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知識管理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社會知識管理是一種巨集觀層次的知識管理,將知識主體和客體納入社會這個大系統中,通過建立主體之間的協調機制,運用信息管理技術,搭建知識共用的平臺等措施,將知識以適當的成本、適當的形式、在適當的時間發送到需要知識的主體上,推動知識在社會系統中傳播、共用、整合和創新。[1]
社會知識管理的理論基礎[2]
社會知識管理的主體涉及整個社會不同行業、不同種族、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社會成員,既涵蓋了各種組織的知識,又包括了個人的知識;社會知識管理的客體既有嵌人在人腦中的知識(隱性知識),又有物化在電腦、機器設備、模型和紙質文件等中的知識(顯性知識),因此,社會知識管理者管理的是一個大系統,需要以系統論作為其管理基礎。
在社會知識管理過程中需要藉助於信息技術工具,特別是顯性知識的管理越來越依賴於信息技術。知識本身是一種有價值的信息,信息的獲取、儲存、擴散、整合等過程管理需要以信息管理理論為基礎。知識管理是在信息管理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經過國內外學者多年的研究發展,知識管理理論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社會知識管理是高於企業知識管理、個人知識管理的巨集觀層次的知識管理,但也是以企業知識管理和個人知識管理為基礎的,因此,雖然現有的知識管理理論主要是以企業知識和個人知識為管理研究對象的,但是將構成社會知識管理的理論基礎。
社會知識管理的主體是社會成員,人具有社會性,人際關係網路對知識的共用、創新等產生直接的影響。一方面,作為一種社會活動,知識獲取、共用或轉移發生在整個社會的聯繫系統中;另一方面,隨著科學社會學的興起,人們越來越重視將科學活動和科學知識置於社會學的視野下開展研究,以探察科學知識的生產及其與其他社會建制的關係。因此,社會學理論是探討對整個社會知識全面管理方法的基礎。
除了以上理論之外,社會知識的學習研究需要以認知心理學為基礎;基於利益的社會知識共用行為分析需要以博弈論為基礎;知識作為市場經濟中具有高附加值的資源,在市場中被交易,相應交易機制建立的研究需要以商品價值理論、市場交易理論和知識產權保護理論為基礎。
社會知識管理的方法體系[2]
社會知識管理系統是一個複雜的、涉及面廣、內容豐富的系統,管理難度較大,因此,如何適當運用成熟的管理方法將是提高社會知識管理績效的關鍵。
(1)建立社會知識庫。社會知識庫以城市圖書館網路為基礎,利用雲計算技術將社會知識資源和硬體資源相結合集中起來供社會成員共用。
(2)建立知識交易平臺。知識經濟社會,知識是一種具有經濟價值的資源,知識創新者為創新知識付出了勞動成本和其他費用,應該獲得相應的經濟回報。通過知識交易平臺,讓知識的供給者和需求者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自覺完成知識的轉移和共用,這是社會知識管理的關鍵技術。國內已經有上海、杭州和深圳等城市探索建設知識交易平臺,深圳的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和文化博覽暨交易會的成功就說明瞭這一點。
(3)提供召開座談會、學術沙龍的場所。知識工作者在一種輕鬆的氣氛中一起就某一問題進行探討,即頭腦風暴法,這是知識創新的重要途徑。城市管理者為知識工作者提供這種場所,將為跨行業(因為知識工作者來自不同的行業)的知識創新奠定良好的物質基礎。
(4)問卷調查。社會知識管理是社會全體成員參與的管理,管理者需要經常瞭解社會成員的意願,以及對知識創新、共用、整合和應用等工具運用的意見。問卷調查正是獲得這些信息的主要方法。
(5)網路培訓。知識獲取和共用的技術工具不斷創新發展,社會成員要熟練運用這些工具,需要一個學習過程。利用網路技術對社會成員進行這方面的培訓已經在澳大利亞的墨爾本等城市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制度,培訓的內容包括技能培訓、網路基礎知識、地方計劃培訓項目、學校資源共用、線上圖書館使用,等等。
(6)產業技術路線圖法。制定產業技術路線圖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知識概括、總結和創新的知識管理過程,通過產業技術路線圖的研究引導知識創新的方向,激發產業合作創新知識的意願,減少重覆創新的資源耗費。
社會知識管理與協同創新結合的必然性[1]
(一)社會知識管理為協同創新提供開放的環境
協回創新是對組織內外各種結構化和非結構化的專有知識、整合知識和配置知識的新排列與新組合過程,其本質是對隱藏在企業流程和慣例背後,決定企業行為方式的關鍵知識的更新和創造。企業要通過協同創新來對關鍵知識進行更新和創造,就要吸收新的知識。完成這一過程的主體是企業的員工,員工從企業內部獲取的知識資源是有限的,只有通過一個開放的創新網路才能獲得更多的知識和資源。
社會知識管理是對高校、企業、中介組織、社會團體、社區成員等主體之間的知識傳播和流動進行計劃、組織和控制。通過信息技術建立知識庫,搭建顯性知識共用的平臺;通過組織報告會、培訓班、學術沙龍、社區活動興趣小組等形式,搭建隱性知識共用的平臺。不管是企業的員工,還是科研工作者,都可以通過這些平臺進行知識共用,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開放的社會知識共用的環境,為創新主體提供了充裕的知識資源。
(二)社會知識管理調動創新主體參與創新的積極性
知識創新主體的最大激勵因素是創新價值的實現,而實現創新價值的市場機制就是通過交易平臺定價銷售。政府可以像創建證券交易所一樣,創建知識交易所,通過這種交易平臺來匯聚知識需求者和供應者,通過供求雙方的力量對知識進行定價並達成交易。例如:杭州市建立了創新交易所;蘋果公司的應用軟體(知識)商店的交易量與日遞增,有人出售軟體,一天可進賬2O萬元人民幣。社會知識管理者通過建立創新交易平臺,讓創新資源在市場機制的引導下合理流動,既為協同創新的資源需求方提供了尋找創新資源的渠道,又為創新資源的供應方找到了資源價值實現的途徑,這將激勵創新資源的充分流動,又使協同創新者的創新難度大大地降低,因此將極大地調動創新主體參與創新的積極性。
(三)社會知識管理加快了知識在創新系統中的流動
創新是網路成員共同參與的多元化學習過程,是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的交換,也是成員問彼此依賴的知識共用,其實質是知識的獲取、整合與創造,即“基於知識的創新”¨ 。知識在創新系統中的流動速度決定了協同創新的效率。眾所周知,顯性知識的流動速度是比較快的,但也需要合理運用信息管理技術,將各種組織的知識庫進行連接和整合,才能讓知識的需求者以適當的成本獲取相關的知識。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政府對整個社會知識進行規劃和控制,將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的知識庫進行整合。另一方面,隱性知識的流動速度是比較慢的,需要設計一些隱性知識共用的平臺和激勵機制才能推動隱性知識流動。社會知識管理者可以通過聲譽激勵、物質激勵、知識互換等形式激勵隱性知識所有者進行知識的傳播和共用,加速隱性知識的流動。通過對社會知識的流通渠道進行疏通和管理,加速知識的流動,提高協同創新的效率。
(四)社會知識管理幫助社會成員積累社會資本
社會資本的形式有義務與期望、信息網路、規範與有效懲罰、權威關係、多功能社會組織和有意創建的組織等。社會資本能夠激發創新,但是,社會資本的積累需要合適的社會環境,即相互信任、資源共用的社會網路。通過社會知識管理建立社會知識共用的網路,網路成員既有為知識庫貢獻知識的義務,也有從知識庫獲得自己所需要知識的期望;長期的知識共用活動形成一個關係密切的知識社區,並形成一定的社區參與規範,通過各種方式對破壞人們信任關係的人或行為進行懲罰而得到加強;知識創新能力強的社區成員因知識貢獻多而成為社區網路中的權威,這種個人資源的獲得又將影響他獲得更多的社會資源。這樣,通過社會知識管理者的引導與協調,形成一個相互信任、知識共用的社會資源網路,既使網路成員的社會資本得以快速積累,又使整個社會不斷積累形成一個巨大的集體性社會資本,成為國家創新能力的雄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