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道德社會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道德社會化

  道德社會化是指個體接受道德教育和社會影響,將社會道德規範逐步內化為個人道德品質的過程。它與人的社會關係的發展密不可分。兒童在共同的社會生活中與其他人發生錯綜複雜的關係,依次是家庭關係、同學關係和師生關係、家庭和學校以外的社會關係,它們都要求兒童必須依據社會標準處理好,否則難以適應社會。因此,道德社會化的實質就是人們認識並學會處理各種社會關係的過程。

  個體將社會道德規範逐漸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的過程。一般認為,個體的道德性表現為3個方面:

  • 道德情感;
  • 道德判斷;
  • 道德行為。道德的具體內容與社會的價值標準有密切聯繫,在分析某特定社會中個體的道德社會化問題時,必須考慮該社會占主導地位的價值標準。

道德社會化理論

  社會心理學中有關道德社會化的理論有3種:

  (一)精神分析論

  創始人為s.弗洛伊德,當代代表人物是美國的E.H.埃里克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著重從人格結構的3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發展及其相互關係的角度,論述個體的道德社會化過程。它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逐漸學到了父母的各種道德觀念和行為模式。埃里克森則強調社會文化因素在個體的道德社會化過程中的作用。

  (二)認知發展論。

  創始人為瑞士心理學家J.皮亞熱,當代代表人物是美國的L.科爾伯格。皮亞熱的認知發展理論重點在於分析兒童道德品質中的認知成分──道德判斷。它認為兒童道德判斷與智力發展是平行的。道德發展分為兩個階段,即道德判斷從他律到自律,從效果到動機;對錯誤行為的處理,從為懲罰而懲罰到有針對性地採取懲罰措施。科爾伯格則將道德發展分為3個水平,每一水平又包含2個階段:

  • 第一個水平是前習俗水平,自出生至9歲,此水平的道德價值來自外界事物或權威;
  • 第二個水平是習俗水平,9~15歲,此水平的道德價值來自傳統上為多數人認可的是非與正誤標準;
  • 第三個水平是後習俗水平,16歲以上,此水平的道德價值來自普遍的原則與個人內在的良知。

  (三)社會學習論。

  代表人物是美國的A.班杜拉。他認為道德行為是通過學習而獲得的,也可以通過學習而改變,決定兒童道德行為的是社會環境條件。

道德社會化相關研究

  關於道德社會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兒童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三個方面。三者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繫,道德情感影響道德認知的形成和傾向,而道德行為又是道德認知好道德情感的體現,通過到道德行為可進一步促進道德認知和道德情感的鞏固和發展。

  (一)皮亞傑對偶故事研究

  皮亞傑使用了對偶故事來瞭解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的一般趨勢。

  故事甲:有意犯錯——造成較小的財物損失

  例:一兒童當媽媽不在家時,拿那柜子上的糖漿吃,而將一個杯子打破

  故事乙:無意犯錯——造成較大的財物損失

  例:一兒童聽見媽媽叫他吃早餐,跑進廚房是,無意將門後的的15個杯子打碎

  問題:兩故事中那個孩子更頑皮?

  皮亞傑研究發現,兒童有兩種明顯的得到的道德判斷形式:年齡較小的兒童往往以行為後果作出判斷,依據是成人標準和外界法則;年齡較大的兒童往往是依據行為的動機和意向作出道德判斷,主要依據的是個人的觀念。這兩種判斷形式不是同步的,而是交替重疊的,有一個逐步過渡的階段,他稱之為中間時相,中間時相被認為是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的關鍵。

  (二)科爾伯格兩難故事研究

  科爾伯格(L·Kohlberg)從道德兩難故事入手,根據兒童的相關回答提煉了道德發展的三大水平六大階段(後發展為七大階段)。

  歐洲有一婦人得了癌症,生命垂危。醫生認為只有本城一個藥劑師發明的新藥鐳才能救她。藥劑師索要成本價十倍的價格,病婦的丈夫海因茨向每一位熟人借錢才湊夠要加的一半。他對藥劑師說,他的妻子要死了,請求藥劑師廉價賣給他,或者允許賒欠。但藥劑師拒絕並稱發明此藥只是為了賺錢。海因茨走投無路竟撬開商店的門,為妻子偷藥。

  講完故事,主試提出一系列問題,如“這個丈夫應該這樣做嗎?為什麼?”回答時,不能簡單的回答“應該”或“不應該”,而要說清理由,以此來判斷其道德社會化水平。

  一、前習俗水平:根據行為的直接後果和自身的利害關係作出判斷好壞是非。

  第一階段:服從於懲罰定向。

  第二階段:朴素的利己主義定。

  二、習俗水平:以及行為是否有利於與維持習俗秩序,是否符合他人願望進行判斷。

  第三階段:好孩子定向。

  第四階段:維護權威和社會秩序定向。

  三、後習俗水平:能夠擺脫外因,看重根據個人自願選擇標準進行道德判斷。

  第五階段:社會契約定向。

  第六階段:普遍的倫理原則定向。

  第七階段:從宗教或超自然的觀念角度來看待道德和道德行為。

  我國心理學家林崇德(1989)的研究表明,中國小學生的道德判斷一般處於前三個階段,達到第四個階段的極少,幾乎無人達到第五六個階段。

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個體按照一定的道德標準去評價他人或自己的思想言行時所產生的一種內心體驗。

  我國的研究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李懷美等(1989),他們的研究涉及愛國主義、良心、榮譽感、義務感和幸福感五個道德情感範疇。在五給水平上考察兒童道德情感的發展趨勢。

  這五種水平是:

  • 自然的、直接的情感(直接感受到的痛苦和快樂);
  • 由對直接的個人得失的預測引起的情感(對直接賞罰的預測);
  • 不是個人意願,由必須遵守道德行為準則的外部作用引力引起的情感(不論願意不願意都必須服從的外部作用);
  • 已以被內化並結合成為自我的抽象道德觀念為依據,不僅是自覺的而已成為一種激勵的力量(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理論性的道德情感)。

道德行為

  道德行為是個體在一定的道德意識支配下所採取的各種行為。人的品德最終以道德行為來表現和說明的。道德行為也是一個人道德意識的外化表現。

  班杜拉認為兒童可以通過看、讀或聽說別人怎樣行動來形成自己的道德行為模式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刘维燎.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道德社會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