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匹配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職業匹配指一個人所從事的職業與他的生理心理特點之間的相互匹配。
性格與職業匹配的內容[1]
性格與職業是否匹配直接影響一個人的工作穩定性。只有性格適應崗位要求的個體,才能在這個崗位上穩定下來。否則,就難以在此工作崗位上長久的工作,也不能為企業帶來較高的工作績效。職業心理學家約翰·霍蘭的研究方法把人們的性格與職業匹配歸為六類。
(1)實際型(Realistic):務實,坦率,喜歡有規則的具體勞動和需要基本操作技能的工作,缺乏社交能力,不適應社會性質的職業。
(2)研究型(Investigative):善於分析、頭腦靈活,具備科學精神,在做決定前一般喜歡搜集大量信息,會對沒有合理數據支持的觀點質疑。
(3)藝術型(Artistic):具有想象、衝動、直覺、無秩序、情緒化、理想化、有創意、不重實際等人格特征。他們充滿創造力和想象力,喜歡藝術性質的職業和環境,不善於事務工作。由於他們的直覺思維能彌補其他人可能會採取的理性做法,因此他們有良好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4)社會型(Socia1):具有合作、友善、助人、負責、圓滑、善社交、善言談、洞察力強等人格特征。喜歡社會交往、關心社會問題、有教導別人的能力。他們有良好的團隊精神,容易與他人達成共識。
(5)企業型(Enterprising):競爭力強,精神充沛,性格外向,喜歡從事領導及企業性質的職業,獨斷、自信、善社交等。
(6)傳統型(Conventiona1):具有順從、謹慎、保守、實際、穩重、有效率等人格特征。喜歡有系統有條理的工作任務。
1.個人對自己的性格、興趣、優勢等方面認識不夠,社會對個人的職業選擇指導力度缺乏,職業選擇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個人的性格、知識結構與崗位的匹配存在很大程度的失衡,缺乏高技術人才,造成供不應求、供過於求等現象的發生。
2.人口數量過多,社會的負荷過大,崗位的提供數量無法達到就業人口的要求,出現大量人員失業,大部分的人為了生存而盲目擇業。
3.不同的性格受外界的影響程度不同,人們容易受到家庭、朋友等的影響,放棄與自己性格相符合的職業而去接受高薪酬但並不利於自己性格發展的職業等。
4.現代信息傳播手段的普及,社會輿論影響力的加強,造成許多人不考慮自身的性格特征而因為從眾心理去從事所謂的熱門行業。
心理學專家認為,根據性格選擇職業,能使自己的行為方式與職業工作相配合,更好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一技之長,從而能得心應手地駕馭本職工作。因此選擇職業需要考慮自主的性格特點與綜合素質,這將有利於性格與職業的科學匹配。
1.培養人員的科學價值觀,提高綜合素質。價值觀不僅影響個人行為,還影響組織行為,進而影響組織的績效。對待同一事物,由於人們的價值觀不同,就會產生出不同的行為。為了獲得好的經濟效益,企業領導者在選擇企業的目標時,就必須考慮到與企業經營活動有關的個人和群體的價值觀,只有在平衡各方麵價值觀的基礎上才能選擇出合理的組織目標。
2.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社會的快速發展對人們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因此就業人員需要不斷提高自我對社會的適應能力,主動學習與追求進步,為自我的穩固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良好的社會人際關係,是構建和諧發展環境的重要因素,良好的人際關係,利於人們集思廣益,更好地進行創新與自我拓展。
3.職業定位要“準”。定位就是要落在“定”和“準”上,不能泛談,其中包括行業定位、方向定位、職位定位,薪酬定位等。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兼顧考慮社會的需求和未來發展前景等外在因素,這是規劃是否成功的基本保證。
4.從基礎的職業崗位做起。善於從小事、從最具體的職業崗位做起,只要這種小事、具體事與自己的最終職業目標一致,有利於個人職業目標的實現,都可以選擇確定為自己的最初職業崗位。人的職業生涯規劃就是這樣一件可以由若幹件小事(行為)所組成的大事,立足於小事,才能成就大事。
5.科學分析市場要求與自我優勢。信息化在現代社會中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掌握全方位的信息,對我們調整自我目標、設計自我規劃等都有著關鍵的作用。在市場經濟的當今社會,我們要學會分析市場信息,明確市場需求,以及時調整自我發展。我們應在對大局的瞭解基礎上,充分發揮自己的性格特點、優勢以及職業興趣等,並鍥而不捨地去不斷超越,努力做到在一份職業中的專業化,真正做到專業化與全面化的統一。
- ↑ 王翔.淺論性格與職業匹配(J).商情.20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