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全景化新闻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全景化新闻(Contextualized Journalism)

目录

什么是全景化新闻[1]

  全景化新闻报道,即是指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对新闻事件进行动态化、全方位的展示,是对事件立体的整体把握和对其本质的透视,是从整体上对新闻事件的鸟瞰。

  由于新闻事件是诸多存在内在逻辑联系的多元和多层面信息的集合体,传媒机构通过提供新闻报道和事件的综合视角,新闻可通过揭示尽可能多的可证实的事实,使受众更容易和更全面地理解事件,更近一步接近事实。整体的新闻报道也会因此变得更加丰富深刻,更加具有动感,从而形成信息的穿透力,增强整个报道的气势和影响力,增加观众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和理解,从而获得一种累积传播效应,新闻报道也更加趋向客观。这种全媒体式的理想和实践正在促使一种全景化新闻报道格局的形成,伴随移动互联网的脚步,全景化新闻报道时代也正在来临。

全景化新闻的特点[2]

  1、技术支撑,创造情境满足受众需求。

  2016年被称为“VR”元年,虚拟现实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VR眼镜、VR游戏、VR电影等系列产品层出不穷,推动着信息可视化这一过程迈向全新的台阶。VR的出现也给新闻报道带来了重大变化,借助它的力量,全景式新闻报道理念第一次得以付诸实践,“沉浸式新闻”第一次如此令人关注。毫无疑问,它是全景式报道中的重要一员,把平面的现场报道转变为三维、立体的临场式体验。

  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光明网便充分运用了VR、直播等新技术,将会场信息第一时间反馈给受众,多角度呈现两会现场画面。在“全景看两会”栏自下,设有多张360°全景摄影图,包括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开幕式现场等多个场景,观众可以自行选择地点,拖动鼠标便可以看到每个地点的全部景观。两会期间,光明网保持每天4次左右的直播频率,并发布到网站首页。为了进一步增加观众的现场感,它还推出了时长16分钟的两会VR直播视频,全程同步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观众可以360°拖动屏幕,观看发布会现场的每个角落,还可以放大缩小视频画面,观看现场细节。

  媒介技术的变革的确给新闻生产带来新的机遇,一方面,借助新的传播技术,媒体能够创造出“超真实”的情境﹐让受众沉浸其中﹐并在情境中获得满足;另一方面﹐新型传播载体的出现,大大丰富了媒介报道方式,拓展了新闻的表现形式。

  2、融屏共振,传播方式立体化多样化。

  从报纸到电视再到移动手机﹐信息的传播从纸张转向云端﹐从大屏播出变为融屏共振。传统媒体也正紧跟上新媒体时代的步伐,活跃在各大传播平台。在2018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央视利用多媒体平台为观众展现出多维立体的两会盛况。央视新闻频道首次直播“代表通道”与“委员通道”,并推出系列专题《两会有啥事,我们帮你问》,以平民化语态进行传播,拉近国事与个人之间的距离;央视网打造网页重点板块“快看两会”“央视短评”,利用短视频形式为观众答疑解惑,增强传播力与亲和力,同时,它的原创微视频“小央视频”板块推出了“小央追两会”系列报道,实时反馈会场动态;央视新闻+客户端聚合矩阵号打造《两会·号外》融媒体特刊;央视新闻官方微博主持话题#两会#,鼓励网友积极参与到话题建设中来﹐随时随地分享自己对两会的看法﹐并推出H5 作品《“两会”用各国语言怎么说》,颇具趣味性与知识性。

  可以看出﹐两会报道突破了以往单调的传播形式,充分利用各个传播渠道,扣发媒体间的扳机效应,打造媒介融合趋势下的“复调传播”。国家主流媒体在此次报道中,利用新媒体技术,利用多荣道的传播平台,构建了动态化、立体化的全京式传播﹐提供了观察新闻现场的多元视角,让新闻报道更具有整体性和全局性。

  3、参与其中﹐受众互动成为重要环节。

  新媒体的出现,将传统的单向传播变为双向互动。传统的线性传播让观众少有选择的权力,如今,通过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多媒体平台,用户可以发自己的言论见解,通过点赞转发扩大某一议题的影响力﹐做到了真正的互动传播。在全景式的传播模式中﹐受众被置于拥有丰富媒介产品的空间之中﹐并被赋予极大的自主权﹐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到个性化的内容服务﹐并与媒介空间产生良好的互动循环。前段时间﹐在微博引发病毒式传播的“中国很赞”手指舞便是因广泛的受众参与而达到传播力成指数型增长的效果﹐由明星、大v、主流媒体官方微博等网络意见领袖首先发起,通过多级传播层层到达受众﹐最后在行为层面对受众产生强大作用力。

全景化新闻的问题[2]

  1、技术发展不够成熟。

  作为由技术支撑的全景式新闻,传播技术的发展程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新闻的表现力和吸引力。以VR新闻为例,虽然受众能全方位观看新闻现场,但新闻画面被扭曲,放大来看,细节部分也显得十分粗糙。同时,习惯了二维平面的受众在拖动三维画面时可能会出现晕眩等不适应的症状,反映出传播技术虽然有所发展,但仍然需要进一步改善受众体验,增强观感。

  2、全而不深的碎片化内容。

  传统媒介传播通过议程设置的方式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内容,而在全媒体时代,传播形式丰富多样,传播内容全面海量,大量信息以碎片化的形式涌向受众。丰富的信息却导致了关注的贫乏,当受众被淹没在信息海洋之中,受众注意力是有限的,面对众多议题的选择时,很可能忽略了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导致注意力失焦。媒介虽然通过众多渠道将信息传播给受众,但真正有深度、有思想的新闻报道却逐渐成为稀缺资源,空洞且娱乐化的传播内容使得受众满足于肤浅的接受表面信息,却不愿再费力追问背后的意义。

  3、媒介伦理失范问题日益凸显。

  互联网领域中,把关人相对缺失,低门槛准入原则使得媒介伦理失范问题日渐凸现出来。凶杀暴力、色情、低俗内容的传播直接影响了受众的认知,极大损害了社会道德、败坏社会风气;过度曝光的新闻报道给被报道对象带来很大困扰,或是隐私权遭受侵犯,或是个人名誉受损;媒体--味追求时效性,强调抢先发布却忽略了审查机制使得假新闻层出不穷,谣言四起。

全景化新闻报道的模式[3]

  1、生产主体的多元化和互动性

  在全景化新闻报道过程中,新闻报道的生产主体多元。新媒休背景下,传统媒体逐渐融合新的媒休,形成多元立体的传播格局。在此背景下,受众不仅可以获取信息,还可以对这些信息资讯进行反馈,并从不同视角下解读报道。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智能化终端设备逐渐普及,使受众与记者的互动交流成为可能。由此,新闻报道主休将更加多元化。现在,媒休的角色正在发生转变,受众也出原来的被动接受转变为当下的主动传插,形成了互联网平台“人人都是主播”的信息传播新局面。

  2、生产过程呈现动态化和实时性

  在互联网背景下,大众接收信息的渠道增加,信息内容也越来越多元,导致人们对信息的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在新媒体背景下,新闻大多以实时报道的形式出现。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新闻生产具有动态和实时的特点。全景化新闻报道改变了传统新闻传播机制的新闻生产过程,同时也改变了新闻生产的理念,使新闻从生产到传播变成一个动态的过程。

  3、表现方式的立体化与多元性

  全景化新闻报道采用先进技术,提供了模拟现实的体验,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从微观上来说,全景化新闻报道就是用户通过设备与模拟空间的虚拟对象互动,从而满足其心理需求。从宏观上来说,全景化新闻报道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机融合,集合了不同媒体的优势。这种报道模式以不同的视角,从不同的维度,进行立体式.全方位的动态报道,从而营造一个突破时空局限、覆盖面积大的新闻传播格局。对于具体新闻事件的报道,要做到实时和持续的报道,为受众提供全新的体验。

全景化新闻的启示[3]

  1、注重新闻社会资源的整合

  互联网环境下,新媒体技术的普及,特别是智能化终端应用的普及,使受众的角色充满不确定性。每一个人既是新闻的消费者,同时又是新闻的生产者。虽然现在有海量的信息,但是部分信息对人们的思想意识造成了影响,严重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媒体从业者应当重新整合这些信息,甄别和筛选信息资源,从而营造积极向上的新闻传播环境。

  2、加强多媒体多层次的融合

  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很多媒体雨后春笋般出现,对传统媒体构成威胁。如果传统媒体想要摆脱困境,就要对当前的传媒形势有深刻的认识,既要看到挑战也要发现机遇。如今,5G技术三网融合等国家信息战略的实施,为传统媒体提供了全新的发展平台,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全景化新闻报道模式的兴起,传统新闻媒体应转变其发展理念。通过大数据、数字动画技术、音频视频合成技术等,充分整合现有的优质资源,进行立体化、全方位的行业改革,形成全新的信息传播格局。

  3、增强新闻内容动态性

  传统媒体要认清形势,顺应潮流,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构建科学完善的全景化新闻报道机制。同时,还要努力探索和研究新媒体技术,大胆应用新媒体技术,打造全新的、多媒体合作的、多种信息传播形式并存的全媒体信息传播平台。在新闻生产和传播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各个媒介的优势,努力提高新闻的时效性,积极拓宽眼界,整合新闻资源。从新思维、新视角出发,丰富新闻的传播形式,体现新闻报道的动态性和真实性。

参考文献

  1. 王宇明, 汤志伟.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全景化新闻报道研究[J]. 中国报业, 2013(7X):3.
  2. 2.0 2.1 丁溪原. 新媒体技术下的全景式新闻报道模式[J]. 新媒体研究, 2018, 4(8):2.
  3. 3.0 3.1 郭怡然. VR技术下的全景化新闻报道[J]. 新闻战线, 2018(8X):2.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YamyHuang.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全景化新闻"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