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43个条目

都市農民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都市農民

  都市農民是指為依托都市、從事都市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職業群體

  對這一概念內涵的理解至少包含三個方面

  第一,都市農民是一個職業稱謂,是對社會勞動者的職業劃分。都市農民擺脫了城市市民與鄉村農民的身份限制,農業生產與家庭日常生活不再緊密結合,相關的職業培訓、用工及勞動制度、勞動產出的標準化設計等使都市農民成為一種新的、具有自致性與可變性特質的勞動就業者。

  第二,都市農民是介於市區市民與農區農民兩大社會主體成員之間的邊緣群體。與市區市民相比,都市農民仍被排除在城市社會生活之外;同時,都市農民在生產方式經營理念、生活觀念等方面又與農區農民有著明顯的差別。

  第三,都市農民是從事都市農業的契約農民,對農業生產成本的核算、農業生產資料的獲取及農業產出的效益均按照嚴格的標準化程式操作,都市農民已成為農業產業鏈中的勞動力一環。

都市農民的基本特征

  都市農民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征:

  第一,都市農民的職業化使從事都市農業生產經營的人員具有一定程度的流動性,農業成為可選擇的勞動行業,同時都市農民也與第二、第三產業的從業人員相同,其自主擇業的動機、觀念與行動日趨明顯。

  第二,都市農民由於鄰近都市的農業生產空間與邊緣群體的社會身份,其農業種植的保守思想被弱化,成為農業新技術新產品的較易接受者與生產者。都市農業依托都市、服務都市的圍城農業定位,使集中在都市的科技資金信息與宣傳優勢能迅速遍及位於城鄉結合部的都市農業園區或基地。與傳統農區農民自由、緩慢的農產品種植結構更新相比,都市農民對來自外界的信息接收與消化時間明顯縮短。

  第三,都市農民依據合同/契約等法律認可的有效文件獲得土地及其他農業設施使用權,與傳統農民對土地的情感依戀相比,都市農民對土地等農業設施更具經濟理性。這是由於傳統農業生產以滿足家庭糧食需求為主,只有剩餘的農產品才被賣掉;而都市農業則是以銷售為主,圍繞市場需求組織規模化生產,土地等農業設施更多表現為一種資本,一種生產資料。尤其對於採用無土栽培、營養液澆灌技術的都市農民來說,賦予土地一種情感的和神秘的象徵性意義已失去基本的心理依據。

都市農民的群體結構

  1.外來農民。20世紀80年代,我國農村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及戶籍制度對人口流動限制的放鬆,使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流向城市,其中一部分在城郊承包、租種當地農戶的土地或集體土地從事農業生產。20世紀90年代中期,城郊設施農業興起,連片的普通鋼架塑料大棚以低廉價格招租,這部分群體隨即加入設施農業從業者行列中,並邀請同村同鄉的親戚前來共同承包。由於設施農業剛剛起步,不僅承包費用低廉、承包合同期限長,而且為承租者提供了附近的空閑地塊自建住房,這為外來農民在當地長期穩定地從事農業生產提供了便利條件。他們承包塑料大棚以及後來興建的智能溫室,根據城市農產品市場需求組織生產,自產自銷。隨著集採摘、度假、觀光、科普、教育等功能於一體的現代都市農業園區的建設,城郊原有塑料大棚及智能溫室等設施納入新建園區內,實行統一管理,這一部分農業種植群體自覺進入都市農業中來。他們改善耕種衛生環境,註重優良蔬菜果品種子的篩選,參加農場組織的技術培訓,自覺修習相關書籍及註重與他人交流種植經驗。都市農業園區的建設為他們帶來了游客,也擴大了都市農業種植的影響面,產出的果品、蔬菜由原先的自產自銷轉為游客採摘、菜販上門收購而直接獲利。這些區域外面流入的人口不遷移戶口,不改變與原居住地的隸屬關係,原居住地的土地被轉包出去;他們的生活重心落在城郊,基本上以單個家庭或幾個家庭為單位比鄰而居,形成一個穩定的小熟人社會。由外來農民組成的都市農業種植群體是都市農業最早也是最穩定的務工力量。

  2.城郊村屯原有住民。這一群體居住在城郊村屯,早年從事農業生產,隨著城市空間的擴展,其居住地被擴進城市規劃區內,戶籍相應轉為非農戶口。棄農後他們大多尋找第二、第三產業212作,從事個體經營的人數占相當比重。都市農業的發展使他們看到了農業種植的豐厚回報,有些人開始承包或轉包智能溫室、塑料大棚等設施,重新回歸農業生產。這部分群體不以家庭為單位集體作業,都市農業種植也不是家庭唯一的收入來源。他們並不希望子女和其他家庭成員也參與其中,但由於都市農業良好快速的經濟收益使他們選擇了暫時回歸農業,一旦尋找到適宜的第二、第三產業工作或家庭經濟負擔減輕時,他們會考慮放棄都市農業種植。除了種植212作繁重的考慮外,促使他們放棄都市農業的另一個原因是這部分群體介入都市農業的時間不長,承包或轉包都市農業設施的價格已不同程度上漲,且承包或轉包期大多以一年為限,這增加了他們從事都市農業生產的成本,承包或轉包期短使他們不能種植多年生作物,但同時也提供給他們續簽或放棄的選擇機會。由城郊村屯原有住民構成的都市農民群體以朋友、親戚關係為主,彼此相識多年,居住地大都在園區附近,是一個相對穩定的鄰人共同體。

  3.有志於都市農業的市民群體。他們大多承包智能溫室,採用無土栽培、營養液澆灌等現代農業技術,實行高投入、高產出的經營模式。這部分群體是自主經營都市農業個體中的精英,其產品不僅供應附近城市,而且遠銷到其他省市。此外,還有部分不以都市農業種植為主業的市民群體,他們在市區內擁有穩定的工作,同時在都市農業園區內承包塑料大棚。這一部分都市農業種植群體的居住地都在市區,前者將都市農業視為主業,擁有長期或短期雇;而後者將都市農業園區視為獲取綠色農產品、休閑娛樂、邀朋引伴的場所,因而也較其他人更關註整個園區的開發與管理。除雇工從事農產品種植外,他們還常常兼營一項或多項園區內的旅游服務

  4.都市農業的受雇群體,這部分人由外來農民和當地城郊市民構成。他們有從事蔬菜果品生產的,也有從事花卉草皮種植的;有直接在土地上勞動的,也有在智能溫室里負責無土栽培流程的;有長期受雇者,也有短期打工者。他們受雇於都市農業企業的經營者、承包都市農業園區的旅行社以及個體經營者,按照企業、園區的工作時問進行農業生產。在都市農業企業務工的都市農民從事的多是食用菌、城市綠化、裝飾用花卉等農副產品,工作環境整潔衛生。受雇於旅行社或個人在都市農業園區內從事種植的人員既承擔農業生產,又負責引領游客採摘、介紹園區種植等附帶性工作。當地城郊市民受雇者大多看重這份工作的相對輕鬆,收入穩定;外來農民多是打工數月後返家,受雇時解決食宿,這份工資對於他們來說基本上是純收入。都市農業使他們擺脫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傳統農業勞動時問,不承擔農業生產與銷售的風險,因而他們對現狀持滿意態度。

  5.訂單農民。他們與農業科研院所、都市農業經營公司建立聯繫,由後者提供技術支持、規定產品質量標準與組織銷售,這部分群體往往以城市周邊的村屯為主,整個村屯的農民都是訂單戶。訂單農民不在都市農業園區內從事生產經營,所在村屯成為都市農業定點生產地。他們擺脫了傳統農業經營模式,建造塑料大棚,全年組織生產。由於這部分群體利用原有土地資源從事優質農副產品的生產及加工,具有一定生產規模,整體經濟效益明顯,居民收入與生活水平都有較大提高。他們因受都市農業影響,也註重村屯的整體環境整治與對外形象展示。

參考文獻

  • 陳曉棠.都市農民的內涵、特征與群體構成分析(A).學習與探索.2013,11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寒曦,刘维燎.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都市農民"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