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性定義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操作性定義(operational definition),又稱操作定義、操作主義
目錄 |
操作性定義是根據可觀察、可測量、可操作的特征來界定變數含義的方法。即從具體的行為、特征、指標上對變數的操作進行描述,將抽象的概念轉換成可觀測、可檢驗的項目。
操作性分析是美國物理學家布里奇曼在《現代物理學的邏輯》(1927) 中提出來的,他認為,科學家的主要任務應該是探討有關科學概念的精確定義標準,而操作正是一切概念的基礎。
所謂操作,是一種最原始、最基本、非分析的概念,是客觀的、可以觀察到的事實。布里奇曼提出“概念就等於一組操作”,諸如長度、時間、空間、速度、物質等概念,若沒有特定的操作,其意義就會變得模糊而難以固定,因而也就沒有了意義。[1]
一個概念的真正定義不能用屬性,而只能用實際操作來給出;一個領域的“內容”只能根據作為方法的一整套有序操作來定義。他認為科學上的名詞或概念,如果要想避免曖昧不清,最好能以我們“所採用的測量它的操作方法”來界定。
從本質上說,下操作性定義就是詳細描述研究變數的操作程式和測量指標。在實證性研究中,操作性定義尤為重要,它是研究是否有價值的重要前提。
操作性定義的思想來源[2]
- 1.科學和哲學背景
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經典力學為基礎的傳統物理學理論遇到兩朵烏雲,動搖了自認為已經完善的物理學大廈,大量的問題涌現。物理學家、哲學家不得不重新思考促使哲學思維的變革。正是這種思維方式的變革促使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創立。這是操作主義產生的直接的科學背景。
另一方面操作主義產生的哲學背景來源於19世紀後期流行、20世紀盛極一時的邏輯實證主義(稱為新實證主義)。實證主義是將哲學的任務歸結為現象研究,以現象論觀點為出發點拒絕通過理性把握感覺材料認為通過對現象的歸納就可以得到科學定律。它把處理哲學與科學的關係作為其理論的中心問題並力圖將哲學溶解於科學之中。
- 2.操作理論的直接思想來源
美國哲學家皮爾士(Peirce Charles Sanders)在19世紀末提出如何以經驗主義的方法確定和檢驗概念的意義問題。在他看來概念的意義是他們蘊含著可以感覺的實際,必須從實驗中把握概念的意義。要確定某一對象的概念不能只是靠靜止的觀察和思考,而是要給對象施加適當的操作和行為,即要在這個對象上實施一套與概念相一致的操作以操作的結果來檢驗這一概念。
他舉例說“我說一塊石頭硬是指只要這塊石頭是硬的那麼用一把刀輕輕壓上去:把它劃破是不可能的。”用刀和石頭之間的這種作用後的結果說明“硬”這個概念的含義。從此也可以看出皮爾士對概念的定義方式已經含有了布里奇曼操作主義的雛形。
- 3.操作主義的提出
最早提出操作性定義的是美國的物理學家珀西·威廉姆斯·布里奇曼(Percy Williams Bridgman,1882-1961)。1946年由於發明超高壓裝置和在高壓物理學領域的突出貢獻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金。
作為一名技藝精湛的實驗物理學家,他對物理概念是這樣解釋的“對物理概念的解釋只能在實驗和觀察許可的範圍內進行。科學是最講究現實的不能含糊所有的理論都要在實驗室內拿出事實來決不可隨便瞎說。”他主張所有的概念要求是可以操作的,即可以在實驗室實現。他的這種思想被稱為“操作主義”
他舉例說明物理學領域的三個基本概念:長度、時間、重量,都可以採用測量它們的操作方法來界定,如,可以界定“1米”的長度為測量從赤道到北極直線距離的1/10000000;“1小時”的時間長度為測量地球自轉一周所需時間的1/24;“1克”的重量為測量1立方釐米純水在攝氏4度時的重量。
操作主義是布里奇曼針對經典物理學中出現的問題而提出的,他認為概念的抽象性和模糊性導致了經典物理學的衰弱。布里奇曼的操作性定義的觀點和思想在20世紀30一40年代被物理學界普遍接受,1971年被美國的《科學》雜誌列為世界五大哲學成就之一。
好的操作性定義有以下特征:
1、操作性定義應該是可觀測的、可重覆的、可直接操作的。
2、操作性定義所提示的測量或操作必須可行。
3、操作性定義的指標成分應分解到能直接觀測為止。
4、操作性定義最好能把變數轉化成數據形式,凡是能計數或計量的內容都是可以直接觀測的。
5、用多種方法形成操作性定義,既可以從操作入手,也可以從測量入手。
判斷一個操作性定義是否具有較好的操作性,可將這個定義向第三者描述,如果他表示理解這個變數的含義,並知道該如何去操縱、測量,那麼這個定義往往是個比較好的、具體可行的操作性定義。
在實際研究中,有些內容本身很難客觀地觀測,很難操作,我們往往只需對變數或概念追問一個“什麼”的問題,便可判斷這個變數或概念的可操作性。