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74个条目

數字化傳播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數字化傳播(Digitized Communication)

目錄

什麼是數字化傳播

  數字化傳播是指以電腦為主體、以多媒體為輔助的能提供多種網路傳播方式來處理包括捕捉、操作、編輯、貯存、交換、放映、列印等多種功能的信息傳播活動。由於它是把各種數據和文字、圖示、動畫、音樂、語言、圖像、電影和視頻信息組合在電腦上,並以此為互動。所以,數字化傳播是集合了語言、文字、聲像等特點的新的傳播途徑。是為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而出現的。

數字化傳播的基本內涵[1]

  與傳統的傳播方式相比,數字化傳播的基本內涵包含以下6個方面:

  一是傳播媒體的數字化。

  數字化傳播以數字化的聲音、圖像、視頻和文字等方式進行傳播,與傳統的口述、現場表演和紙質圖書等內容呈現形式有顯著不同,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數字化媒體是決定數字化傳播效果的關鍵所在。

  二是呈現方式的數字化。

  數字化傳播依托手機終端、電腦屏幕以及其他顯示設備等方式予以展示,形態各異的屏幕將成為數字化傳播的主陣地,與傳統的呈現方式有極大的不同。

  三是連接方式的數字化。

  數字化傳播通過互聯網渠道進行數字內容的傳輸,確保傳輸內容的精準和快速,更好地滿足遠程、大容量數據傳輸需要。

  四是交互空間數字化。

  數字化傳播在數字空間中展開,受眾般通過各種終端設備登陸各種數字空間,比如微信、微博、頭條和抖音等,並通過點贊、留言和轉發等方式進行反饋和互動,他們在數字空間獲得全新的交互體驗,拓展傳統交互空間的邊界。

  五是傳播資源的數字化。

  在數字化傳播的背景下,傳播的資源都是以數據的形式存在,原創且具有影響力的傳播數據資源,是傳播成敗的“秘密武器”,比如美國NetFlix公司推出的《紙牌屋》《美國工廠》等經典作品,引起了全球的廣泛關註,取得了出色的傳播效果。

  六是傳播目標的多元化。

  與傳統的傳播方式相比,數字化傳播可以剋服時空的障礙,能做到多維(二維或三維)以及多場景的展示,同時能有效剋服傳播過程中的雜訊,大大提高傳播的精準度和匹配度,進一步確保傳播的成效。

數字化傳播的主要特點[1]

  一是傳播的範圍將顯著擴大。

  數字化傳播突破了傳統的地域界限,傳播範圍不再受空間限制,而是通過網路突破疆域,可以在全國乃至全球範圍內得到廣泛的傳播。毫無疑問,傳播範圍的擴大,將使傳播的發展空間和影響程度得到大幅的提升。

  二是傳播的時間不再受到限制。

  長期來,傳統的傳播無法突破“人傳人”和“面對面”的局限,即使採用廣播電視等傳播手段,仍受到較大的時間限制,而數字化傳播可以根據受眾的需要確定傳播的時間,即使是網路直播,也可根據需要進行線上回看,擺脫對傳播時間的依賴。

  三是傳播的交互方式將發生新的變化。

  傳統條件下,傳播的交互性受較大的局限,特別是紙質媒體和廣電等媒體,無法實現有效的交互,而數字化傳播既可利用觸屏實現有效精準的交互,又可通過彈幕等方式進行同屏互動,同時還能突破“一對一”和“一對多”的限制,形成更為緊密和更具個性化的“多對多”的聯繫,使交互的效果得以顯著提升。

  四是傳播的重點將轉向數字媒體的創作。

  數字化傳播通過數字化媒體的方式在網上傳播,數字媒體是其基本的存在形態和價值來源,因此,創作高水平的數字媒體作品是確保數字化傳播的關鍵所在,必須將其作為重點任務予以落實。

  五是數字化傳播品牌將發揮主導地位。

  在傳統條件下,一些知名媒體因為擁有獨特的傳播渠道,從而具有非同尋常的影響力,比如知名報刊、電視頻道等。在數字化傳播媒介條件下,大量的傳播媒體依托特定平臺而存在,不同主體之間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傳播品牌的影響力。以全球最具影響的視頻傳播平臺YouTube為例,2021年9月6日的數據顯示,李子柒的訂閱用戶數為1600萬,CNN(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able News Network”的縮寫)的訂閱用戶數為1280萬,BBC(英國廣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的縮寫)的訂閱數為1070萬,足以看出,李子柒以清新典雅、具有濃郁中國田園風情的視頻作品所塑造的傳播品牌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力。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數字化傳播為“草根”力量的崛起提供了新的機遇,同時也說明打造數字化傳播品牌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數字化傳播的規律

  1.數字化傳播實現人類傳播與非人類傳播的全面融合

  這是人類生產力的一次飛躍,數字化傳播已經超越和突破了傳播學固有的範疇。傳播學是20世紀30年代以來跨學科研究的產物,主要是研究人類的傳播活動,立足於傳播是人的一種基本社會功能,去掉了非人類傳播的研究。但數字化傳播中的智能傳播,已大大突破了人類傳播的範疇,將自然、機器和其他生物之間的傳播都開始高度貫穿起來,構成了全新的傳播學版圖。

  2. 數字化傳播是五種主要傳播類型的全面融合

  把過去相當分裂的自我傳播、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全面融合起來。最關鍵的並不是上述幾種類別的傳播形式簡單地銜接與融合,而是促成了上述幾種傳播形式的質變。

  3. 數字化傳播是四大傳播機制的超級融合,是傳統大眾傳播、網路傳播、自傳播和智能傳播這四種機制的高度融合與聯動

  每一個新興傳播機制的誕生,雖然不以替代原有傳播機製為代價,但卻在傳播力方面有了本質的提升,數量級的提升,是技術驅動的生產力的解放,也是傳播力的進一步釋放。

  4. 數字化傳播是人類三大學科知識體系的大融合

  數字化傳播的研究真正需要工科、理科和文科的交叉和融合。數字媒體具有鮮明的技術性和工程性,也具有信息傳播的綜合性與複雜性,更有著社會各主體的能動性,需要全面的科學與知識共同體的聯手與結合。

數字化傳播的發展趨勢[1]

  數字化傳播已成為代表未來傳播發展的基本方向和演進趨勢,必須充分把握髮展形勢,為促進我國數字化傳播健康、有序和快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相應的發展之道建議如下:

  1.加強對數字化傳播的科學引導我國是世界當之無愧的傳播大國,但離傳播強國還有很大的差距,能否把握數字化傳播的轉型升級機遇,直接關係到傳播強國夢能否實現。國家廣電總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全國開展廣播電視和網路視聽業務的機構約4.8萬家,全國廣播電視從業人員101.10萬人,如果加上統計數據之外的互聯網傳播行業,體量更為可觀。但我國傳播行業的總體實力還相對較弱,在數字化傳播發展方面一定程度。上還存在無序的狀況,比如低俗的內容時而出現、青少年盲目追星的現象還較為普遍、追名逐利的網紅還大行其道等等。針對數字化傳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各種亂象,既要系統分析、理性判斷,又要科學引導,切忌簡單的“一刀切”將新生事物一棍子打死,要從我國建設數字化傳播強國的大局出發,一方面鼓勵積極創新和大膽探索,另一方面要把控好正確的發展方向,防止誤入歧途。

  2.以內容創新作為數字化傳播發展的突破口數字化傳播在表現形式、交互方式以及存在形態等各個方面,與傳統意義上的傳播活動有著顯著的不同,但“內容為王”的規則不但沒有改變,而且作用更為明顯。原創高水平的內容匱乏,導致數字化傳播陷入“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局,是我國傳播領域面臨的一大挑戰。因此,無論是我國的傳播管理部門還是傳播企業以及傳播從業者,一定要把內容創新作為一項關鍵性任務予以落實,否則就會陷入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的發展境地,輕則會導致低俗內容侵占數字化傳播渠道,重則會出現內容領域“劣幣驅逐良幣”的結果,對此不能掉以輕心。

  3.以數字化傳播促進國際傳播長期以來,國際話語權基本由國際傳播巨頭主宰,在新聞傳播領域,美國的美聯社和合眾國際社、英國的路透社和法國的法新社,處於全球第一方陣的地位,這一局面對我國改善國際形象、提升國際地位十分不利。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深刻認識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氣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要求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大力發展數字化傳。播來實現,當前我國在國際上有影響的數字化傳播平臺還很缺乏,必須整合多方面的力量補足短板,既要發揮新華社等國內老牌媒體巨頭的引領作用,又有激發抖音、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的國際傳播潛力,做到優勢互補,融合共生,讓中國的聲音能被世界更多的人聽到,同時能產生出非同尋常的影響力。

  4.培育高素質數字化傳播人才隊伍傳播學是由人主導的學問,人才的作用無可替代。進入數字化傳播時代之後,專業人才的地位更是上升到決定傳播成敗的關鍵所在。但數字化傳播作為新生事物,理論體系尚不成熟,原有的人才培養方式無法適應新的形勢需要,而新的模式需要較長時間的積累才能逐步建立起來。面對數字化傳播的人才荒,一要突破常規促進創新型人才脫穎而出,比如針對直播主持、數字化傳播內容創作等職位制訂特定的職稱評審序列,為優秀緊缺型人才開設職稱評審綠色通道;二要通過互聯網傳播媒體平臺與傳統媒體聯合培養的方式,促進複合型數字化傳播人才的快速成長;三要通過舉辦各類競賽等方式,發現具有創新思維和獨特技能的數字化傳播人才,為他們發揮更大的作用創造更好的條件。

  5.打造數字化傳播發展生態數字化傳播是一個參與者眾多、影響面巨大、技術要求高的系統工程,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風順,只有遵循相應的發展規律,一步一個腳印不斷推進,才能逐步走出一條行之有效的發展道路。打造適應數字化傳播發展需要的生態體系,是促進其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一要大力鼓勵優秀的原創數字化傳播作品的創作,逐步建立起數字化傳播的優秀創作隊伍,讓數字化傳播“為有源頭活水來”;二要制訂數字化傳播的技術標準,讓數字化傳播有章可循,有據可依;三要創造健康、文明且積極的“粉絲”文化,既要做大做強粉絲群體,又要引導廣大粉絲傳播正能量,匯聚新力量,共同成為數字化傳播的有力推動者;四要完善數字化傳播的權益機制,做到創作權、傳播權、署名權收益權等各種權益的有機統一,為數字化傳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相應的保障。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姚國章.數字化傳播的概念框架與發展之道[J].科技傳播,2021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7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essilco.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數字化傳播"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