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接定價理論模型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什麼是間接定價理論模型[1]
間接定價理論模型是由楊小凱和黃有光在對張五常和Coase 的企業理論獨特性的理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張五常在1983 年發表的論文中指出,企業並不是為取代市場而設立,而僅僅是用要素市場的契約取代產品市場的契約,使用企業內部的剩餘權力的間接定價方式替代市場上的直接定價方式。企業與市場的區別和替代變成了產品市場與要素市場的區別和替代。
楊小凱和黃有光基於Coase 和張五常的思想,藉助消費者—生產者、專業化經濟和交易成本這三方面因素,建立了一個關於企業一般化均衡的契約模型,模型的突出之處是把企業所有權的內部結構與定價成本相聯繫,同時把企業的均衡組織形式與交易效率相聯繫。管理者對剩餘的索取權體現了管理服務的間接價格。
什麼是間接定價理論模型的內容與應用[2]
間接定價理論模型是楊小凱和黃有光在Coase和張五常的研究基礎上提出的。該理論假定每個人都可以從事兩種有專業化經濟的活動:一種是生產最終產品的活動,如農產品生產活動;另一種是生產中間產品的活動,如從事農業所需的各類經營活動(包括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後服務)。人們用資源生產沒有直接效用的中間產品,一定是中間產品的使用可以提高最終產品的生產效率,這是一種迂迴經濟效果;如專業化、規模化的農業經營活動可以提高從事農業的效率。最終農產品用Y表示,生產Y的活動用lv表示。另一種是為農產品生產提供經營服務的間接活動,經營知識用x表示,它是中間產品;經營勞動用lx表示。每種活動都有專業化經濟。這樣一來,生產組織結構可以細分為四種:
A.每個人自己提供經營知識(x)從事農產品(v)生產;
B.生產農產品(v)的人賣農產品,買經營知識(x);經營專家賣經營知識(x),買農產品(v)。生產是通過產品市場進行組織。
C.生產中間產品即經營知識(x)的經營專家賣經營勞動(k),農產品(y)的生產者當老闆,雇佣經營專家從事經營活動,加上自己的生產勞動(1v)生產農產品(Y)。生產是通過勞動市場替代中間產品市場,用企業形式進行組織。
D.生產中間產品即經營知識(x)的經營專家當老闆,雇佣其他成員提供生產農產品的生產勞動(1y),加上自己的經營勞動(1x)來生產農產品。生產也是通過勞動市場替代中間產品市場,用企業形式進行組織。
以上四種結構可以用兩個維度來劃分:第一類是有無分工的結構,其中,A是無分工結構,B、c、D是分工結構;第二類是有無企業的結構,A、B是無企業結構,c、D是企業結構。這四種結構中哪一種會出現呢?間接定價理論用超邊際分析方法進行求解,得到以下命題:
命題1:當交易效率足夠低時(即專業化經濟小於分工所產生的交易費用),無分工結構是一般均衡,如結構A;當交易效率足夠高時(即專業化經濟大於分工所產生的交易費用),分工結構是一般均衡。
命題2:當勞動交易效率高於中間產品(x)的交易效率時,分工通過勞動市場和企業制度來組織;否則分工通過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市場來組織,如結構B。
命題3:當企業在一般均衡中出現時,如果用來生產最終產品(Y)的勞動(1y)交易效率比用來生產中間產品(x)的勞動(1x)交易效率低時,最終產品專家(如直接生產農產品)是企業老闆,享有剩餘權利,如結構c。
命題4:當企業在一般均衡中出現時,如果用來生產中間產品(X)的勞動(1x)交易效率比用來生產最終產品(如v)的勞動(1v)交易效率低時,中間產品專家(如經營服務專家)是企業老闆,享有剩餘權利,如結構D。
命題3、4說明企業和非對稱剩餘控制權、收益權可以將交易效率相對低的活動卷入分工,以避免對這類活動的投入與產出直接定價所形成的高昂交易費用,這類活動價值的大小不由市場定價直接反映而由剩餘收益間接反映,這就是間接定價理論。該理論揭示了:當交易效率足夠低(專業化經濟小於分工所產生的交易費用)時產權將採取自給自足的直接實現形式,當交易效率足夠高(專業化經濟大於分工所產生的交易費用)時產權將採取分工的實現形式;在分工的實現形式中又分為直接定價形式和間接定價形式,當只有最終產品或者出現了中間產品與最終產品的分工但勞動交易效率低於產品交易效率時產權將通過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市場直接定價來實現,否則產權將以剩餘權利的形式通過勞動市場和企業制度間接定價來實現。現在,間接定價理論被廣泛應用於企業管理領域,特別是在企業的分工合作與人力資本定價機制的研究上。向國成則認為,整個間接定價理論模型不僅僅包含瞭解釋企業產生及其性質的間接定價理論,在本質上是探討出現最終產品與中間產品分工時產權的組織實現形式;他在做適當擴展後對中國農業組織化的演進路線進行了統一的縱向理論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