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社會化(Socialization)
目錄 |
社會化是個體對社會的認識與適應。它是通過個體與社會環境相互作用而實現的,是一個逐步內化的過程。作為一個生物個體的人,剛一問世就被置身於複雜的社會環境之中,社會環境總是用各種方法對其影響,並使他成為一個符合社會要求的成員,使其懂得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什麼應該提倡和鼓勵,什麼應該反對和禁止,一句話,就是要遵循一定的社會行為規範。
社會化是心理學、社會學等諸多學科共同研究的課題。儘管不同學科對它的研究各有側重,但卻普遍認為它是社會穩定和個人發展的重要基石。在從出生到長大成熟的生命歷程中,每個個體的人都是通過不斷地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逐漸從一個自然人,發展成一個社會人的。在這個過程中,個體不僅學會了認識社會、適應社會以至改造社會,而且還各自形成了與他人不同的心理特征和行為風格。這個過程,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社會化過程。對於社會化問題的討論和研究,對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將向人們闡明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心理特征和行為風格,這無疑會有助於管理者對人性本質的理解和認識。
社會化也是人的社會行為的模塑過程。通過這一過程,人們形成了為其生存環境所認可的社會行為模式,對其生存於其間的社會文化環境中的各種簡單與複雜的刺激能夠給予合適、穩定的反應。人的社會化是通過社會教化和個體內化實現的。社會教化和個體內化是相輔相承的:沒有社會教化,就沒有個體內化;而沒有個體內化,社會教化也就毫無意義。
社會教化即廣義的教育。它包括兩大類:一類是系統的、正規的教育。如各級各類學校對學生的教育,以及監獄、勞動教養所對違法犯罪者的改造和教育;另一類是非系統的、非正規的教育。如社會風俗、大眾傳媒和群體亞文化等對人的影響和教育。社會教化是在無形之中發揮作用的,所以它對個體的成長、成熟和行為選擇等,往往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個體內化是指社會化的主體經過一定方式的社會學習,接受社會教化,將社會目標、價值觀念、道德規範和行為方式等,轉化為自身穩定的人格特質和行為方式的過程。如果說社會教化是社會化的外部原因,那麼,個體內化則是社會教化得以實現的內在因素。個體內化是在個體的活動中實現的,它是個體內部心理結構與外部社會文化環境相互作用,並對後者加以選擇和適應的過程。個體內化體現了社會化的主動性。
人的社會化是一個極為複雜的過程。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社會化的內容是不同的,因為不同的社會總是以不同的行為規範要求著它的成員。另外,由於人們心理上的個別差異,每個人對社會要求的認識和掌握也是不同的,有的是積極、主動、自覺的,有的則是消極、被動、勉強的。也就是說,個體的社會化有時是有意識、有目的、有步驟地進行的,有時是無意識的,在不知不覺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進行著的,不管你喜歡不喜歡,願意不願意,它總是要在一個人的身上實現的。
在漫長的物種進化過程中,由於不斷地分化使其遺傳素質表現出自身發展的特殊性,這就為人類的產生和人類社會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最後使人成為萬物之靈。由於遺傳素質不同,即使是最靈巧的動物,使其生活在人類社會裡,並施以精心的訓練,甚至掌握了某些人類的行為方式,最終也只能是動物。印度的“狼孩”雖然從小生活在動物的環境中,但當她回到人類社會的最後幾年,卻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人的行為。除了環境的影響,就其自身而言,是因為她也是人類遺傳信息的攜帶者,她內部存在著由上代遺傳給她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方式的結構與功能。因此,只要在一定的社會條件影響下,這些先天的由人類進化而來的潛能就能轉化為現實。
個體的社會化過程,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個體通過進入社會環境、社會關係體系,掌握社會經驗;另一方面是指個體通過積極介入社會環境而對社會關係體系進行積極的反映。這就是說,個體不僅要掌握社會經驗,而且還要把它改變成自己的價值觀念和立場體系。而社會經驗的改變,本身就說明瞭個體不是消極地接受社會經驗的積累,而是以自己的積極活動為前提去建構經驗。
社會化總是隨著人們各自所具備的不同條件,有選擇性地形成的。由於人們在性別、年齡、智力、體質、遺傳特性、生理狀態等方面的不同特點,其社會化過程的內容是不同的,即使生活在同一個社會環境里,每個人的思想意識和行為方式也不會完全一樣,這一方面是由於人的素質不同,另一方面則是由於社會對個體的行為範圍和要求完成的活動所容許的內容不同。因此,每個人的社會化過程都是不同的。此外,社會化的目的總是要求每個人能夠成為社會所需要的成員。社會化就個體來說首先必須是一個精神健康的人,不僅具有能夠適應外界情境變化的獨特人格和行為方式,而且還必須能夠積極地支配環境。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個體的社會化過程,也是其個性化的過程。
按照傳統的觀點,人的社會化過程是通過人的整個一生完成的。個體從嬰兒期開始,經過童年、青年、成年以至老年,都在不斷地經歷著個體的社會化過程。心理學家哈維斯特認為:學前期是接受社會化的最佳時期,這期間兒童要學會說話、走路,學習區別善惡是非等等;兒童期是學習男、女角色,建立良好的同伴關係,發展獨立個性的時期;青年期是生理髮展和智力發展的黃金時期,在這個時期,青年要學會認識自己的生理構造,學會保護自己,扮演好男、女的社會角色,進行男女間的社會交際,併進行職業選擇,以及為結婚和組織家庭做必要的準備等等;成年期是建立事業的時期,一方面要適應職業生活,習慣於同合作者協同活動,另一方面還要管理家庭、教育孩子,完成公民應盡的社會責任等等;老年期則是建立同齡人密切交往的時期,這期間,一方面要為了減少寂寞和孤獨與同齡老人建立各種人際關係,進行密切交往,另一方面又要適應體力和健康的衰退,以及退休後收入的減少和配偶傷亡帶來的心理打擊等等。
社會化的意義可以用“人格的發展”、“社會態度的形成”、“社會角色的獲得”表示,也可以通過“政治社會化”、“道德社會化”、“職業社會化”等不同的維度表示。
社會化是通過個人和與之有關的其他個人及群體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人的行為總是按照一定的社會規範,通過與他人的相互交往,在一定的時間、地點和條件下為了滿足個體的某種需要進行的。因此,構成社會化的整個因素就是影響個體的全部社會生活環境。其中家庭、學校和社會文化影響是構成社會環境的三個主要方面。
- (一)家庭影響
父母對子女社會化的影響遠遠大於其他人的影響。家庭是兒童的最初學校,父母是兒童的首任教師,父母的舉止言行,無一不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從兒童的成長來說,家庭、學校、幼兒園生活,都對兒童的社會化給以深刻影響,其中家庭環境的影響具有特殊意義。因為兒童的家庭生活約占他們全部時間的 2/3。另外,從他們接受教育的順序看,首先是家庭影響,然後才是幼兒園和學校。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接受社會化的最佳年齡是學前期,家庭影響對個體社會化是非常重要的。
- (二)社會環境影響
社會環境影響,主要是指學校教育的影響。按照教育學的觀點,學校的作用,主要在於把各種行為規範、道德標準、社會價值觀念以及前人所積累的知識、經驗、技能、技巧通過一定的手段,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傳授給下一代,並施以一定的行為影響,使其符合社會化的要求。
學校對個體的這種社會化要求,主要是通過教材的傳授、教學內容的考核、教師的人格影響以及同學之間個人與組織之間的相互作用實現的。當然,社會環境的影響,除了學校教育之外,國家的政策、方針,社會上的各種道德觀念、習慣勢力、宗教信仰、社會輿論以及意識形態等等,都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為了加速人們的社會化過程,國家可以有目的地通過報紙、電臺、電視、廣播、電影、書刊等不同手段對人們施加各種不同的影響。
- (三)社會文化影響
社會文化主要包括政治、經濟、宗教、文化、風俗、習慣、民族傳統以及生產力發展水平等等。不同的文化結構對人的社會化影響也具有明顯的區別,例如居住在新幾內亞三個不同地方的部族,由於文化結構不同,他們的行為方式與人格傾向也有顯著不同。居住在山地上的人,傳統上一向和平相處,大都性格溫和、對人親切,因而居民之間都很合作;居住在河岸上的人,傳統上殘酷好鬥,居民之間也是相互攻擊,互不合作,占有欲望很強;居住在湖邊的人,正處於母系社會,男女性別分化得很明顯,女性支配男性,握有經濟大權,男子在家帶孩子,自卑靦腆。
另外有人發現,由於社會文化不同,居住在新墨西哥洲的印第安人具有公共精神,能忘我犧牲,性情順從,不武斷從事;而居住在美國西北海岸邊的印第安人,私有欲望強烈,熱衷於獲得社會聲譽,喜歡爭強鬥勝,競相從事浪費錢財的比賽,即使送禮也要壓倒別人。
近年來,通過對我國雲南省少數民族克木人和基諾人的一些調查發現,由於他們還保留著某些原始社會的文化特點,居民私有觀念淡薄,沒有偷盜,不知道鎖門,每年收穫完畢,糧食就放在地頭上的棚子里,隨用隨取,無人看守。他們熱愛勞動、忠誠不欺,尊重老人長者、不打架罵人、相互借貸不要利息、父母不打罵孩子、村寨之間和睦相處,村寨有災彼此能舍己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