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法制計量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法制計量

  法制計量是在掌握計量和計量學基本內容的基礎上,依法計量規劃、監督、管理,並通過政府企業、個人多種參與方式和對計量違法行為的監督懲戒,形成全社會學法、知法、守法的局面。

  法制計量的宗旨是完善計量工作,推動國民經濟、科學研究、國防建設和社會科技的蓬勃發展。所以,科學、公正、合理、高效地制定計量工作的發展規劃、管理目標、行為準則、操作規程、懲戒手段是計量法律法規的生命力,也是法制計量的源泉。

法制計量工作中的問題和原因[1]

  1.計量法規體系與社會發展不適應一是法制計量管理目錄種類多、範圍寬,國內計量器具產品法制管理存在違反“正當目標”原則和“負國民待遇”問題。我國現行法制計量管理的計量器具目錄有三個:依法管理計量器具目錄400餘種,強制檢定工作計量器具目錄含61項118種,進口計量器具目錄18類。對國內計量器具的管理範圍遠大於進口計量器具。缺乏醫療衛生、環境保護、能源監控和化學計量等方面使用的計量器具的管理內容。二是我國計量行政管理部門頒佈的計量檢定規程、計量技術規範、定型鑒定大綱都屬於WTO/TBT協議中技術法規的概念,部分國家標準已涉及到計量器具的強制性要求,上述技術法規之間不同程度地存在重覆和矛盾。三是很多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政出多門”,內容相互矛盾,解釋不一,幾個部門對同一對象進行重覆管理。

  2.量傳體系無法滿足日益發展的市場經濟建設需要我國實行的單一量傳體系的缺點是量值系統測量不確定度損失大,量值傳遞成本高,量傳周期長,資源浪費嚴重,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家和社會經濟發展,與高效、便捷、節約、有效的市場規則格格不入。在新的經濟形勢下,應建立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量值溯源體系,開放計量校準市場。但目前我國對校準管理,仍沒有明確校準管理主體、適用校準的客體範圍、校準規範以及校準市場,無法滿足日益發展的市場經濟需要。

  3.計量基標準建設及基礎研究投入不足,滯後於經濟發展需要我國的計量基標準和省(市)級以下各級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大多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建立起來的,一方面設備長期頻繁使用,嚴重老化,技術落後、自動化程度低。儘管1998年質監系統實施垂管,投入力度有所加大,但只能滿足機構生存,目前的投入與經濟發展相比顯得杯水車薪。另一方面高新技術的迅猛發展,大量的電子式、智能化計量器具不斷出現,要求計量基標準的水平隨之提高。現實情況表明,計量基標準基礎研究,如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生態環境、醫療衛生、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的計量基標準和檢測技術研究落後。

  4.計量技術機構配置不合理,市場競爭能力弱現有的計量技術機構絕大部分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設置的。一類是按行政區域設置的法定計量檢定機構;另一類是原行業主管部門,為支撐本行業發展,設置部門計量技術機構。計量資源的重覆建設造成一是計量技術機構依附性強,行政色彩較濃,等、靠、要的思想嚴重。沒有形成統一的、共用的社會公益性的技術保障體系。二是計量技術機構技術裝備的水平、能力有限,“能級倒掛”現象普遍存在。三是人員素質差,計量專業人才匱乏,科研開發和技術能力薄弱,面對激烈競爭的市場環境,適應能力差。

  5.面對日益擴大的法制計量領域,現在的管理方式難以實現法制管理的目的今天的法制計量領域,遠遠不是度量衡所能包括的。除強制檢定的四個領域外.資源控制、法律訴訟、財政管理稅收以及執法方面也需要大量準確的測量數據。現在管理模式的缺點是:管理範圍寬、分類細、重點不突出、領域不明確、監管制度不健全、監管力度跟不上。可以說現在的管理模式降低了管理的有效性。

  6.計量監督體制不順,監督隊伍不強目前,我國基層質監部門的計量監督職能有的在計量科,有的在監督科,有的在稽查隊,還有的在計量所。多頭執法造成了上下不對口,政令不暢通,只停留在錶面處罰和完成指標上,沒有達到規範管理和治本的目的。二是由於計量執法處罰額度低,各級稽查隊出於完成罰沒指標和小團體利益,對計量執法投入精力少、力度小,甚至出現計量執法“真空”。三是計量執法的人員不足,專業素質低,執法隊伍弱。在監督方式上,基本上是以事後監督為主,事前控制措施不到位。

  造成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

  一是各級政府對計量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沒有真正認識到計量在國民經濟建設中所發揮的重要基礎性作用。

  二是政府計量管理部門職能弱化。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特別是1984年工業企業計量定升級之後,沒有及時調整工作思路,進行政府機構改革和職能調整時,弱化了計量管理部門的職能,將工作重心放在質量管理上,執法重點放在產品質量的檢查上,造成計量執法出現“真空”。

  三是全社會計量意識淡薄。臨時、短期、急功近利的思想嚴重,一切圍繞經濟效益轉。計量的投入沒有直接、明顯的投入和產出關係,許多企業因此在轉軌時期將計量職能弱化,甚至將計量機構撤銷。

  四是政府計量行政部門在轉軌時期拿不出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規範和推動法制計量工作上水平的制度和措施,最終導致計量工作滑坡。

法制計量工作提高的對策[1]

  1.建立和完善計量法規體系現有《計量法》是1985年頒佈的法律,是典型的器具法,是計劃經濟的產物。它沒有突出貿易交往中應關註的“量”,沒有考慮到今天的市場經濟主體是企業而不是政府:沒有考慮到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國際規則,而國際規則將直接導致校準市場的中介化;沒有考慮到科學技術的發展這樣迅猛,以至於現有的量傳體系很難適應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根據WTO國民待遇原則,結合我國國情建立技術法規體系。(1)儘快修訂《計量法》及其配套法規;(2)對於管理性法規抓緊清理和修訂,補充一些新的法規,如貿易交接、商品量管理、技術機構管理、規範校準市場法規等;(3)縮減技術法規數量,提高質量。提高採用OIML國際建議的比例,協調技術法規與國家標準、國際標準的一致性;(4)按照WTO/TBT協議正當目標原則,將依法管理計量器具目錄、強檢目錄和進口計量器具目錄合併為統一的法制計量管理目錄。實行內外一致的管理方式。

  2.建立健全檢定、校準雙軌體系,推進量傳體制改革,培育校準市場,為國民經濟服務根據我國經濟發展和機構的改革,量值傳遞體系在若幹年內仍是我國保證計量器具量值準確統一的主要方式。應逐步完善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適應性。同時建立符合WTO規則和市場要求的量值溯源體系。校準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要借鑒國際上的成熟經驗,充分利用社會計量資源,建立符合中國國情和高效的計量校準體系與市場,並制定市場規則加以規範,降低量傳成本,適應市場需求

  3.加大投資力度,加強計量基標準建設及其研究,解決高新技術方面的計量難題計量的最大效益就是社會效益。政府應當加大投入,推進計量事業的發展。同時加大計量技術的科研開發力度。特別是計量基標準研究,同國際合作,提高計量基標準水平,不斷適應高新技術發展帶來的挑戰。解決涉及維護消費者國家利益的計量器具技術難題。

  4.合理佈局和重組計量技術機構,優化資源配置,不斷提升技術機構的技術保障能力和水平應當結合垂直管理體制,把現有的社會計量資源充分利用好,以科學的發展觀對技術機構進行重新定位,優化結構,合理佈局。一是計量機構法定職能的部分,按照區域和路途距離,結合當地經濟結構,設立區域性的中心實驗室,主要承擔和接受政府指定的社會公用計量標準的建設、研究,進行量值傳遞和強檢,為政府法制計量管理提供技術保障。二是剝離現有技術機構中不承擔強檢任務、面向市場服務的部分,形成中介機構,按照計量資源社會共用的原則,進行重組.形成檢測集團。先在各省試點,然後全國推行。

  5.健全計量監督體系,加大計量執法力度完善計量監督體系是搞好計量執法工作的前提,因此,要建立計量監督行政執法責任制,把計量監督作為質量技術監督的一個重要部分來抓。加強對政府和群眾關心的熱點和難點問題的計量監督管理,結合計量器具製造許可證管理、計量器具強檢等工作的開展,加大對計量器具的行政執法力度,不斷提高計量監督管理和行政執法的有效性,為建立公平、公正、有序的市場經濟秩序作貢獻。

  6.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推進法制計量工作與國際慣例接軌現代計量管理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國際化,對國際法制計量組織的計量活動和有關國際建議等,要積极參与和採用,併在維護我國主權和利益的基礎上,合理利用。密切跟蹤國際計量科技和生產力發展的最新動態和趨勢,加強我國計量測試體系與國際計量測試體系一致性的研究,提高計量測試的國際等效性。積極探索國際間協調互認,消除貿易技術壁壘

  7.重視並加強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為了適應“人世”和市場經濟發展對加強法制計量工作的需要,我們既要正視目前在從事技術和管理方面所存在的人員高乏低剩的狀況,更要重視加強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在管理方面,培養熟悉我國計量管理體系,熟悉WTO/TBT知識,有組織、領導水平、服務觀念的複合型人才。在技術隊伍方面,培養和造就一批知識面廣、業務精湛的檢測技術隊伍,以應對“人世”和市場經濟帶來的挑戰。

參考文獻

  1. 1.0 1.1 陶京.當前做好法制計量工作思考(A).現代商貿工業.2010.24:325~326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法制計量"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