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助生產過程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輔助生產過程是指為保證基本生產過程的正常進行而從事的各種輔助性生產活動的過程。如為基本生產提供動力、工具和維修工作等等。
輔助生產過程的質量控制[1]
企業輔助生產過程主要包括物資供應、工具供應、設備維修等內容。這環節的工作質量。具體措施有:
(1)加強倉庫管理
物料進廠入庫要按質量標準進行檢查和驗收,要加強倉庫管理,防止物料的錯放、混放和變質,避免使用中出現質量事故。
(2)嚴格進行檢驗
對於外購或外協物料,要進行人廠檢驗,或委托檢驗,不合格的物料,要進行退貨或索賠。
(3)調查貨源
對於大宗的重要物料,在確定訂貨或採購之前,要到貨源處去調查和瞭解該項物料的質量情況及該單位質量保證體系情況。
(4)建立質量管理聯繫點
對於定點供應和固定的外協廠商,可以建立經常性的、固定的質量管理聯繫點。
工具包括各種外購的標準工具和自製的非標準工具等,如工、模、卡、量、刃具等。
(1)進行定期檢驗
應在當地計量部門統一組織下進行定期的檢驗,以保證示值準確。為了統一企業的量值,企業應有專門的部門負責量具的驗收、保管、發放、鑒定、校正和修理工作。
(2)製造過程中嚴把質量關
生產中所需的大量非標準工具和各種工藝裝備,一般由製造部門自行製造。在製造過程中的質量管理,應按產品製造過程中的質量管理要求進行。
(3)自製非標準工具的倉庫管理
經過完工檢驗合格後,自製非標準工具應送入倉庫保存備用。使用時間長的工具,一般存在在使用期間如何保證質量的問題。對這類工具,一般應採用借用辦法,由倉庫統一管理。倉庫要建立工具卡片,記錄使用部門、使用負責人以及使用消耗情況、借還日期。使用者用完工具後要退庫,倉庫驗證合格後入庫,如檢查後發現有損壞或達不到質量要求的,要進行修理或報廢。對長期在用的工具,要定期到使用地點進行檢驗,發現質量問題要及時處理。
(4)集中磨刃
大量消耗的刃具,要採取集中磨刃的辦法,以保證刃具質量。貴重的、使用時間長的複雜刃具,更要重視採取上述工具管理辦法,以保證其質量。
(1)設備的使用與維修保養
生產員工要正確使用和認真維護保養設備,及時消除隱患,使設備完好率保持在90%以上。
(2)組建設備檢修隊
要有專門的設備檢修隊伍來為生產服務。
(3)保證設備達到規定的質量標準
企業的設備維修部門在維修設備工具時,要像保證產品質量一樣,保證修複的設備達到規定的質量標準。
設備維修人員和日常生產活動有著密切聯繫,對保證設備質量,從而保證產品質量,起著重要作用。從質量管理要求來說。他們應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經常巡迴檢查設備,及時發現和解決設備隱患問題,預防設備故障的產生。
第二,與生產員工相結合,正確使用和維護設備,以生產員工為主進行一級保養,以維修工人為主進行二級保養。
第三,對發生故障的設備進行修理,對關鍵設備要進行搶修。修理要做到及時、迅速,修複設備的質量要符合標準。
- ↑ 滕寶紅,李永江著.生產經理崗位培訓手冊.廣東經濟出版社,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