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农民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都市农民是指为依托都市、从事都市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职业群体。
对这一概念内涵的理解至少包含三个方面:
第一,都市农民是一个职业称谓,是对社会劳动者的职业划分。都市农民摆脱了城市市民与乡村农民的身份限制,农业生产与家庭日常生活不再紧密结合,相关的职业培训、用工及劳动制度、劳动产出的标准化设计等使都市农民成为一种新的、具有自致性与可变性特质的劳动就业者。
第二,都市农民是介于市区市民与农区农民两大社会主体成员之间的边缘群体。与市区市民相比,都市农民仍被排除在城市社会生活之外;同时,都市农民在生产方式、经营理念、生活观念等方面又与农区农民有着明显的差别。
第三,都市农民是从事都市农业的契约农民,对农业生产成本的核算、农业生产资料的获取及农业产出的效益均按照严格的标准化程序操作,都市农民已成为农业产业链中的劳动力一环。
都市农民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第一,都市农民的职业化使从事都市农业生产经营的人员具有一定程度的流动性,农业成为可选择的劳动行业,同时都市农民也与第二、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相同,其自主择业的动机、观念与行动日趋明显。
第二,都市农民由于邻近都市的农业生产空间与边缘群体的社会身份,其农业种植的保守思想被弱化,成为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较易接受者与生产者。都市农业依托都市、服务都市的围城农业定位,使集中在都市的科技、资金、信息与宣传优势能迅速遍及位于城乡结合部的都市农业园区或基地。与传统农区农民自由、缓慢的农产品种植结构更新相比,都市农民对来自外界的信息接收与消化时间明显缩短。
第三,都市农民依据合同/契约等法律认可的有效文件获得土地及其他农业设施使用权,与传统农民对土地的情感依恋相比,都市农民对土地等农业设施更具经济理性。这是由于传统农业生产以满足家庭粮食需求为主,只有剩余的农产品才被卖掉;而都市农业则是以销售为主,围绕市场需求组织规模化生产,土地等农业设施更多表现为一种资本,一种生产资料。尤其对于采用无土栽培、营养液浇灌技术的都市农民来说,赋予土地一种情感的和神秘的象征性意义已失去基本的心理依据。
1.外来农民。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户籍制度对人口流动限制的放松,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其中一部分在城郊承包、租种当地农户的土地或集体土地从事农业生产。20世纪90年代中期,城郊设施农业兴起,连片的普通钢架塑料大棚以低廉价格招租,这部分群体随即加入设施农业从业者行列中,并邀请同村同乡的亲戚前来共同承包。由于设施农业刚刚起步,不仅承包费用低廉、承包合同期限长,而且为承租者提供了附近的空闲地块自建住房,这为外来农民在当地长期稳定地从事农业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他们承包塑料大棚以及后来兴建的智能温室,根据城市农产品市场需求组织生产,自产自销。随着集采摘、度假、观光、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园区的建设,城郊原有塑料大棚及智能温室等设施纳入新建园区内,实行统一管理,这一部分农业种植群体自觉进入都市农业中来。他们改善耕种卫生环境,注重优良蔬菜果品种子的筛选,参加农场组织的技术培训,自觉修习相关书籍及注重与他人交流种植经验。都市农业园区的建设为他们带来了游客,也扩大了都市农业种植的影响面,产出的果品、蔬菜由原先的自产自销转为游客采摘、菜贩上门收购而直接获利。这些区域外面流入的人口不迁移户口,不改变与原居住地的隶属关系,原居住地的土地被转包出去;他们的生活重心落在城郊,基本上以单个家庭或几个家庭为单位比邻而居,形成一个稳定的小熟人社会。由外来农民组成的都市农业种植群体是都市农业最早也是最稳定的务工力量。
2.城郊村屯原有住民。这一群体居住在城郊村屯,早年从事农业生产,随着城市空间的扩展,其居住地被扩进城市规划区内,户籍相应转为非农户口。弃农后他们大多寻找第二、第三产业212作,从事个体经营的人数占相当比重。都市农业的发展使他们看到了农业种植的丰厚回报,有些人开始承包或转包智能温室、塑料大棚等设施,重新回归农业生产。这部分群体不以家庭为单位集体作业,都市农业种植也不是家庭唯一的收入来源。他们并不希望子女和其他家庭成员也参与其中,但由于都市农业良好快速的经济收益使他们选择了暂时回归农业,一旦寻找到适宜的第二、第三产业工作或家庭经济负担减轻时,他们会考虑放弃都市农业种植。除了种植212作繁重的考虑外,促使他们放弃都市农业的另一个原因是这部分群体介入都市农业的时间不长,承包或转包都市农业设施的价格已不同程度上涨,且承包或转包期大多以一年为限,这增加了他们从事都市农业生产的成本,承包或转包期短使他们不能种植多年生作物,但同时也提供给他们续签或放弃的选择机会。由城郊村屯原有住民构成的都市农民群体以朋友、亲戚关系为主,彼此相识多年,居住地大都在园区附近,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邻人共同体。
3.有志于都市农业的市民群体。他们大多承包智能温室,采用无土栽培、营养液浇灌等现代农业技术,实行高投入、高产出的经营模式。这部分群体是自主经营都市农业个体中的精英,其产品不仅供应附近城市,而且远销到其他省市。此外,还有部分不以都市农业种植为主业的市民群体,他们在市区内拥有稳定的工作,同时在都市农业园区内承包塑料大棚。这一部分都市农业种植群体的居住地都在市区,前者将都市农业视为主业,拥有长期或短期雇;而后者将都市农业园区视为获取绿色农产品、休闲娱乐、邀朋引伴的场所,因而也较其他人更关注整个园区的开发与管理。除雇工从事农产品种植外,他们还常常兼营一项或多项园区内的旅游服务。
4.都市农业的受雇群体,这部分人由外来农民和当地城郊市民构成。他们有从事蔬菜果品生产的,也有从事花卉草皮种植的;有直接在土地上劳动的,也有在智能温室里负责无土栽培流程的;有长期受雇者,也有短期打工者。他们受雇于都市农业企业的经营者、承包都市农业园区的旅行社以及个体经营者,按照企业、园区的工作时问进行农业生产。在都市农业企业务工的都市农民从事的多是食用菌、城市绿化、装饰用花卉等农副产品,工作环境整洁卫生。受雇于旅行社或个人在都市农业园区内从事种植的人员既承担农业生产,又负责引领游客采摘、介绍园区种植等附带性工作。当地城郊市民受雇者大多看重这份工作的相对轻松,收入稳定;外来农民多是打工数月后返家,受雇时解决食宿,这份工资对于他们来说基本上是纯收入。都市农业使他们摆脱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传统农业劳动时问,不承担农业生产与销售的风险,因而他们对现状持满意态度。
5.订单农民。他们与农业科研院所、都市农业经营公司建立联系,由后者提供技术支持、规定产品质量标准与组织销售,这部分群体往往以城市周边的村屯为主,整个村屯的农民都是订单户。订单农民不在都市农业园区内从事生产经营,所在村屯成为都市农业定点生产地。他们摆脱了传统农业经营模式,建造塑料大棚,全年组织生产。由于这部分群体利用原有土地资源从事优质农副产品的生产及加工,具有一定生产规模,整体经济效益明显,居民收入与生活水平都有较大提高。他们因受都市农业影响,也注重村屯的整体环境整治与对外形象展示。
- 陈晓棠.都市农民的内涵、特征与群体构成分析(A).学习与探索.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