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税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信息管税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为重点,以对涉税信息的采集、分析、利用为主线,树立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健全税源管理体系,加强业务与技术的融合,进而提高税收征管水平。
广义上的信息管税是指适应世界信息化革命的浪潮,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现税收管理上的变革。狭义的信息管税是指依托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涉税信息进行充分的采集、分析、利用,进而强化税源监控,提高税收征管水平。
信息管税的内涵[1]
从信息管税的内涵来看,信息管税是以信息为媒介,促进税收征纳良性互动;以网络为平台,消弥信息“孤岛”;以科技为支撑,提高税收征管质效。它是税收征管模式的重大转变,是税收征管思路的重大调整,是税收管理走向科学化、精细化的必由之路,是降低税收成本、增加税收收入的有力抓手。
信息管税的作用[1]
它的作用在于强化税源监控,堵塞征管漏洞,推进执法规范,提高工作效率,利用科技手段为纳税人遵从履行纳税义务提供便利,引导纳税人自我修正履行纳税义务过程中出现的偏差,防范和化解不遵从风险,把信息资源优势充分释放出来,达到信息增值利用目的,实现税收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目标。本文认为,信息管税是对传统征管方式的革命,是税收征管工作实现自我超越的一次战略调整。
信息管税的意义[1]
深刻认识信息管税的重大意义,就在于现代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的今天,市场经济领域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纳税人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经营业务不断创新,税收管理事项纷繁复杂,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现象愈加突出,传统管理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征管工作发展的新要求。同时,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加快,技术型、知识型、信息型产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产业分工日益专业化、精细化。在为税收提供巨大的税源的同时,也给税收征管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难题和挑战。怎样突破这个困境,需要一个有力的抓手,这个抓手就是信息管税。
推进信息管税应重点把握的四个方面[2]
- 一、科学合理采集信息
掌握较高质量和必要数量的信息是信息管税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推进信息管税,应将信息采集放在首位,从采集的质量、数量和方式等三个层面入手,科学合理采集信息,构建基础数据库。
一是及时准确采集。及时准确是对涉税信息采集的基本要求。只有及时准确地采集到纳税人的涉税信息,才能全面把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状况,进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税收管理。在信息采集过程中,应坚持技术与管理相结合,切实提高信息采集质量。在技术上,规范信息采集标准,统一数据录入口径,严格纳税人报送报表的数据勾稽关系审核,强化网上申报审批软件和核心征管系统的数据录入校验功能,防止异常数据进入系统,严把数据入口关。设计数据质量检测指标,实现自动比对分析和检测,及时发现异常数据,提醒前台操作人员修正;对前台无法修正的错误数据,按照程序提报上级局进行后台清理、校正。在管理上,建立健全相关考核制度,开发实用的数据质量监控考核软件,加强信息采集质量的量化考核,形成激励约束机制。
二是适度采集。纳税人涉税信息繁多,不可能也不需要全部采集。应坚持以我为主、工作所需、适度采集,而不应一味地求全求多。首先,按照税源管理需要进行采集。根据税收征管工作实际,需要纳税人哪些涉税信息就采集哪些;对于与税源管理关系不大而且数据质量难以保证的信息,不予采集,以免挤占储存空间,甚至干扰正常的分析处理和决策。其次,按照税源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进行采集。根据目前的税源管理水平和信息化条件,科学预测税源管理的发展趋势,合理确定纳税人涉税信息采集量。对于目前税源管理能力和技术条件下难以发挥作用的涉税信息,比如投入产出模型所需的实物信息,就没有必要大范围全面采集。
三是高效采集。在质与量统一的前提条件下,应不断优化信息采集方式,落实采集责任,解决好谁来采集、怎样采集的问题。首先,积极借助现有信息系统采集内部信息。对于征管类信息,充分挖掘综合征管软件等应用系统的功能;对于纳税人生产经营信息,探索设计相应的网上申报附表直接采集,或者实行税收管理员到户采集。其次,分层级采集外部信息。对于外部信息,应根据信息的权威性、信息集中度和获取方便性,实行分层级采集。对于海关、银行、公安部门身份信息等税源管理必需,真实度较高,已经实现全国数据大集中的涉税信息,可以实行全国统一采集;对于国(地)税、工商、质检、统计等直接影响本地税源管理,具有权威性,已经实现全省数据大集中的涉税信息,可以实行全省统一采集;对于纳税人的用电、用水信息以及与其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物耗等信息,可以由市以下税务局批量采集。在数据采集过程中,还应按照两个减负的要求,简化、合并涉税报表内容,做到一次采集、多环节使用,避免给纳税人和基层税管员带来不必要的负担。
- 二、系统规范归集信息
海量涉税信息采集后,归集整理成为能否发挥信息效益、推进信息管税的关键环节。应按照科学、系统、严密、标准的要求,建立全国统一的指标体系,并以此为主线归集整理纳税人涉税信息,构建集中统一的数据仓库,为进一步分析利用信息打下基础。
一是整合优化现有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是影响信息传递进而制约信息分析加工的重要因素。当前各地税务机关在信息管税的实践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的实用指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税收征管工作状况和税源管理质量,揭示了税收管理的风险点。下一步,应进一步整合和优化现有的指标、方法、模板,建立健全指标体系,并按指标体系对采集到的海量涉税信息进行归集整理,形成统一标准的数据库。具体来说,可以按照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现有的指标体系作进一步整合和优化。宏观指标主要是税收负担包括地区总体税负、各税种地区税负等,用于揭示地区税负差异程度和征管薄弱环节;中观指标主要是行业税收负担包括工业增值税税负、商业增值税税负等,用于揭示分行业小类的税种税负差异;微观指标是税源管理指标体系的重点,覆盖尽可能多的税收管理风险点,包括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税负、进项税额与销项税额弹性系数、四小票抵扣进项税额占比、存根联滞留票滞留率,企业所得税税负率、贡献率、营业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用于揭示具体纳税人可能存在的问题疑点和风险级别。
二是科学归集基础数据。在科学系统的指标体系确立后,按照业务需求驱动技术实现的原则,全面归集指标测算分析需要的基础数据,包括从税务部门应用系统中自动增量抽取的数据、税管员到户采集的纳税人生产经营信息、税务部门批量采集的第三方信息等,原则上实行一户式信息存储,以利于涉税信息的进一步整理、提取和加工。与此同时,按照税种、行业、纳税人类型、时间等不同维度,定期自动测算、存储指标数据,形成总局、省局集中规范的基础数据和指标数据仓库。
三是不断提高数据集中度。提高数据集中度是信息管税的必然趋势。目前,主要税收业务系统已经实现省级数据集中,应在此基础上,尽快实施总局集中运行模式,进一步提高数据集中度,为实现涉税信息全国分析比对、加强跨地区经营企业税源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在数据集中过程中,既应提高税收基础数据的集中度,也应提高经过加工处理的指标数据的集中度,同时,充分考虑省以下税务机关不断创新的信息管税需求和设计运用的税源管理新指标,逐步向下级税务机关反馈和开放基础数据和指标数据,提高信息数据应用效率。
- 三、便捷高效应用信息
分析应用是信息管税的核心环节。对前期采集、归集的海量涉税信息,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坚持人机结合,进行深度分析加工,做到用数据说话,服务税收管理和科学决策。
一是开发应用信息管税系统。海量涉税信息的分析应用,必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效率优势。针对目前操作工具欠缺的实际情况,应按照统分结合的基本原则,遵循设计严密、操作简便的总体思路,集中力量开发应用系统,搭建高效便捷的信息管税工作平台。在设计理念上,应坚持决策层监控分析考核平台与税收管理员工作平台相统一,信息找人与人找信息相结合,数据实时性与查询高效率相兼顾。在功能定位上,注意满足各级税务机关不同用户群体的业务需求,根据工作岗位、管理职责的不同,赋予其相应的权限:总局和省局作为决策层,可以查询监控应用系统指标数据,辅助科学决策,指导税收征管工作;应用系统管理层,可以对比分析指标数据,发现税收管理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深入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方案,同时,监控考核工作进度和成果;基层税管员作为应用系统的操作员,根据系统提示的问题疑点,实施约谈举证和实地核查,进行具体处理。在开发设计上,集中业务和技术专家具体负责系统设计和开发,但在操作层面必须简单便捷,做到与基层税管员的素质相适应。可以按照一个税务机关、一个税收管理员、一户纳税人对指标信息进行归集,形成一局式、一员式、一户式的指标信息展现和处理模式。在应用完善上,建立持续改进的工作机制,适时补充和修改分析指标、方法、模板,不断完善信息管税平台的功能。山东省国税系统遵循这些原则,开发应用了税收分析预警系统和纳税评估系统,加强涉税信息的分析应用,实现了税收管理针对性、管理工具适用性、管理刚性上的突破,并以此为平台,建立了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相互衔接的工作机制,促进了税收征管质效的提高和税收收入任务的完成。
二是积极开展专题税收分析。与开发应用信息管税系统实现信息找人的做法不同,开展专题税收分析主要是通过人找信息加强税收管理、防范税收风险。应充分发挥业务和技术专家队伍的主观能动性,针对税收管理中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利用归集的海量涉税信息,借助专业抽取工具、商业智能分析工具等手段以及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数据分析方法,设计针对性强的指标模型,开展对风险管理指标的均值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和聚类分析等,科学准确地分析税收管理现状,揭示存在的问题,为领导科学决策和完善征管体制机制提供依据。山东省国税系统近期开展的四小票进项数据分析、企业所得税纳税人盈亏与税负分析、三级稽核系统存根联滞留票分析等专题税收分析,在防范偷逃骗税、加强税源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 四、建立健全保障体系
信息管税是税收征管思路和征管方式的重大变革,是一项任务繁重、涉及面广、影响长远的系统工程。应从制度、人力、安全等三个方面入手,建立健全相关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管税顺畅进行。
一是强化制度保障。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是推进信息管税的必要保证。基于信息管税必须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这一事实,在进一步完善税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制度办法的同时,应重点抓好四位一体良性互动工作机制的完善。具体来说,应以信息管税系统预警信息的分析、发布、落实为主线,以分析引导评估、以评估督促稽查、以稽查促进管理,将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形成工作合力,提高整体效能。
二是强化人力保障。业务与技术融合是信息管税的关键,而人力保障对于业务和技术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应积极引进信息技术人员,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不断加强业务培训,培养精通税收业务和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推进信息管税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要遵循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积极从社会引进高层次人才,为税务部门的信息管税工作服务。
三是强化安全保障。推进信息管税,信息安全必不可少,而且,保证涉税信息安全是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的重要内容。税务部门首先应认真履行保密职责,保证涉税信息只能用于税收管理,确保涉税信息不对外泄露。其次,在信息管理过程中,应合理划分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的职责和权限,落实管理责任,保障涉税信息在采集、存储、整理、提取、分析应用等过程中的安全。再次,应加强网络防护体系建设,优化存储介质,完善数据备份,提高防范意识,确保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
关于加强信息管税的思考[3]
- 一、 转变传统征管理念,确立信息管税基本思路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纳税人经营方式、经营业务不断创新,税收征管的复杂性和工作难度明显加大,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现象日益突出,传统的税收管理员属地管户的单一方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税源管理需要。面对新的要求和挑战,实施信息管税,树立税收风险管理理念,既是解决当前税收征管问题的有效措施,也是税务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长远性基础工作,更是逐步破解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这一征管难题,全面提高税收征管水平的必由之路。
- 二、依托社会综合治税平台,找准信息管税切入点
目前,具有行政许可权的机关信息不共享,是导致税务机关管理缺位的一个主要原因。具有行政许可权的机关间的行政协助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的行政力量来加以推行的,具体保障法规不健全,造成信息割裂,致使税务部门掌握税源的渠道狭窄。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是实行社会综合治税,综合治税的核心是构建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的外部税源监控体系,以地方政府推动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建立高效、快捷、安全的信息传输渠道,形成数据规范、格式统一、覆盖全面、资源共享的第三方信息数据库。税务机关应加强与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沟通协调,形成社会综合治税互动工作链条,利用第三方信息数据库,抓好涉税信息的采集、汇总、传递等基础工作,通过筛选、分类、整理、储存等各个环节,将有效信息进行分流,形成涉税信息工作流,使税务机关各部门间能够准确地获取外部税源信息,夯实信息管税基础。
- 三、加强征管业务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切实提高信息管税效能
做好税源管理工作,既要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保障作用,又要注重管理业务的创新。在宏观层面上,建议总局设置信息中心,利用计算机系统对涉税信息进行处理,整合内部信息资源,通过金税三期工程建设,将将国、地税数据建立在同一个平台上实现信息共享,再逐步推行税务部门与金融、海关、房管、国土、建设、物价、审计、外经贸、劳动、工商等部门之间的计算机联网,构成一个共同信息平台;在省级层面上,可借助社会综合治税平台,通过第三方信息数据库形成的涉税信息工作流,融入到省局3.0征管软件中,构建综合性税源信息数据库,实现信息采集、利用和税源监控的纵向互动、横向联动,夯实信息化、专业化、立体化税源管理基础。首先,将企业自身提供的信息,从第三方共享的信息,再加上从省局3.0税源管理模块采集比对的税源信息,进行筛选分类集中,整合建立税源分类管理基础数据库,如:涉及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车船税纳税人的占地面积、房产原值、租金收入、车辆类型、营运能力基础信息数据库等;其次,分解建立零负申报档案信息库,重点排查零负申报情况,对省局软件申报数据加以归类梳理,逐月统计出各税种零负申报户数,计算零负申报面、平均税负率等,并对零负申报现象进行初步分析,查找税源管理漏洞;第三,延伸建立行业税负信息库,分行业类型统计分析相关指标,根据纳税人的申报数据库按重点税源企业、建筑安装企业、交通运输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和社会服务企业等分别归并进行统计比对,为设立行业平均税负预警值,采取特定税源管理措施提供数据参考。
- 四、将风险管理理念作为信息管税的先导,搭建税源监控预警体系
整个信息管税过程其实也是一个预防、处置风险的过程,通过信息收集、风险评估、预警处理和管理评价在层级部门之间进行互动管理,实现涉税信息、税源、税收三者间的有机转化。首先,拓宽渠道收集各类信息,分析、查找、确定税源管理风险点,形成科学系统的税源预警指标,从收入成本的系统分析拓展到内控制度测试、功能风险定位,评定风险等级,进行风险识别;其次,进行风险评估和处置,通过分析审核数据资料、约谈评估、实地核查等手段,抓住获利能力、行业税负率、资产结构等重要指标进行趋势分析,根据不同的风险级别,采取不同的风险处置程序消除风险;第三,风险管理评价,发现税源监控预警体系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修正和完善体系,并使其始终保持良性的运转。
- 五、建立科学完善的目标考核机制,确保外部税源信息控管体系良性运转
各级政府应将综合治税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范围,加强监督考核。首先,严格职能部门配合工作考核,确保第三方税源信息传递、委托代征工作的规范运作,切实通过推进社会综合治税工作来实现加大外部税源信息控管力度和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目标;其次,严格委托代征部门或单位代征税款的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考核,确保涉税信息、税源、税收三者间的有机转化;第三,加强税务系统内部考核,要量化考核责任、考核指标、奖惩标准,以涉税信息工作流为核心,严格信息采集、信息整理与存储、信息加工与分析、信息传递与处理等核心环节的考核,对问题指标进行认真解剖和透彻分析,重点查找税收征管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有效提升税收征管质量。总之,从制度机制上保障信息管税工作逐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