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資供求平衡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物資供求平衡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社會物資的供應量與有支付能力的物資需求量之間的平衡。具體地說,也就是物資供給和需求之間在使用價值(實物)量和價值量方面、在時間和空間等方面實現相對統一的過程。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市場供求關係總是處在不斷的矛盾運動中。供求矛盾運動的兩種基本形態是平衡和不平衡。而“供求實際上從來不會一致,如果它們達到一致,那也只是偶然現象,所以在科學上等於零,可以看作沒有發生過的事情。”所以平衡是相對的,暫時的,不平衡才是絕對的、普遍的。但物資供求的不平衡決不會在某種比量上固定下來,或者無止境地發展下去。在各種相關田素的作用下,經過雙方此消彼長的矛盾轉化,必然會在某個時間上出現供求的相對平衡狀態。物資的洪給和需求正是沿著不平衡——相對平衡——不平衡這樣一種運行軌道作迴圈運動的。
物資供求矛盾運動的規律是一切商品經濟社會共有的現象,社會主義也不例外。社會主義優越於資本主義,不在於社會主義不會出現供求不平衡,而在於出現了不平衡,可以自覺地促使和引導不平衡向相對平衡轉化。而資本主義則主要通過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強制地緩解不平衡狀況,以破壞生產力和浪費巨額的社會財富為代價來換得供求的基本平衡。
有計劃地組織物資供求平衡是社會主義國家實現按比例分配社會勞動(這裡指工業品生產資料即物資)的基本方法,是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的重要組成部分。國民經濟是一個複雜的分工和協作的統一體。各個部門,各個企業之間存在著極為錯綜複雜,極為密切的依存關係。物資供求平衡的基本任務就是要使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生產資料在社會再生產中的各個環節、國民經濟的各部門和各地區的資源和需求上相互銜接、相互協調。只有這樣,才能在現實的社會生產和社會需求的矛盾的基礎上,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物質資源,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地向前發展,進而取得最佳的經濟效果。我國的物資供求平衡工作,是從1953年開始建立起來的。儘管當時納入平衡計劃的物資種類不多,但對剛剛起步的經濟建設來說,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實踐證明,有計劃地組織物資供求平衡,是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
物資供求平衡的過程,是處理社會再生產各環節、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錯綜複雜的經濟關係和經濟矛盾。實踐證明,要想正確處理好這些錯綜複雜的經濟關係和經濟矛盾,把物資供求平衡做好,就必須遵循以下基本平衡原則。
(一)符合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要求
社會主義生產目的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生產資料的生產和流通是社會消費資料生產的前提條件。社會消費資料質和量的提高正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生產資料流通中的物資供求平衡是實現社會再生產的一個重要前提,是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要求。因此物資供求平衡必須符合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要求,不斷地從低水平向高水平發展,且是動態平衡。因為只有生產資料供應的總量和結構不斷提高和完善,才能滿足消費資料生產需求總量和結構的提高,也才能實現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
(二)量力而行,留有餘地
量力而行,留有餘地,就是物資在平衡工作中,要根據現有實力(可供資源量、購銷能力、儲運能力等),確定各用向的物資供給量以及物資使用上的變化量,相應留下一定的機動餘地。這樣做,一方面在物資供應中有較大的迴旋餘地,不致因意外的變化而打亂原計劃的安排;另一方面也便於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只有遵循這個原則,物資供應才能可靠地保證國民經濟穩定發展的需要。具體的餘地留得大小,應根據不同物資的不同供求量來確定。
(三)先簡單再生產後擴大再生產
這是指在對物資資源進行分用向平衡安排時,應當利用政策和經濟杠桿先滿足屬於簡單再生產內容的各用向的需要,然後再滿足屬於擴大再生產內容的各個用向的需要。即在具體的物資平衡中要按照先生產、後基建,先技術改造、後新建擴建,先維修、後製造,先配件、後主機,先農業、輕工業、人民生活、後其他的先後次序進行物資資源的平衡安排。物資供需平衡中所以要遵循這一重要原則,是因為:
1.這是社會再生產發展規律對物資供應的客觀要求。只有對簡單再生產的物資消耗給予必要的補償,使簡單再生產得以正常進行,擴大再生產所需的物資才能源源不斷地得到滿足。反之,簡單再生產活動不能正常進行,擴大再生產所需的物資來源就會日漸枯竭。
2.這關係對人民生活和建設關係的合理安排問題,關係解決人民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合理安排問題。簡單再生產一方面為人民當前生活需要提供物質產品,一方面為進行經濟建設擴大再生產提供物質條件,用以解決人民生活長遠利益的需要。只有在維持好簡單再生產的正常進行,使之有足夠的產品滿足人民當前生活需要的前提條件下,再去安排擴大再生產解決人民長遠生活增長的要求,才是合理的。如果置簡單再生產的需要於不顧,片面強調擴大再生產,就會把民生和建設的關係弄顛倒,以犧牲人民的當前利益去盲目追求滿足人民的長遠利益,無疑是“殺雞取蛋”,這是不足取的。
(四)統籌兼顧、保證重點、照顧一般
統籌兼顧,就是對社會再生產各個環節和國民經濟各方面的物資需要都要兼顧安排好,使之保持一定的消費比例,保證社會生產和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保證社會經濟生活的穩定。要做到統籌兼顧,必須做到保證重點,照顧一般。保證重點,就是對計劃期內決定著國民經濟發展速度和效益的關鍵環節,或者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嚴重薄弱環節,在政策上必須予以傾斜,在物資供應上必須予以重點保證。例如近期我國國民經濟中的消費品生產、農業、能源、交通、科學和教育方面,就是需要保證的重點。沒有重點,就沒有政策。經濟發展中的重點環節安排好了,整個國民經濟的全局就活了。所以在物資供需平衡中,必須首先保證重點方面的需要。越是供需矛盾大,越是要突出保證重點,不能平均使用物力。但是在保證重點的同時,對其他一般方面的需要,也必須給予適當兼顧,應當滿足它們最低限度的需要,否則“一般”方面長期欠賬,就會造成新的薄弱環節,使國民經濟比例失調。只有真正做到了既保證重點的需要,又使一般需要得到適當的安排,才算是真正做到了統籌安排,才能適應國民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
物資供求平衡的積極作用[1]
搞好物資供求平衡的積極作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可以保證社會經濟發展計劃建立在堅實可靠的科學的基礎之上。物資供求平衡主要是通過量的分析和核算,來銜接和調整物資資源和需求的比例關係。這就為確定國民經濟發展速度、規模和主要比例關係提供了科學的依據。例如,按我國目前的經濟結構和技術水平,每一億元工業產值大約需消耗鋼材4000噸,銅950噸,煤11萬噸、木材6000立方米、橡膠100噸、硫酸1500噸、純鹼3800電,每萬元基本建設投資,大約需要鋼材1.2噸、木材2立方米、水泥5.5噸,等等。這就可以大體算出計劃所安排的生產建設規模有無可靠的物資保證。
第二、有利於改善生產力佈局,促進國民經濟各項物質資源充分有效的利用,,減少或杜絕浪費,從而推動各地區經濟得到合理的發展,使現有物資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用,物資供求平衡,不僅集中反映了物資供求實物量與價值量的關係,反映了再生產:各環節間的聯繫,反映了國民經濟各部門問的聯繫,而且還反映了地區間的經濟聯繫。物資在地區間的平衡,就是生產力佈局的問題。比如我國長期以來忽略了對能源的供求平衡,特別是在大經濟區間缺乏認真的產需平衡,造成了很大損失。由於對能源供求矛盾不摸底,近些年又在一些缺乏能源的地區興建了大批耗能大的工業企業,加劇了能源供求的不平衡。如果及早組織好供求平衡,不僅可;以緩解能源緊張的局勢,而且可以大大減少不合理的運輸費用和其他損失。
- ↑ 周旭昌.財貿經濟實用知識大全.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06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