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面率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水面率是指排水區內用以滯蓄澇水的湖泊和河網水面積與排水去總面積的比值百分數[1]。水面率是反映水域的一種直觀形式,是保障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參數[2]。
水面率的內涵[3]
水面率從錶面上看是指區域水面面積占區域總面積的比率,事實上,同一水域其水面面積隨水文年份、不同季節、水文氣象條件等條件而動態變化,其相應的水面率也是一個動態變化的數值。從水面率研究的背景和便於管理的角度出發,水面率是指承載水域功能的區域面積占區域總面積的比率。所謂水域功能是指水域的直接提供可利用的水源、調蓄區域水資源、降解污染物和吸納營養物質、保護生物多樣性、休閑旅游、航運、調節氣候等功能。因此,水面率不是一個嚴格定義的科學概念,而是通俗意義上的管理工具。其目的是提出一個指標,評估在自然力與人類活動雙重作用下人類社會和水域自身的協調發展程度,進而通過水域管理工作,促進人類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影響水面率的主要因素[4]
1.可供水量
城市水面的大小與城市水資源可供量的多少有著直接的關係,沒有水資源量的保證,城市水面就無法實現。南方水量豐沛,為構建水面提供了水資源條件;而對於我國北方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地區,城市水面面積的確定將受到水資源可供量的制約。因此,必須在對城市水資源進行優化配置的基礎上,考慮水資源的承載能力,合理確定構建城市水面的可供水量 。
2.土地可供量
土地是一切城市活動的載體,城市水面的確定離不開土地,土地可供量的多少直接決定著水面的大小。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致使城市土地資源十分緊張,水面過大將影響城市的居住空間、交通體系和經濟用地等,占用大量的土地來建設水面是不現實的。因此,必須在對土地的自然、社會、環境的組成、結構、功能等綜合分析與評價的基礎上,根據未來城市總體發展規劃,合理確定水面的大小及佈局形式。
3.水面水質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大,大量未經處理的工業、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水體,致使城市水污染日趨加重,城市河、渠水質標準不高,觀賞性差,有的甚至成為排污河,此外,一些人工湖泊,水體流動性較差,富營養化嚴重,這樣的水面不但不能美化環境,反而影響了城市環境和人體健康,同時也要註意水體的更新周期,如果水體的更新周期較長,水體不能夠及時更新,也會影響水面功能的發揮。因此,形成城市水面的水體必須滿足一定的水質要求。
4.可攔蓄水量(雨洪)
城市內河、湖泊等水體不僅美化環境還具有一定的防洪排澇功能,增加水體面積也增加防洪能力 。在城市規劃建設中,水面面積的多少直接影響城市的防洪排澇標準。增加城市水面,其功能類似於流域防洪的蓄滯洪區,可以增加可攔蓄水量,有效的減少城區所產生的徑流量,使得進入河道的水量減少,減輕河道的行洪壓力,也減輕了城市的內澇程度,提高城市防洪排澇體系的安全性。同時,可縮小排水閘、泵站規模,提高其利用效率,既節省了投資費用又提高了經濟效益 。
5.地下水補給
水面是地下水補給的有效途徑之一,通過擴大水面,可以增加對地下水的補給,使地下水達到採補平衡,防止地下漏斗的產生,儲存後備水源。在城市建設中,應預留部分土地作為雨水、中水的儲存用地,如天然窪地、公園的河湖等。同時將綠化美化城市的河、湖、公園水域的建設運用與人工地下水的回補相結合,發揮有限水資源的多種功能,特別是要充分利用汛期洪水、雨季城市排水等,利用多餘的地表水補充地下水。
6.區域土地綜合價值
合理的水面面積及佈局形式可以提高相鄰地域的居住適宜度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進而帶動水面周邊地產、房產價格的升值和旅游業的發展,同時,改善城市的生存環境,提高城市品位,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從而加快城市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近年來,我國的很多城市如北京、天津、上海、廣州、張家港、紹興等等,都非常重視城市適宜水面面積的研究和規劃工作,擬通過建設一批人工湖、拓寬河道寬度或恢復自然河道等方式來增加水面和改善生態景觀,調節局地小氣候,達到提高人體舒適度的效果。帶動地區土地綜合價值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