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恐慌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媒介恐慌是指受眾因為媒介對危險事件的大規模報道產生的恐慌和焦慮心理的現象。因為,當媒介對事件要素的呈現不充分時,會造成公眾對新聞事實的錯誤判斷,媒介建構風險不當造成的危機或是媒介製造虛假新聞引發受眾恐慌都是媒介恐慌事件的具體表現方式。[1]
媒介恐慌的形成原因[1]
1、公眾因風險而產生焦慮,導致恐慌的形成
以美國“9·11”事件為例,事件發生以後,美國社會中瀰漫著恐怖和危險的氣息,美國人民開始擔心周圍的生活環境。他們的生活也因為這次恐怖襲擊事件而發生了變化,出行時他們不再首選方便快捷的飛機,而是選擇他們認為安全的出行方式——汽車。但其實不然,據統計,每年美國高速公路上的車禍死亡人數是4萬人,這遠遠超過美國飛行中發生事故中的遇難人數。
2、公眾對媒介的依賴,誤將擬態環境作為真實環境去感知
媒介對受眾有著很重要的影響。媒介為受眾提供信息、交流渠道和娛樂內容。因此,公眾的心理和行為很容易受到大眾媒介的影響。李普曼提出過擬態環境的概念,他認為,媒介成為社會公眾瞭解現實社會的重要渠道。而公眾並沒有機會接觸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對各種新聞事件更不可能親臨現場。但公眾有很強的知情欲,會高度關註與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問題。有需求就要去尋找渠道,這時媒介所提供的信息呈現正好滿足了公眾的需求。在長期的接觸中,公眾會緊密依賴著媒介。但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媒介呈現並不是完全客觀的呈現,媒介的報道並不是對新聞事件的如實還原。而受眾對媒介的報道流程無法知曉,所以會把媒介所提供的“擬態環境”當作真實的環境去感知。這樣,公眾的某些行為完全是對“擬態環境”的反應。
3、媒介對風險的過度呈現引起受眾的恐慌心理
媒介引發了突發事件背後的恐慌心理,它的手段就是大量的、過度渲染的新聞呈現。正是因為媒介對社會風險事件的大量報道才使得受眾感受到所生活的環境的種種不安全,這種恐慌心理甚至容易發展為集體恐慌。而媒介報道為滿足受眾需求,吸引受眾,同時滿足自己的經濟利益,會不同程度誇張的、過度呈現風險事件。
4、媒介虛假構建新聞事實原貌,誘導受眾
媒介呈現信息後,公眾會根據報道產生猜測和聯想。所以是引導受眾向著有利方向思考和解決問題,還是向著不利方向思考和解決問題,這個決定權就掌握在了媒介手中。我們都知道大眾傳播有很明確的目的性,大眾傳播是社會影響受眾的重要工具,如果媒介從某一角度大肆渲染新聞事實,會對受眾產生誘導效應。
媒介恐慌現象帶來的負面影響[2]
第一、媒介恐慌現象會導致謠言和小道消息的滋生蔓延。面對突發事件所帶來的媒介恐慌,受眾對信息的需求比任何時候都更為強烈,國內外的經驗都表明,突發事件發生期間與受眾的有效溝通至關重要,信息傳播失誤所造成的真空,會很快被各種“流言蜚語”所占據。而“封鎖消息是為了防止社會恐慌”的論調到頭來只會加重民眾的恐慌情緒。可以說,正是由於來自正規渠道的信息封鎖,公眾無法瞭解突發事件的真相,謠言才有了傳播的空間,恐慌才會迅速漫延。同時,“報喜不報憂”式的信息公開,也容易導致受眾的猜疑和小道消息的泛濫,從而引發更廣範圍內的社會恐慌。
第二、媒介恐慌現象會加劇受眾的恐慌程度和社會的動蕩不安。當今社會,隨著各種傳播技術的進步和新聞傳播觀念的轉變,各種突發公共事件成為大眾傳媒競相爭奪的“信息資源”。而各類充滿戲劇性和衝突性新聞報道所帶來的則是不同程度的媒介恐慌:例如“9.11”事件、SARS事件、禽流感事件等等,媒介對這些事件的報道確實起到了“吸引眼球”的作用,但由於傳媒受眾並不都具備對不良媒介信息“免疫”的能力,因此往往不自覺地被媒介報道左右,將報道中的恐慌情緒植入內心,致使更多恐慌產生從而嚴重危害了社會穩定。
規避媒介恐慌現象的可行對策[2]
政府、媒體和受眾是大眾傳播系統中的三個重要角色。因此,規避媒介恐慌現象就需要政府、媒體和受眾各負其責、各司其職,同心協力積極應對。首先、政府部門要建立和完善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管理機制,做到信息公開、信息透明。由於突發公共事件的突發性、緊急性,且危機發生的時間、地點往往不可預見。因此,建立和完善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機制是一個政府應急能力強弱的重要體現,也是檢驗一個政府是否對人民高度負責的重要標尺。在恐慌事件的信息採集過程中,需要政府部門建立積極有效的信息發佈平臺,爭取第一時間向受眾提供完整、真實、可信的第一手信息。互聯網新型媒體的出現,使信息傳播的範圍和速度大大擴展。政府部門應該轉變思維方式,儘快開通傳播渠道,在被大眾傳媒“揭發”之前把政府掌握的真相主動地、儘可能準確地公之於眾,讓受眾知道政府關註發生的事情,正在採取有力措施處理危機,並隨時提供最新的信息,告知受眾一切都在有序運行,以此來爭取受眾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其次、大眾傳媒要肩負起傳遞公共信息、引導輿論傾向和疏通受眾情緒的重任。具體來講:(1)新聞媒體在突發事件控制中應當履行好信息傳遞者的職能,滿足受眾的知情權。由於突發公共事件具有突發性、嚴重性和擴散性的特征,由於廣大受眾既是災害破壞的受體,也是抗禦災害的主體。因此一定要在突發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將信息通報社會,只有讓受眾及時瞭解災害發生的情況,才能為他們積极參与抗災救災奠定基礎。(2)在報道內容上:突發事件發生後,積極引導事件影響區域內受眾的情緒,使之朝著有利於抗禦災害的方向發展,是新聞媒體在處置突發公共事件中的重要環節。因此,新聞媒體不僅要如實、客觀地報道突發事件的事態,更要大量報道如何預防、應對突發事件,向受眾傳播公共防禦知識。(3)樹立大局意識,以高度的責任感客觀、冷靜地傳達政府的聲音,在潛移默化中樹立政府的形象,在維護社會穩定的同時完成其輿論引導作用。此外我國目前雖已頒佈相應的信息公開條例,但在執行方面還存在某些問題,一些地方政府還存在隱報、瞞報行為。這就需要大眾媒介充分發揮其輿論監督作用,以媒介自身力量挖掘事實真相,從而督促各級政府組織信息公開。
第三、提高我國受眾的大眾傳媒素養,增強他們泛信息時代辨別、利用各種信息的能力。大眾傳媒素養是現代社會大眾傳媒高度發達背景下對人提出的一種新的能力要求。它主要是指人們對大眾傳媒的認識、利用和參與方面的素養,包括對媒介積極作用的開發利用能力,對媒介消極作用的防範排除能力,對媒介內容的分析判斷能力及使用媒介工具的能力,是現代人基本素養的構成要素。因此,只有具有較高的傳媒素養,受眾才能冷靜面對突發事件並積極主動地通過主流媒體尋求信息,獲知事件的原委並從容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