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增長不確定性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經濟增長不確定性是近年來國外經濟增長理論研究的一個重要分支,國外許多經濟學家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法,對經濟增長不確定性進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梳理和歸納這些研究,可以看出它們有以下特點:
(1)基於肯尼斯·約瑟夫·阿羅(Kenneth J.Arrow)在經濟外部性方面的開拓性貢獻,從單部門總量增長模型出發,研究勞動和物質資本投入的外部性對經濟增長不確定性的影響;
(2)以兩部門增長模型為原型,研究人力資本投入的外部性對經濟增長多條平衡路徑的作用;
(3)改變效用函數結構,在效用函數中引入休閑、政府支出等不同的變數,證明在不同的休閑選擇和政府支出條件下,經濟增長所具有的豐富穩態和多條平衡路徑;
(4)以小國經濟為假設,說明在開放條件下一國經濟增長所具有的不確定性。
經濟增長不確定性研究為回答和解釋新古典增長理論所無法解釋和說明的增長現象和事實,推動經濟增長理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經濟增長不確定性研究還不成熟,現有的研究主要從要素投入的外部性,或從個別、局部條件的改變角度,驗證已有經濟增長模型中存在的不確定性,從經濟系統具有的自組織特性出發,根據經濟增長的要素性質、多部門組成,研究經濟增長不確定性的內在機制和規律的成果還較少,一些深層次的問題還沒有得到解答。
(一)經濟增長的生產要素性質
經濟增長的生產要素包括勞動、物質資本、技術和知識等。勞動與物質資本具有稀缺性,由於稀缺性,當勞動與物質資本投入增加時,資源的使用成本在增加,導致經濟產出雖然在增加,但增量是逐步減少的,即勞動和物質資本在經濟活動中具有報酬遞減性。嚴格地說,報酬遞減是對有多種要素投入的系統,保持其他要素投入不變,只增加一種要素投入,所得到的產出增量是遞減的。實際上,在經濟系統運行的過程中,受系統組織、人的能力、市場規模等因素制約,即使所有的要素投入都成比例增加,產出的增量也呈現為遞減狀態。
與勞動、物質資本不同,技術、知識要素不僅豐富,而且可以低成本地生產、複製、傳播和利用,對於這類要素,報酬遞減假設不再成立。相反,由於技術、知識要素本質上的不排他性和產權上的部分排他性,而具有報酬遞增性。不排他性使技術、知識產生了“溢出效應”,部分排他性使技術、知識產生了壟斷利潤,“溢出效應”和壟斷利潤均導致了技術、知識投入對於經濟產出的正反饋效果。在投入產出的過程中,技術、知識的“溢出效應”和壟斷利潤交織作用,不僅使單個企業或產業收益增加,而且使整個經濟都能獲得報酬遞增。
(二)生產要素所產生的經濟增長不確定性
由於新古典增長理論僅考慮了勞動與物質資本要素,而且認為勞動與物質資本要素投入與經濟產出之間是一種迴圈、迭代關係,對經濟產出只具有報酬遞減作用,不存在積累和擴散效應。因此,在新古典增長理論的條件下,勞動與物質資本總是使在平衡態附近不斷波動的經濟趨於回到平衡態,勞動與物質資本的連續投入不會使經濟結構發生變化,經濟僅存在著一個鞍點均衡的穩態,穩態領域內只有一條唯一的平衡增長路徑,即確定性增長路徑。
然而,阿羅的開拓性研究表明,伴隨著勞動、物質資本的連續投入,經濟實際上可以產生一種與勞動、物質資本連續投入密切相關的積累和擴散效應,如持續的勞動、物質資本投入,可以豐富勞動者的工作經驗,提高勞動者的操作熟練程度,改進勞動者的經驗曲線,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資源使用率。這樣,勞動、物質資本的連續投入就具有了經濟外部性,對經濟產出就不再是單一的報酬遞減效應,而是一種報酬遞減、報酬遞增效應的雙重作用,結果是當勞動、物質資本連續投入的積累和擴散效應強於勞動、物質資本稀缺性所產生的報酬遞減效應時,經濟就呈現出報酬遞增占主導的局面。
勞動與物質資本具有報酬遞減和報酬遞增的雙重特性,而技術、知識具有報酬遞增性,這樣,經濟系統就存在著三種作用類型:
(1)報酬遞減效應強,報酬遞增效應弱,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勞動和物質資本的投入,而且,勞動、物質資本連續投入的積累和擴散效應較弱,在這種情形下,受報酬遞減規律的作用,經濟增長只有一條均衡路徑和唯一穩定的增長狀態,經濟增長的路徑是確定的。
(2)報酬遞減、報酬遞增效應均強,經濟活動既存在於知識密集型部門,也存在於資本密集型、勞動密集型部門,或者是勞動、物質資本連續投入的積累和擴散效應與勞動、物質資本稀缺性所產生的報酬遞減效應,近似勢均力敵。受報酬遞減、報酬遞增效應的共同影響,經濟系統呈現出一種動態的平衡,但由於報酬遞減、報酬遞增效應不可能始終處於平衡,二者之間的平衡只能是短暫的、瞬間的,所以,經濟系統表現出一種動態的波動,也不會出現增長不確定性。
(3)報酬遞減效應弱,報酬遞增效應強,經濟活動主要集中於知識密集型的服務部門,或勞動、物質資本連續投入的積累和擴散效應十分明顯。受報酬遞增效應的作用,經濟系統存在多條均衡增長路徑和多重穩定增長狀態,具有顯著的增長不確定性。如,在經濟發展的低水平階段,經濟活動集中於勞動密集型的農業部門,勞動生產率低,勞動連續投入的積累和擴散效應弱,經濟增長出現了均衡趨勢,經濟增長的路徑是唯一的、確定的。在經濟發展的中水平階段,經濟活動集中在資本密集型的工業部門,勞動、物質資本連續投入的積累和擴散效應開始顯現,但由於積累和擴散效應並不顯著,增長不確定性沒有出現。到了經濟發展的高水平階段,隨著勞動、物質資本的持續投入,積累和擴散效應增強了,同時,經濟活動又逐漸轉移到了知識密集型的服務業部門,報酬遞增作用明顯提高,經濟增長呈現出不確定性。
(一)經濟增長的多部門組成
按照所生產的產品部類的不同,經濟增長的部門可以劃分為資本品部門、消費品部門、知識品部門、服務品部門、教育品部門等。不同的部門具有不同的資源稟賦、要素效率及不同的盈利能力和經濟地位。知識品部門、服務品部門和教育品部門是知識密集型部門,知識存量大、知識生產率高、知識創新能力強,是經濟系統中的主要盈利者,被認為是經濟增長取之不竭的源泉,對整個經濟增長起著牽引作用。資本品部門是資本密集型部門,資本存量大、資本利用率高、對技術與知識的應用能力強,但受到規模經濟和資源稀缺的約束,是經濟中的次要盈利者和知識密集型部門的跟隨者,對整個經濟增長起著推動作用。消費品部門是勞動密集型部門,勞動存量大、技術含量低、資產規模小,在經濟中的盈利能力較弱,是資本密集型、知識密集型部門的應用者,對整個經濟增長起著拉動作用。
(二)生產部門所產生的經濟增長不確定性
生產部門對經濟增長不確定性的影響,主要有兩個層次:
一是特定時期經濟增長動力結構的變化。在每一個特定時期,每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都有它的主導部門,主導部門是一國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並且通過部門之間的協調和趨同力量,帶動著其他部門的增長,主導部門的知識稟賦、要素效率是主導部門增長的關鍵因素,決定著主導部門增長的狀態、路徑和方式,同時,在部門之間協調力量的耦合下,也決定著整個經濟增長的進程,是一國經濟增長的動力結構。由於動力結構中的知識稟賦、要素效率是非線性的,因此,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關係所構成的經濟學模型就是非線性動力學方程,這樣,動力結構在經濟運動中就存在著多個穩定的、不穩定的平衡點。多個穩定的、不穩定的平衡點的存在,使經濟增長在平衡點之間的轉移,就會出現多條可能的路徑。在這種條件下,當動力結構中的知識稟賦、要素效率等關鍵因素在不穩定的平衡點附近發生連續微小的變化時,動力結構的狀態並不一定發生連續、微小的變化,而是出現不連續的、跳躍式的變化,即動力結構從一種非穩定的平衡態突跳到另一種穩定的平衡態,產生了新的動力結構。新的動力結構一旦形成,利用協調和趨同力量,就會重新自動調整和改變各部門之間的經濟關係,促使經濟演化成新的、有序的增長方式。
二是不同時期經濟增長部門結構的變化。在不同的發展時期,每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都具有不同的部門結構,表現為有不同的主導部門、輔助部門和服務部門。主導部門、輔助部門和服務部門之間的更替和重組,也是經濟增長不確定性產生的一個重要機制。例如,在工業化早期,經濟是以紡織業和鋼鐵業為主的“原料加工”型結構,在工業化中期,經濟轉變為以製造業和汽車業為主的“精細加工”型結構,到了工業化後期,經濟又轉變為以微電子和軟體為基礎的由電腦與通信技術相結合構成的“信息處理”型結構。不難看出,在工業化的不同時期,經濟發展的動力結構是不同的,而且,動力結構的三次變遷引發了經濟運行方式的三次變革,使經濟增長方式從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能源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轉變。
經濟增長不確定性產生的基本條件:生產要素所具有的報酬遞減和報酬遞增性,是經濟系統產生正、負反饋的根本原因,表現為生產要素對經濟系統具有兩種自組織效應:一是穩定原有結構,二是改變原有結構。兩種效應的此起彼伏、共同作用,這就成為了經濟增長不確定性產生的基本條件。
經濟增長不確定性產生的重要機制是經濟增長的動力結構,即主導部門知識稟賦、要素效率及其相互之間作用關係的變化,決定了主導部門及經濟增長的結構、路徑與狀態。
經濟增長不確定性產生的基本機制是主導部門、輔助部門和服務部門之間的更替與重組及部門之間的協調與趨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