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生產性租金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非生產性租金(Unproductive rent)
目錄 |
什麼是非生產性租金[1]
非生產性租金是指通過生產要素和產品供給的人為壟斷取得的。對非生產性租金的尋求不能增加一個社會財富原子,它擠占和浪費大量生產性資源,使社會財富的創造減少;而且,體現收入分配不公的是非生產性租金韻獲取:所以,尋求非生產性租金的效應是完全消極性的,社會要對之予以限制和消除。
非生產性租金及其耗散[2]
波斯納模型有三個前提條件:(1)對壟斷地位的尋求是競爭性行為;(2)用於獲得壟斷地位而投入資源的長期供給曲線的彈性無窮大;(3)為獲得壟斷而耗費的成本不產生任何有社會價值的副產品第一個前提意味著廠商要將這一活動進行到為獲得壟斷而付出的邊際成本正好等於預期作為壟斷者的邊際收益。第二個前提意味著廠商為獲得壟斷地位而投入的資源的量獨立於其價格,即對這些資源的總支付中不含有租金。而第三個前提既隱含地假定了壟斷地位雖然對於尋求者而言具有大於零的預期凈價值,而對於社會而言卻是負價值,同時也假定了其研究對象是政府設置的進入壁壘即外生性的行政性進入壟斷地位。
從他例舉的壟斷的主要具體表現,如認證、許可、關稅、進口配額、最低工資法、價格管制來看,尤其從他對航空公司圍繞政府管制形成的壟斷租金的競爭性尋求的分析來看,主要關註的是企業對政府創造的壟斷而非市場自然產生的壟斷的尋求。波斯納的分析表明,廠商為獲得壟斷地位而展開的競爭性活動的均衡狀態是租金完全被耗散的狀態,預期的壟斷租金全部轉化為了不會產生任何社會利益的社會成本。他的另一個重要結論是,政府管制比私人壟斷導致更大的社會成本。
因為政府管制除了引起對其尋求的競爭性均衡從而使租金耗盡外,還要花費額外的管製成本。這也意味著對所有尋求者而言,競爭性地尋求政府創造的壟斷租金,導致零和結局,而對社會而言,則是負和結局。消費者因市場勢力而失去的福利並不一定轉化成壟斷廠商的超額利潤,而是被廠商之間的競爭行為所耗散。羅格森的模型也表明,如果尋租者之間的競爭是完全的,租金將被耗散殆盡,與波斯納模型的結論是相同的。
非生產性租金與生產性租金[3]
經濟的租金具有二重性,一是生產性,二是非生產性。
租金的生產性在於所獲得的特殊權力只有藉助新的生產過程才能實現,即生產與貿易過程梭擴展;租金的非生產性則是對生產利潤的再分配。在完全市場經濟中,租金是“直接非生產性利潤”,其“直接”在於產生於權力而:不是藉助於生產過程,“非生產性”在於不能擴大社會生產規模,甚至因壟斷而縮小生產規模。但是,轉軌期經濟中的尋租可分為生產性尋租和非生產性尋租,相應地有“間接生產性利潤”和“間接非生產性利潤”。
其“間接”在於從權力到利潤中有一個生產過程。非生產性利潤之所以也有間接的是因為它常與生產性利潤絞合在一起,生產性尋租與非生產性尋租常常是同一過程。尋求利潤的行為與尋求租金的行為常常是同一過程。轉軌期的企業家的能力是一:種形成租金的能力,同時也是一種體制創造和體制轉軌的能力,因為他們的行為推進了經濟的市場化,是增加價值的形成而不是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