一个点、一个品牌做大做强做精,做到极致,才能产生强有力的联动与效应。

  综合国内农村旅游的现状和其它学者的研究成果,以下几类农业生态旅游模式具备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能力。

  1.做有文化内涵的农业生态旅游模式

  用本地原味的民俗、农村风情和无污染的绿色田园吸引游客,展现原汁原味的农村民俗、农村风情、田园风光以及以本地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乡土文化;将上文中的农家乐、农村农庄休闲、民俗村模式的要素综合起来,所以此种模式的重点就是要保证民俗、农村风情的原汁原味与农村田园的绿色环保,只有这样才独具魅力,别的景区即使照搬也容易形成画虎不成反类犬。

  2.突出打造水乡风韵型旅游模式

  我们应突出发展水乡风韵型农业旅游,依托湖北丰富的各类湖泊资源、湿地等为载体,在做好无污化保护,确保无污染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武汉周边现有发达水系和一线湖景资源,培育“渔米文化”品牌,引导游客领略独特的渔家美景、湖水景观,进行垂钓活动、品赏湖鲜河鲜,满足游客旅游审美的需求,这样的水乡生态旅游模式能形成一湖一品的独特格局,很好的规避了资源的同质化。

  3.着力建设有天然、野趣的生态农庄模式

  对于那些区位条件好,地形多变,山峦起伏,溪流交错,森林茂密,景色秀丽,环境优良,气候舒适,面积较大的农村地段可开发为生态农庄,使之成为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避暑、科考和森林浴的理想场所。同时也可以将户外野营结合其中,游客暂时性离开都市或人口密集的地方,利用帐篷、高架帐篷床、睡袋、汽车旅馆、小木屋等在郊外过夜、享受农村的野趣环境提供的保健功能,欣赏优美的自然风光。当然农村野营地的选择要求离村镇有一段距离,交通要比较方便,但又必须离开公路干线,具有良好的森林环境,气候好,空气洁净,环境比较幽静,有水源,避风。在靠近水源的地方选择地势较平坦或有一些小起伏的地方建设野营地。

  4.重点发展有特色农产品的生态农业观光模式

  以农庄或农场旅游为主,包括生产农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渔场,农业教育园,农业科普示范园等,体现休闲、娱乐和增长见识为主题农业生态旅游模式。依托现代农业博览园、农场、绿色休闲农庄、农业产业园等为载体,不断扩大各农业作物种殖规模,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大棚时鲜蔬菜、时令水果、反季节蔬菜、药材和花卉、茶树等一系列极富观赏性和参与性的品牌项目,开发以亲近自然、走近自然为主题的农村旅游项目,增强观赏性与参与性,让游客感受浪漫、宁静、自然、亲切的田园气氛,得到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廖军华.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中的环境问题[J].安徽农业科学,2011,(第13期).
  2. 2.0 2.1 2.2 2.3 贾翔.农业生态旅游差异化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J].科学与财富,2013,(第3期).
  3. 3.0 3.1 3.2 彭西.多功能性视角下的农业生态旅游及其时代意义[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4. 4.0 4.1 李娟.农业生态旅游中主要法律问题研究——以保护农民环境权为视角[D].华中农业大学,2012.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8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连晓雾,林巧玲,方小莉,Mis铭,寒曦,Tracy.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农业生态旅游"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