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5个条目

消費恐慌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消費恐慌

  日本地震引起的核泄漏危機,國內許多市民因擔心核輻射搶購食鹽、醬油以及從日本進口的奶粉和紙尿褲;隨後,部分民眾又因擔心核輻射而少吃或拒吃大葉菜以及鮮活海產品。這種“瘋狂搶購或拒購”現象就是消費恐慌。

  這種現象經常發生,例如,1988年高通脹時期全民搶購消費品;2003年“非典”疫情時,板藍根和醋遭搶購;2010年綠豆和大蒜等被民眾搶購;甚至還有濟南發生的搶購“活人墓”;還有因柑橘生蟲、毒香蕉以及雞蛋沙門氏菌、禽流感等引起消費者拒買事件。

  這種“瘋狂搶購或拒購”現象就是消費恐慌。

消費恐慌的分類

  消費恐慌包括恐慌買進和恐慌拒買。

  恐慌買進,也稱恐慌性購買,是民眾預期災難發生或潛在災難將會造成某種商品價格高漲或短缺情況下,併在流傳信息誤導下,衝動式購買超過自己需求商品的不理性現象。

  恐慌拒買則相反,因突發特殊事件或者某些信息誤導,民眾感覺受潛在威脅而選擇與其他人一樣拒買和少買某種商品,如因害怕核輻射而少買或不買鮮活海產品等。

消費恐慌的成因 [1]

  為什麼會產生消費恐慌呢?從市場表象來看,好像是供給短缺(恐慌買進)或需求低迷(恐慌拒買或少買)。實質原因在於受突發事件消息誤導,民眾的“非理性預期”在短期內群體性的集中爆發而引起的供求矛盾。其中,供給變化很小或不變,而需求在群體非理性作用下被無限放大或者大幅減小,因此形成消費恐慌,消費恐慌主要受下述因素的影響。

  首先,經濟主體的理性有限。西方經濟學認為,市場均衡的第一個前提條件是經濟主體的“理性經濟’假設。經濟人在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條件下,市場能實現均衡。在現實市場中,消費者、生產者僅能達到有限理性,其自身決策能力不確定性成為市場出清的制約。在災難或者潛存災難預期的影響下,由於恐慌,經濟主體的理性程度還會下降,個體的決策屈從於大眾的一致行動,即受從眾效應的影響。在部分信息、自己預期以及現實基本一致的情況下,強化了與群體和現實保持一致的傾向,消費恐慌就發生了。

  其次,經濟制度不完善。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是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發展而來,並且深受其影響;同時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干預力度還比較大,經濟主體不完全按市場效率優先的要求行動,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求助於利益集團政府,或者受其干涉,難以形成穩定的市場預期。當突發事件發生時,經濟主體的決策受到各種不確定因素影響,難以做出正確的決策,只好採用與大眾一致的行動,消費恐慌易於形成。

  第三,市場體系發育不健全。市場發育不平衡不完善,市場運行制度建設滯後,某些局部市場偶爾出現壟斷、串謀和人為操縱的現象。這對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理性選擇的發揮會產生決定性的影響,也會影響消費者的消費觀念。同時,市場體系健全,也會使投機者利用政策漏洞進行牟利;同時,也能有效發揮資本市場疏導流動性的功能,使商品市場上的投機資金過多過濫。

  第四,信息的不對稱。即使是最接近完全競爭農產品市場,在我國也常發生消費恐慌。這主要由於在不完善的市場運行機制環境中,市場的微觀信息往往不均勻地分散不同利益主體之間,各相關經濟主體對於信息的處理能力和把握能力也存在很大差異。而消費者相對於商品供給者而言,更是處於信息劣勢,消費者非常分散,並且缺乏信息甄別能力,只能模仿其他主體的相關行為。不僅如此,由於信息披露有限甚至誤導,一部分市場主體出於私利甚至故意散佈謠言,導致市場價格出現異常波動,使消費恐慌更易於形成。

  第五,投機的盛行。目前,我國已進入財富管理時代。在目前高通脹的預期下,存款難以保值增值,投資渠道有限並且風險較大;部分閑散資金以及少量國外資本進入商品市場尋求高收益率的機會。還有許多實業資本,融資困難且成本很高,但回報率低,也進入房產行業以及轉戰投機市場。在房地產市場調控越來越嚴厲的預期下,這些資本又進入其他市場,導致其他市場價格的混亂,助長消費恐慌的形成。

  第六,內心焦慮的釋放。當前,隨著通脹的持續導致農產品的價格持續攀升,還有國內食品安全的潛在威脅,以及各種有形和無形的壓力,在突發特殊事件發生時,民眾作出了與周圍人群同樣的選擇,即群體性的消費恐慌,這也是民眾內心焦慮,短暫釋放的一種表現。

消費恐慌的對策 [1]

  首先,應當逐漸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健全、不完善,會影響經濟主體的行為及其預期,削弱經濟主體理性能力的發揮,易引起市場的非正常波動。特別要註重政府職能轉換,既不能造成政府的過度干預,又要發揮政府在巨集觀調控和矯正市場失靈方面的重要作用;既不能形成政府缺位的局面,又要保障市場機制有效發揮高效率配置資源的作用。同時,還要大力提高社會保障能力,使民眾不過分擔心生存問題,減輕內心的焦慮。當前,易形成消費恐慌的心理,大多與百姓的基本生存有關,如食鹽、奶粉、糧食等。而參與這些商品搶購的,也基本是中低收入群體,其所受生存壓力大,更易受影響而參與恐慌消費。

  其次,進一步健全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強化對市場的監管和執法的力度。第一,健全完善市場體系,不僅有利於產業結構的調整,也有利於投融資渠道的暢通,減緩商品市場受投機波動的巨大影響,並且有利於各個市場之間聯繫,使商品市場運行更平穩。第二,強化對市場的監管和執法的力度,避免市場秩序受到各種因素的干擾。

  第三,暢通信息渠道,當公眾信息被誤導時應及時澄清。市場之所以出現消費恐慌,一般是謠言或小道消息廣泛傳播,正式的公眾信息存在高度不對稱,在有限理性從眾心理的作用下,供求雙方會受到市場波動的傷害,投機者則藉機牟利。政府若能暢通信息渠道,準確發佈信息,澄清事實,揭穿謠言,並對擾亂市場的投機者按法規進行嚴懲,市場波動則會平緩。同時,信息渠道暢通,微觀市場信息能及時傳遞,供求雙方以及市場中間組織能及時改變預期,調整供求行為,使市場波動趨緩。

  第四,關鍵時期對於某些商品實施數量管制。對於關係國計民生的商品,當市場出現搶購併且難以在短期內滿足市場需求時,政府可以採取緊急措施,實施購買數量限制。當然,這種行政手段會帶來市場的扭曲,不到萬不得已的緊急情況,儘量不要使用,並且也是臨時措施,實施時限應儘量縮短。

  第五,正確引導投機,限制投機的危害,充分利用投機為市場均衡服務。當前,由於市場交易組織方式和交易規則的制度建設滯後,市場投機的危害反而突出。若能發展各種現貨市場組織和理順流通體制,價格形成機制能更好地發揮作用,投機資本就會有利於市場微觀信息的傳遞,促進市場價格發現的實現。

  第六,經濟主體的自我約束。在恐慌買進中,有消費者大量搶購食鹽,這種行為屬於明顯的投機行為。雖然投機並不違法,但是將給他人帶來負的外部性,不僅引起他人的仿效與恐慌,同時對自己也不利。從歷史經驗中可以發現,參與恐慌消費的人群很難從中受益,而不參與的人也往往沒有損失,若經濟主體加強自我約束,群體性消費恐慌便會大幅減少。

參考文獻

  1. 1.0 1.1 田洪剛,謝洪軍.投機與消費恐慌的成因及其應對(J).經濟導刊.2011,7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33,Llyn.

評論(共2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消費恐慌"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M id 9c88ed6eb1f5b885e0c427150e7ee409 (討論 | 貢獻) 在 2020年6月23日 19:09 發表

這篇文章錯別字有點多

回複評論
Llyn (討論 | 貢獻) 在 2020年6月24日 10:46 發表

M id 9c88ed6eb1f5b885e0c427150e7ee409 (討論 | 貢獻) 在 2020年6月23日 19:09 發表

這篇文章錯別字有點多

謝謝指正,已修改~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