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負面報道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負面報道

  國內學者將負面報道定義為消極的或不好的、有害的新聞信息,通俗地講,它是災難性事件和破壞社會行為秩序的事件所傳達出的信息。

負面報道的積極效果

  負面報道往往容易產生轟動效應,在一定範用之內對解決問題產生積極的影響。

  1、負面報道有助於加強民眾對新聞事件的認知

  負面報道可以加強對新聞事件的認知,從而進一步引起我們對自身行為活動的審視,有助於塑造公民的現代人格。如通過對自然災害的報道,可以使民眾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係,提高保護自然環境的意識,加大環境保護的力度;通過對社會中存在的種種醜惡現象的揭示,可以增強民眾對整個社會和世界的認知,並最大限度地激發民眾的正義感和公民意識

  2、負面報道是媒介履行社會監督職能的表現

  通過媒介將出現的問題直接反饋給民眾,啟動社會預警機制。人類通過負面報道得知自然、社會的病癥,對可能發生的天災人禍產生了警惕心理,找尋最佳的解決方式,及時糾正錯誤的行為,規避風險,減少損失。

  3、負面報道是民眾尋找真理的途徑

  媒體的立場不同,對同一新聞事件所表達的觀點也會不同。負面報道往往是多方勢力觀點的角逐,媒體在激烈地辯論當中全方位呈現事件的原貌,展現多元觀點,讓受眾在“兼聽”中找尋真理。

  4、負面報道有助於促進社會的透明、公開

  負面報道的揭醜監督可以對國家機關和政府官員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從而迫使政治決策的透明化、公開化,激發民眾的參政熱情,降低政府的決策失誤,提高政府的辦事效率,完善民主政治制度。

負面報道的消極效果

  負面報道對解決社會問題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如果把握不好度,則容易出現誤導,使負強化的效果在某種程度上產生消極影響,對一些重大事件的報道特別需要謹慎對待。

  1、警惕媒介恐慌

  媒介恐慌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指的是媒介在對產生社會恐慌的事件進行大規模報道的過程中導致更多的新的恐慌現象和恐慌心理的產生。國內外傳播史中,由媒介本身或其傳播內容而引發的恐慌更是不勝枚舉。最為著名的莫過於上個世紀初期美困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廣播劇《火星人人侵地球》,它的逼真效果曾令民眾恐慌瞬間爆發,百萬聽眾倉皇出逃。就我國而言,最近的恐慌現象要數因日本核泄漏事故而引發的“搶鹽”風潮,這場南不負責任的媒體和專家引起的亂象在人際問瘋狂傳播,最終著實把民眾“忽悠了一把。

  傳播技術的進步和新聞傳播觀念的轉變,使得許多媒體熱衷於“爭搶”對各種突發性公共事件的報道。而其中充滿戲劇性和衝突性的負面新聞報道帶來的則是不同程度的媒介恐慌,雖然起到了“吸引眼球”的作用,但隨之而來的即使不是大量的恐慌,也會是普遍的不安,甚至是一些非理性的直覺式的反應。媒介引起的這些恐慌心理屬於不當的突發事件報道帶來的“副作用”,這是應該註意和規避的。

  社會恐慌事件是媒介恐慌產生的前提,一旦發生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生態環境破壞和嚴重社會危害的突發性公共事件和危及公共安全的緊急事件,必然會引起媒體大規模的集中報道,形成鋪天蓋地的輿論氛圍。而媒體就是恐慌情緒傳染的推動力,密集誇張的報道對受眾構成了無形的壓力,處在社會恐慌事件包圍中的受眾慢慢滋長出可怕的集體恐慌情緒。一些媒體為了吸引眼球,追求經濟效益,不顧一切大規模報道社會恐慌事件、渲染恐慌情緒,使得多數不具備“免疫”不良媒介信息能力的受眾,在不自覺中被媒介報道左右,深陷恐慌情緒的泥潭,導致恐慌的多米諾效應,最終形成嚴重的大規模的媒介恐慌現象。

  2、警惕負麵價值觀的誤導

  媒體負面新聞報道的主觀目的是滿足受眾的知情權,宣揚正確的價值觀,但是,受眾心理髮展水平、認知結構、需要與動機的個體差異,導致信息傳播的效果未必完全符合媒體最初的預想,有時甚至還會出現反效果

負面報道消極效果的規避

  1、政府相關部門組織信息源,將負面新聞信息進行正規、統一的發佈,保證信息的公開和透明,重點體現信息源的權威性,在幫助公眾瞭解事件的同時,挖掘真相和進行適當的危機處理

  2、快速採集恐慌信息,在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向社會通報,以期將恐慌情緒降至最低。追蹤後續報道,保證信息的完整性,觀察報道對社會造成的影響,以點擴面,將與新聞事件相關的各種信息都傳達給受眾,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途徑,弱化人們的恐慌情緒,避免恐慌氛圍的進一步蔓延和擴大。

  3、對負面報道要從數量、質量、角度、尺度等諸多方面進行協調,註意信息呈現的適度性和技巧性,消減消極效果的影響。既要防止過度報道可能會產生的“新聞麻木症”,又要杜絕新聞策劃所造成的報道失實,應該堅持客觀、公正的原則,給予事件中不同主體均等的表達機會,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全面的報道,避免某種偏向的誤導。同時把握好尺度,用事實說話,不要添加主觀評判和戲劇化的表述,以免誘導受眾,造成媒介“未審先判”的“越權”行為。

  4、新聞工作者要不斷地提高自身媒介素養和道德修養,認真學習人本主義心理學傳播心理學等理論知識,以“人本主義”的意識服務受眾。尊重自己的工作,尊重受訪者人格尊嚴和受眾的知情權,以負責任的態度報道新聞,認真履行社會監督的職能,傳播正確的價值觀,承擔起社會“嘹望者”的職責,為國家的行進領航。

  5、媒介信息的獲取、分析、辨別和傳播是一種素養,是公民在現代社會中生存的基本技能。對媒介信息進行分析和評價事實上構成了媒介素養的核心。受眾的媒介素養亟待提升,以便正確領會傳播者的意圖和觀點,判定信息的真偽、導向和價值標準,從而減少負面新聞帶來的消極影響,以更加客觀、理性、明智的態度對待社會上的各種重大事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苏青荇,刘维燎,陈cc.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負面報道"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