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獻邊際分析法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貢獻邊際分析法(Contribution Analysis Method)
目錄 |
貢獻邊際分析法即單位資源貢獻邊際分析法是指以有關方案的單位資源貢獻邊際指標作為決策評價指標的一種方法。
當企業生產只受到某一項資源(如某種原材料、人工工時或機器台時等)的約束,並已知備選方案中各種產品的單位貢獻邊際和單位產品資源消耗額(如材料消耗定額、工時定額)的條件下,可按下式計算單位資源所能創造的貢獻邊際指標,並以此作為決策評價指標。
單位資源貢獻邊際= | 單位貢獻邊際 | |
單位產品資源消耗定額 |
單位資源貢獻邊際是個正指標,根據它作出決策的判斷標準是:哪個方案的該項指標大,哪個方案為優。 單位資源貢獻邊際分析法比較簡單,經常被應用於生產經營決策中的互斥方案決策,如新產品開發的品種決策
運用前提:相關成本全部為變動成本。具體運用中可分為以下兩種:
1. 比較貢獻邊際總額
方案項目 | A方案 | B方案 |
相關收入 | RA | RB |
相關成本 | CA | CB |
貢獻邊際 | TcmA | TcmB |
若TcmA > TcmB,A方案優於B方案;若TcmA < TcmB,B方案優於A方案;若TcmA = TcmB,A方案與B方案相同。
2. 比較單位資源貢獻邊際
單位資源貢獻邊際=單位貢獻邊際/單位產品的資源消耗額
貢獻邊際分析法的案例分析[1]
某廠準備利用剩餘生產能力開發新產品,有甲乙兩種產品可供選擇,生產甲產品的最大產量為1000件,乙產品的最大產量為1500件。甲產品單位售價為60元,單位變動成本為40元。乙產品單位售價為40元,單位變動成本為25元。
根據上述資料進行分析:
甲產品邊際貢獻總額為:(60-40)×1000=20000(元)
乙產品邊際貢獻總額為:(40-25)×1500=22500(元)
因此該廠應開發生產乙產品。
某廠生產某種產品的生產能力為1萬台,已接受訂貨8000台,單價為1100元,固定成本總額為120萬元,單位產品的變動成本為850元。現有一客戶要訂購該產品2000台,單價為950元,該廠是否應接受這批特殊訂貨?
分析:如果只接受前面的8000台訂貨,銷售收人為880萬元,總的變動成本為680萬元(850×8000),總成本為800萬元(120+680),銷售利潤為80萬元(880-800)。如果接受這批特殊訂貨,則銷售收人為1070萬元,銷售收人增加190萬元(950×2000),變動成本總額為850萬元,增加170萬元(850×2000),總成本為970萬元(850+120),銷售利潤為100萬元。利潤總額增加20萬元。
這是因為在生產能力允許的條件下,增加產量,一般只會增加產品的變動成本,這樣便可以大大減少單位產品分攤的固定成本。雖然新的訂貨價格較低,但企業仍有利可圖,所以應接受這批特殊訂貨。其決策的原則是:特殊訂貨的單位產品價格要大於單位產品的變動成本,既邊際貢獻大於0。
直接用邊際貢獻進行計算:
新訂貨每台產品的邊際貢獻=950-850=100(元)
新訂貨總的邊際貢獻=100×2000=200000(元)
這20萬元邊際貢獻,就是接受這批特殊訂貨為企業增加的利潤額。
在生產多種產品的企業中,有時會有個別產品是虧損產品,對這種產品是否應該停產進行決策。
某廠生產三種產品,年終結算,共盈利8萬元,其中甲產品盈利8萬元,乙產品盈利2萬元,丙產品虧損2萬元。那麼企業是否應停止乙產品的生產呢?
具體分析如下:
丙產品年銷售收人為20萬元,年變動成本為18萬元,年固定成本為4萬元。凈虧損2萬元。但我們看到,如果停止丙產品生產,其固定成本4萬元因其是沉沒成本,因此就要分攤到甲乙兩產品中去,沖減利潤4萬元,使得全廠利潤由原來的8萬元降低到6萬元(8+2-4),減少了2萬元。由此可見,當其他產品不能增產,又不能安排生產其他別的有利產品來代替丙產品時,還是繼續生產丙產品對企業有利。因為丙產品雖然是虧損產品,但它可以提供2萬元的邊際貢獻(20-18),相應的提高了企業的利潤總額。
根據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保留虧損產品的決策域是其邊際貢獻大於0,這樣企業仍然有利可圖;當邊際貢獻等於0時,盈虧兩平,利潤為0;當邊際貢獻小於0時,已屬於絕對虧損產品,就應該停止該產品的生產,否則就會給企業帶來經濟損失。
邊際貢獻不僅適用於對單項產品的生產進行分析、決策,同時也適用於對多種產品生產進行分析決策。因為很多企業都是同時生產多種產品,而各種產品的邊際貢獻一般來說也是不相同的,在這樣情況下,應用邊際貢獻分析決策方法,可以使企業更加合理地安排生產,使企業獲得最大的利潤。
某企業生產五種產品,年固定成本總額為50萬元,其它有關資料如下表:
五種產品單價及邊際貢獻計算表
產品名稱 | 單價P(元) | 單位變動成本Cv(元) | 單位邊際貢獻P − Cv(元) | 邊際貢獻率(%) |
A | 600 | 540 | 60 | 10 |
B | 500 | 250 | 250 | 50 |
C | 500 | 400 | 100 | 20 |
D | 400 | 220 | 180 | 45 |
E | 200 | 140 | 60 | 30 |
邊際貢獻率表明每一單位產品能夠獲得利潤的能力。因此,應當把邊際貢獻率大的產品優先安排生產,即按各種產品的邊際貢獻率的大小排列生產順序,這樣才會使企業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因此,該企業的生產順序見下表:
產品按邊際貢獻率排序表
順序 | 產品名稱 | 邊際貢獻率(%) |
1 | B | 50 |
2 | D | 45 |
3 | E | 30 |
4 | C | 20 |
5 | A | 10 |
假定該企業原來制定的生產銷售計劃和盈利情況見下表:
原生產銷售計劃銷售收入及邊際貢獻計算表
產品名稱 | 銷售量Q(件) | 單價P(元) | 銷售收入R=P×Q(萬元) | 邊際貢獻率m(%) | 邊際貢獻R×m(萬元) |
A | 1000 | 600 | 60 | 10 | 6 |
B | 1000 | 500 | 50 | 50 | 25 |
C | 1000 | 500 | 50 | 20 | 10 |
D | 1000 | 400 | 40 | 45 | 18 |
E | 1000 | 200 | 20 | 30 | 6 |
合計 | 5000 | - | 220 | - | 65 |
由上表可以得出如下數據:
利潤總額=邊際貢獻-固定成本總額=65-50=15(萬元)
銷售利潤率=利潤總額÷銷售收入=15÷220=6.82%
五種產品的平均邊際貢獻率=邊際貢獻÷銷售收入=65÷220=29.55%
按照上述安排生產銷售計劃,不管各種產品的邊際貢獻率的大小,產銷量都是1000件,很顯然企業的利潤會少。正確的方法應當是按各種產品的邊際貢獻率大小順序來安排產銷量,這樣就會使企業獲得較高的利潤。當然也必須要考慮到未來市場的需求情況和企業內部各種產品的生產能力和其它方面的約束。
現假設按照邊際貢獻率的大小順序安排新的生產銷售計劃如下表所示:
新生產銷售計劃銷售收入及邊際貢獻計算表
產品名稱 | 銷售量Q(件) | 單價P(元) | 銷售收入R=P×Q(萬元) | 邊際貢獻率m(%) | 邊際貢獻R×m(萬元) |
B | 2000 | 500 | 100 | 50 | 50 |
D | 2000 | 400 | 80 | 45 | 36 |
E | 1000 | 200 | 20 | 30 | 6 |
C | 500 | 500 | 25 | 20 | 5 |
A | 500 | 600 | 30 | 10 | 3 |
合計 | 6000 | - | 255 | - | 100 |
由上表可以得到如下數據:
利潤總額=邊際貢獻一固定成本總額=100-50=50(萬元)
銷售利潤率=利潤總額÷銷售收入=50÷255=19.6%
五種產品的平均邊際貢獻率=邊際貢獻額÷銷售收入=100÷255=39.22%
新的生產銷售計劃與原來相比,利潤增加了35萬元(50-15),銷售利潤率和平均邊際貢獻率也有了較大的提高。同時,盈虧平衡點上所要求的銷售收入也有了大幅度的下降。
原計劃盈虧平衡點上的銷售收入為:(萬元)
新計劃盈虧平衡點上的銷售收入為:(萬元)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邊際貢獻分析方法既是企業經營管理的重要內容,又是企業經營決策的重要工具。
- ↑ 張平.邊際貢獻分析法在生產經營中的應用.統計與資訊理論壇.2001年7月第16捲總第47期
評論(共7條)
簡直牛頭不對馬嘴,我查了很久才知道邊際貢獻率就是貢獻邊際率,而且分母應該是銷售收入,這樣胡亂編輯,我自己也去造詞了
我都想說粗話了,誰推薦一個真正的百科全書網站,這種自己不幹活,專門吃別人成果的網站真是爛,還有胡亂編輯詞條的更是狗都不如
MBA智庫百科是可以自由參與的百科,是大家共同學習的平臺,不是戰場,請勿使用攻擊性語言。由於條目大多數為網友貢獻,因此必然出現部分差錯,如有發現錯誤和不足,您也可以參與修改編輯,只要通過網頁右上角的創建新帳號,創建用戶名後即可參與,期待您的加入!~
不過本例中的邊際貢獻率M計算的確有問題。
有提供參考文獻,您可以核對一下哦~
MBA智庫百科是可以自由參與的百科,如有發現錯誤和不足,您也可以參與修改編輯,只要通過網頁右上角的創建新帳號,創建用戶名後即可參與,期待您的加入!~
簡直牛頭不對馬嘴,我查了很久才知道邊際貢獻率就是貢獻邊際率,而且分母應該是銷售收入,這樣胡亂編輯,我自己也去造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