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傾向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進口傾向(Propensity to import)
目錄 |
進口傾向的概念[1]
進口傾向分為平均進口傾向和邊際進口傾向。平均進口傾向是指一國一定時期內進口量占國民收入的比率。邊際進口傾向是指進口變化量與國民收入的變化量的比率。
平均進口傾向的計算公式[2]
平均進口傾向“平均出口傾向”的對稱。進口(M)與國民收入或國民生產總值(Y)的比率。是衡量對外貿易在一個國家經濟中重要性的參考指標。
其計算公式為:
邊際進口傾向的計算公式[2]
邊際進口傾向
每單位國民收入增量中用來購買進口品的部分所占的比例。以△Y表示國民收入增量,△M表示進口增量
其計算公式為:
進口傾向的分析[3]
發展中國家較高的進口傾向也是構成其國際儲備需求下限制約的一個重要的結構性因素。
平均進口傾向是進口值與國民收入之比,因而可代表一國的開放程度,據此也可估量該國容易受到外部環境變動的影響程度。一國的進口傾向越大,外部衝擊的作用也越烈,出於緩衝動機的國際儲備需求也越強。因此,在國際學術界,幾乎所有的學者在對國際儲備需求進行實證分析時,皆對進口傾向的繫數取正值。這表明,學術界已公認國際儲備需求是經濟受到外部衝擊的脆弱程度的正函數。這按常理也確實是不難理解的。
進口傾向越大,不僅使一國經濟易受到外部因素的衝擊,而且使得國內收入的擴張引起的進口的相對增長也越快,這就對國際收支起了反向的推動作用,因而又從另一個方面刺激了國際儲備需求。
發展中國家的邊際進口傾向較高的主要原因在於其國民經濟結構很不完善,而許多重大的經濟比例關係又嚴重失調。因此,在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落後部門(如能源,尤其是發電站、水利和交通等基礎設施以及第三產業)的瓶頸制約現象就十分突出,以至成為經濟正常發展的障礙。為了不使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勢頭受到嚴重挫折,國家就必須大量進口各種緊缺的物資和設備,如農藥和化肥、各種原料和原材料以及其他中間產品,從而形成較高的邊際進口傾向。
較高的邊際進口傾向本身就使發展中國家在國際儲備需求方面要大予發達國家,更何況發展中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的絕對數較小,進口商品又具有較強的經濟開發特性,並受到嚴格的直接管制的限制,所以,其經濟在受到外部因素的衝擊方面的實際的脆弱程度,要比以數字表現出來的名義的進口傾向高得多。因此,這是構成其國際儲備需求的一個重要的下限制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