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自戀型人格障礙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自恋)

自戀型人格障礙(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NPD)

目錄

什麼是自戀型人格障礙

  自戀型人格障礙的基本特征是對自我價值感的誇大和缺乏對他人的公感性。這類人無根據地誇大自己的成就和才幹,認為自己應當被視作“特殊人才”,認為自己的想法是獨特的,只有特殊人物才能理解。

  在實際中,他們稍不如意,就又體會到自我無價值感。他們幻想自己很有成就,自己擁有權利、聰明和美貌,遇到比他們更成功的人就產生強烈嫉妒心。他們的自尊很脆弱,過分關心別人的評價,要求別人持續的註意和贊美;對批評則感到內心的憤怒和羞辱,但外表以冷淡和無動於衷的反應來掩飾。他們不能理解別人的細微感情,缺乏將心比心的共感性,因此人際關係常出現問題。這種人常有特權感,期望自己能夠得到特殊的待遇,其友誼多是從利益出發的。

  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常有普遍性的人際關係;他們的抑鬱情緒、人際困難或不切實際的目標可能影響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們對功利的追逐也可能使他們獲得較高的工作成就。

  患者誇張地認為自己是特別的、優越的。他們表現的並不是強有力的自信,而是對自我過分地熱衷。患者明顯的信念是自己具有優越感的補償心理:“我是一個珍貴的而且特別的人”,或者“我比其他人優秀”。如果其他人沒有認可患者的特殊地位,患者即認為遭受了忍無可忍的的虐待,變得氣憤不已,充滿戒備,情緒低落。如果未能成為優勝者或未被當做特殊人物,就會感到自己低人一等、微不足道、弱小,從而尋求自我保護、自我防禦的補救措施。

自戀型人格障礙表現特征

  對自戀型人格障礙的診斷,目前尚無完全一致的標準。一般認為其特征主要如下:

  1.對批評的反應是憤怒、羞愧或感到恥辱(儘管不一定當即表露出來)。

  2.喜歡指使他人,要他人為自己服務。

  3.過分自高自大,對自己的才能誇大其辭,希望受人特別關註。

  4.堅信他關註的問題是世上獨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的人物瞭解。

  5.對無限的成功、權力、榮譽、美麗或理想愛情有非份的幻想。

  6.認為自己應享有他人沒有的特權。

  7.渴望持久的關註與贊美。

  8.缺乏同情心。

  9.有很強的嫉妒心。

  10.親密關係困難,(婚姻關係,親子關係等)。

  只要出現其中的五項,即可診斷為自戀型人格。

自戀型人格障礙的成因

  關於自戀性人格障礙的成因,經典精神分析理論的解釋是這樣的:患者無法把自己本能的心理力量投註到外界的某一客體上,該力量滯留在內部,便形成了自戀。現代客體關係理論認為,自戀性人格障礙者的特點是“以自我為客體”,通俗地說,就是“你我不分、他我不分”。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患者在早年的經歷中體驗過人際關係上的創傷,如與父母長期分離、父母關係不和或者父母對其態度過於粗暴或過於溺愛等等。有這樣一些經歷,使得患者覺得自己愛自己才是安全的、理所應當的。

  在科胡特看來,可以追溯到童年的嬰兒時期,按照客體關係理論家馬勒等的研究,這一障礙大約形成於一歲半到三歲之間。科胡特認為,每一個個體在其嬰兒期都是有自體自大、誇大傾向的,例如嬰兒稍稍不得到滿足就會大哭等等,在嬰兒的心理世界中,他或她是全能的上帝。當這一上帝由於被養育者(自體客體)所滿足時,則獲得快樂。如果不滿足,則因為自己的全能感遭受挫折無法實現而暴怒。這一不被滿足的情況其實是在嬰兒養育中經常偶然發生的,但如果養育嬰兒者是長期的如此對待嬰兒的,也就是說嬰兒是長期無法得到誇大的自體自戀滿足的。不能與內部期待配對成功,則嬰兒將失望於外在,大腦則據實際情況放棄這一正常的養育被養育的迴圈迴路構成,而以自體幻想性迴圈迴路來替代補償這一自戀之需要。這樣的幻想往往是阻礙了自體瞭解正常自戀的現實性,而超出常人所能接受的範圍而形成自己獨有和過分的自戀,於是就會有以上自戀性人格障礙的類似誇大性格的表現。

  同時養育者如果是情緒經常有問題的,則早期也同時會把自己的自戀失敗的暴怒反映出來,而在與嬰兒的互動中之間內化到嬰兒的心理信息處理系統中,成為嬰兒今後無意識判斷人際關係的某些基礎感情。所以在英國客體關係學家溫尼科特著名的錄像實驗中,一個快樂的嬰兒由於和一位表現抑鬱的母親一直在一起一個多小時,這嬰兒的臉也變得和母親一樣抑鬱了。這就是科胡特所提及的著名觀點:轉變的內化作用。長期如此,則對於嬰兒成人時候的人際感情能力直接產生影響。這也就是影響了嬰兒今後發展中的內部期待的基礎。

自戀型人格障礙判斷標準

  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中,自戀型人格障礙(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的診斷標準為在以下癥狀中表現出5項或者更多:

  1、對於自己的重要性有過度誇大的感受(例如,認為自己有過人的成就和天資,認為應該被當作無人可比而且優於他人的成就)。

  2、專註在幻想自己有無限的成就、權力、聰明才智、美麗,或者理想的愛情。

  3、相信自己是特別的、唯一的,而且只能夠被特殊的、高地位的人(或機構)所瞭解,也只願意和這些地位的人在一起。

  4、需要過度地被推崇。

  5、覺得自己有特殊的頭銜,也就是沒有理由的期待自己應該得到特別有利的待遇,或者希望其他人自動的願意聽從他的期待。

  6、在人際上剝削他人,也就是藉由占別人的便宜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7、缺乏同理心:不願意承認或者是認同別人也有自己的感覺和需求。

  8、常常嫉妒他人;或者是相信別人會嫉妒他們。

  9、常常表現出傲慢和高傲的行為及態度。

隱藏型自戀型人格障礙的四種行為

  1. 扮演情感上的“燙手山芋”

  克雷格·馬爾金(Craig Malkin)為這種行為起了個名字,並把它作為自戀者的行為之一。馬爾金認為“燙手山芋”是一種投射形式,如下所示:你試圖和你的伴侶談論他的輕視和缺乏溝通,他的回應是,他不是輕視,但他只是不願意回應你的憤怒和不斷的抱怨。事實是,你說的話讓他很惱火——他的下巴肌肉在工作,他真的快要被僵住了——但他不想有這些感覺,而是把它們扔給你。(這一解釋與馬爾金的觀點一致,他認為隱藏內心創傷是自戀者的主要動機之一。)當然,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即使你一開始沒有這種感覺,你也很有可能會感到自己的憤怒。玩燙手山芋會讓自戀者占上風。

  因為自戀者對你的感受或想法並不感興趣,也不關心如何改善你們之間的關係,就這一點而言,燙手山芋的游戲將對你不利,尤其是當你關心他或她的時候。你可能會感到內疚——“他沒有錯,是我在亂髮脾氣”——直到你頓悟並最終明白的那一刻。

  我想補充一個關於情感燙手山芋游戲的個人觀察:他們可以有意識地操縱你,但這也可能是自戀者的無意識行為。無論如何,從棘手的問題中浮現出來的是自戀者對真實發生的事情的看法,這一切都可以歸結為一個基本的主題:這都是你的錯,而不是他或她的錯。在任何情況下,無力或不願為自己的言行負責也是自戀的標誌

  2. 撤退,如果有要求就攻擊

  有些人把要求/退出描述為最有害的關係模式。他們這樣描述的理由很充分:這是下行螺旋的一部分,通常以關係失敗告終。

  從本質上講,發生的情況是,一方(通常是女性,但不總是)要求解決某些問題,而另一方在身體和情感上退縮,交叉雙臂,等等。這種模式尤其有害,因為衝突已經形成——如果得不到回應,要求解決的人就會變得越來越沮喪,通常會更大聲。當然,這隻是意味著退出的人會增加他的逃避的努力。這時雙方都會感到委屈和被欺騙。

  自戀者玩燙手山芋游戲的習慣就意味著,他或她將撤回或變得令人難以置信的有攻擊性,尤其是責怪他或她的伙伴提出了過分的要求,並暗示這是出於對方有缺陷的天性等等。這是一個棘手的問題,不僅會讓伴侶感到困惑,還會讓TA更容易被操縱,認為這都是TA的錯。

  3.復仇心極強

  根據約瑟夫·伯戈的說法,這實際上是一種自戀類型。說實話,正是他的描述讓我意識到,我嫁的那個人畢竟是一個自戀者。報複型自戀者不會和解。謊言是自戀者箭筒里的箭,無論這個謊言看似多麼冠冕堂皇。也許最能說明問題的是,自戀者試圖將自己描繪成不公正的受害者,而不是尋求報複的人或渴望勝利的人——不管身處怎樣的環境。正如伯戈寫道:“由於對現實的扭曲的、防禦性的關係,極端自戀者經常相信他對自己和他人說的謊言。他不認為自己是一個說謊者,而是一個在他看來是‘真理’的痛苦捍衛者。”

  正如伯戈所指出的,懷恨在心的自戀者可能聽起來合情合理,儘管他或她所說的一切都是謊言。這個人會做他或她能做的一切來抨擊你:散佈關於你的謠言,攻擊你的名譽,或做任何他或她能做的事情等。這些是不是真的並不重要,但這些行為使得你在辦公室、社區、家庭、尤其是法庭上與她或他鬥爭變得困難,因為在他身上根本不存在得體行為的常規規則。

  報複型自戀者的騙局通常會把其他有能力和聰明的人,包括律師法官,也包括在內。我們大多數人都不願相信一個人說的每一個字都是徹頭徹尾的謊言,尤其是當它很容易被髮現的時候。但這隻對自戀者有利:畢竟,這是他一心只求對付你的話,就不會介意嘩眾取寵。

  4. 對情感結果漠不關心

  根據我的經驗——作為一個活了60多年但不是心理學家或治療師的人——大多數人都希望在戰鬥中儘可能不要失去他們的個人聯繫和關係。他們希望自己在這種情況下表現得相當好、相當公平。這是調解起作用的一個原因,但對報複型自戀者來說卻不是這樣,因為他們根本不在乎。如果他(或她)最終落得一片焦土的下場,那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他會把破壞關係看作是得到他應得的東西的必要代價。

  當然,發現你正在與之打交道的人可能是一個自戀者,除了在你思考和分析他或她的行為時用知識武裝你之外,並沒有任何幫助。瞭解對方在衝突中的反應不僅能幫助你做好準備和制定策略,還能幫助你為遺憾的事實做好準備。可能沒有合理的方法來停止這場戰鬥,因為耗盡你(和你的資源,就此而言)是自戀者焦土政策的一部分。

  由此可見,與自戀者的衝突中恢復過來是如此困難、令人沮喪,有時甚至是十分痛苦,這都是在所難免的。

自戀型人格障礙“歪曲事實”的5種手段

  自戀者“歪曲事實”的5種手段:ta 是如何扮演受害者的?

  1.用錯覺代替事實

  自戀者總是很難面對事實,因為凡是Ta們所期待的,往往是與事實不相符甚至完全矛盾的,而事實又很可能會讓Ta們看起來不那麼優秀——對自戀者來說,這就會很痛苦。

  作為一種應對機制,自戀者便會優先選擇“自我欺騙”:讓自己把真實發生的事情當作假的。

  在大腦內反覆模擬後,他們便可以更坦然地否認事件真實的發展方向,再幻想出一個“事情沿自己期待方向發展”的“錯覺”。

  有些時候,這些“錯覺”只是 Ta 們講給周圍人和自己聽的故事。但一個錯覺被重覆的次數越多,講述者就越容易確信其真實性。所以很多時候,自戀者會覺得這種“錯覺”才是真相。

  無論哪種情況,自戀者嘗試影響、操縱他人的第一步,都是編造“另一個版本的事實”。

  2.用謊言處理矛盾

  如果說“錯覺”更偏向於“騙自己”,那麼“說謊”就意味著“騙別人。”

  對大多數人來說,面對問題、壓力時,總是傾向於先“自省(Introspection)”,先反思自己的問題——即使不能自行消化,也會嘗試在更私密的人際關係中一起探討如何解決問題,比如和親人、交心的朋友,或者咨詢師聊一聊,看如何解決這些問題與壓力。

  對於自戀者來說,面對問題時並不會從自省中尋找答案,也不會求助於私密的人際關係,甚至問題的解決與否都不重要——他們更關註如何維繫自尊感(Self Esteem)。

  所以,Ta們會更期待獲得更多的支持和正向反饋,聽自己想聽的話,只想確認自己做的、想的是正確的。然後再拿這些支持自己的例子,去攻擊反對者。

  為得到更多正向反饋,自戀者就會不停講述對自己更有利的故事,哪怕這些故事與事實不符。

  在這些經過加工的故事中,你會發現一些細節的修改。他們會專門強調自己的善良、高尚、愛心,同時強調他人的殘酷、自私、不道德。

  3.總是把他人描述成自己的樣子

  談到加工故事,就涉及到自戀者在認知自己與他人關係時最常見的一個特征:投射(Projection)。

  一般來說,投射指的是“認為自己的某些情緒、行為特征也同樣表現在其他人身上。”經常與自戀者打交道的人,也許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當自戀者描述其他人很嫉妒自己,其實可能是Ta在嫉妒對方;當自戀者抱怨其他人很殘酷,或者抱怨誰誰誰滿嘴跑火車,其實恰好Ta們自己才是殘酷或者愛說謊的那一方。

  當然很多時候情況比較複雜,不一定“非黑即白”,衝突雙方可能都有不成熟的言行,但自戀者往往更容易用自己的情緒、行為特征來描述他人。

  只是,通過轉移聽眾的註意力,自戀者可能希望能同時隱藏自己的某些責任,或者轉移自己感受到的壓力。

  4.只講述事實的一個側面

  當自戀者描述一段事實,Ta可能會選擇刪掉自己施加傷害的那部分內容。

  比如,只保留受害者對傷害的反應或反抗,但絕口不提是什麼造成的。

  如果自戀者對某人施加傷害,並確實引起對方的反抗,還造成自己也受了傷,當Ta們再次描述這段事實,可能會以“我才是受害者”作為出發點,並刪去對自己不利的故事細節。

  通過淡化自己的攻擊行為,自戀者會把問題重點集中到對方的反抗,最終得出一些完全偏離事實的結論:

  “你為什麼對我不尊重?”“你為什麼又敏感又嬌氣?”“你受到的傷害難道不是自己招來的嗎?”

  5.孤立真正的受害者

  無論“說謊”、“雙標”、還是人身攻擊,自戀者總是習慣用不同方式達到同一個目的:在人群中樹立一個“敵人”,並且孤立受害者,以免人群把註意力放在自己身上。

  對於自戀者來說,也許無法認識到製造流言、污名、誹謗的危害,甚至認為自己只不過是在表達一些不符事實的言論,但對於受害者,潛在的人格傷害可能是無法彌補的。

  事實上,在真實生活中,許多受害者偏偏無法發現身邊那些正在對自己造成傷害的“自戀者”。尤其在親密關係中,“自戀者”造成的傷害似乎會更容易得到容忍。

自戀型人格障礙治療方法

  解除自我中心觀

  自戀型人格的最主要特征是自我中心,而人生中最為自我中心的階段是嬰兒時期。由此可見,自戀型人格障礙患者的行為實際上退化到了嬰兒期。朱迪斯·維爾斯特在他的《必要的喪失》一書中說到:“一個迷戀於搖籃的人不願喪失童年,也就不能適應成人的世界”。因此,要治療自戀型人格,必須瞭解那些嬰兒化的行為。你可把自己認為討人厭嫌的人格特征和別人對你的批評羅列下來,看看有多少嬰兒期的成份。例如:

  ①渴望持久的關註與贊美,一旦不被註意便採用偏激的行為。

  ②喜歡指使別人,把自己看成太上皇。

  ③對別人的好東西垂涎欲滴,對別人的成功無比嫉妒。

  (一)通過回憶自己的童年,你可發現以上人格特點在童年便有其原型。例如:

  ①總是渴望父母關註與贊美,每當父母忽視這一點時,便耍無賴、搗蛋或做些異想天開的動作以吸引父母的註意。

  ②童年時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父母是僕人。

  ③總想占有一切,別的小朋友有的,自己也想有。

  (二)明白了自己的行為是童年幼稚行為的翻版後,你便要時常告誡自己:

  ①我必須努力工作,以取得成績來吸引別人的關註與贊美。

  ②我不再是兒童了,許多事都要自己動手去做。

  ③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好東西,我要爭取我應得到的,但不嫉妒別人應得的。

  還可以請一位和你親近的人作為你的監督者,一旦你出現自我中心的行為,便給予警告和提示,督促你及時改正。通過這些努力,自我中心觀是會慢慢消除的。

  學會愛別人

  對於自戀型的人來說,光拋棄自我中心觀念還不夠,還必須學會去愛別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體會到放棄自我中心觀是一種明智的選擇,因為你要獲得愛首先必須付出愛。弗洛姆在他的《愛的藝術》一書中闡述了這樣的觀點:幼兒的愛遵循“我愛因為我被愛”的原則;成熟的愛遵循“我被愛因為我愛”的原則;不成熟的愛認為“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成熟的愛認為“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維爾斯特認為,通過愛。我們可以超越人生。自戀型的愛就像是幼兒的愛,不成熟的愛,因此,要努力加以改正。

  生活中最簡單的愛的行為便是關心別人,尤其是當別人需要你幫助的時候。當別人生病後及時送上一份問候,病人會真誠地感激你;當別人在經濟上有困難時,你力所能及地解囊相助,便自然會得到別人的尊敬。只要你在生活中多一份對他人的愛心,你的自戀症便會自然減輕。

  自戀人格障礙在最新的研究中多採用自體和客體精神分析去研究和治療

自戀型人格障礙性格評價

  他們是完全生活在“自己”里的人,他們無法真正理解身邊人,他們眼裡的任何事物都與“自己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外在的一切都與自己有關係。

  a,潛意識里將外在的客體當做一個從屬於自己的個體,當做自己身份的一部分。這種人際關係表現為嚴重的自我界限混亂或沒有自我界限。

  b,無所不能、他們把很多事情過分理想化,並自認為無所不能。

  c,對贊美的無限需求是就是通過他人的贊美來證實自己是無所不能的。

  d,共情缺乏。這是喪失了一種與他人“同甘共苦”的現象。他們即便理解一些人,這種理解和體驗他人是他人當作自己或自己的一部分。總之他們永遠離不開自己“想問題或體驗問題”。他們對他人的贊美其實就是通過客體當作自己來滿足自己的自戀。

自戀型人格障礙註意事項

  障礙患者情緒變得“忽冷忽熱”。身邊人不太好理解他們的熱從何來他們的冷又是從何來。這些都是他們與外在事物(客體)沒有界限的表現,自戀性人格障礙者的突出特點就是外在的一切事物都是指向自己。

  他們對一切事物漠不關心,除了自己。所以他們敵視外界,但他們的自我認可又總想從外界得到認可。所以他們的行動很有破壞性作用。

  一個客觀事實是:所有的正常愛的關係中都有自戀的因素。這裡有一些程度問題。正常人的愛的關係與自戀人愛的關係的區別就是:正常人在愛的時候雖也有把自己理想投射到對方身上、但能意識到對方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不同於自己的欲望與需要。正常人在投射的同時知道自己和他人的區別。

  自戀人的內心似乎在說:我不愛自己誰愛我。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6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刘维燎,nonameh,Tracy,陈cc.

評論(共7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自戀型人格障礙"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列王星辰 (討論 | 貢獻) 在 2017年2月20日 18:48 發表

這應該不能稱之為一種人格障礙,而是一種人格吧,因為人格障礙是一種心裡異常狀態。

回複評論
阿飞 (討論 | 貢獻) 在 2017年2月21日 21:24 發表

嗯嗯

回複評論
阿飞 (討論 | 貢獻) 在 2017年2月21日 21:24 發表

列王星辰 (討論 | 貢獻) 在 2017年2月20日 18:48 發表

這應該不能稱之為一種人格障礙,而是一種人格吧,因為人格障礙是一種心裡異常狀態。

回複評論
1.163.34.* 在 2017年3月11日 09:33 發表

阿飞 (討論 | 貢獻) 在 2017年2月21日 21:24 發表

這是異常阿

回複評論
114.25.152.* 在 2021年8月28日 11:24 發表

這是異常

回複評論
M id b880fa50e3927c6cebd7ea132be23774 (討論 | 貢獻) 在 2021年12月20日 16:00 發表

多數是男人還是女人

回複評論
183.6.115.* 在 2022年2月10日 11:14 發表

準的一批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